翌日,天际刚泛起鱼肚白,麻风村村口的老榕树下已然人影攒动。
这一次,不用谁催促,村里的壮劳力们几乎都比约定的时辰早到了许多。
他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低声交谈着,脸上带着跃跃欲试的兴奋和前所未有的郑重。
每个人身边都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磨得锋利的柴刀、大锯、铁锹、挑土的簸箕、夯土的木槌……。为了这关乎未来的工程,家家户户都把压箱底的家当拿了出来。
当宋清越从自家小屋那条蜿蜒的小路上快步走出来时,看到的就是早已集结完毕的人群。
她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以为自己又起晚了,顿时有些发急,也顾不得小路崎岖,拎着裙摆便小跑起来。
“越越!慢点跑!小心摔着!”
宋大川眼尖,看到她跑得匆忙,立刻洪亮地喊道,声音里带着关切,“是我们来早了!不赶时辰!”
其他村民也看到了她,纷纷发出善意而爽朗的笑声:“清越妹子,不急不急!”
“是我们睡不着,来得早了!”
宋清越跑到榕树下,微微喘着气,小脸因奔跑和不好意思而泛着红晕:“对不住,让大家久等了。”
她环视着这一张张朴实的、带着热情和信任的脸庞,心中那份因压力而产生的焦灼悄然被一股更强大的暖流所取代。
在这一刻,她对麻风村的村民们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们的勤劳远超她的想象,对于能在这里扎根、过上温饱生活的渴望,也强烈得令人动容。
只要有一丝明确的希望,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付出全部努力,甚至抢在最前面。这份质朴而强大的行动力,让她既感动又深感责任重大。
“没事儿!大家都精神着呢!就等着你发话,怎么干!”
刘叔笑着道,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宋清越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目光变得清晰而坚定。
她从怀里掏出那张画好的示意图,铺在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头上。
“乡亲们,咱们今天就开始修塘堰!”她的声音清亮,足以让每个人都听到,“第一步,需要大量的竹子!就是沼泽边那片竹林最粗壮的竹子!麻烦大家,分成两队,一队负责砍伐,一队负责将砍下的竹子拖到咱们要修塘堰的地方去!砍竹子的时候,尽量挑碗口粗、长得直的!注意安全!”
“好嘞!砍竹子我们在行!”队伍中立刻有人响应。
“王大哥,李二哥,你们带一队人去砍!赵五,你带几个人负责运输!”宋大川立刻帮着分派人手,效率极高。
很快,一队人拿着柴刀锯子,浩浩荡荡冲向竹林。另一队人也准备好绳索拖架,紧随其后。
“第二步,”宋清越看向刘叔和宋大川,以及另外几位公认做事稳妥的老农,“刘叔,叔,还有陈爷爷,张伯,麻烦你们几位,跟我一起去‘放线’。”
“放线?”几人都有些疑惑这个新词。
宋清越拿出几捆她之前从镇上买来的、韧性不错的棉线,又提起一小袋备用石灰,解释道:“咱们要修的那两排竹桩,不能歪歪扭扭,必须得又直又平行,这样修起来的塘堰才结实好看。
这‘放线’,就是先用木棍定好点,拉上棉线,标出两条笔直的线来,一条是里边竹桩的位置,一条是外边竹桩的位置,两条线之间,正好隔开两米远。然后,沿着这两条线,撒上石灰做记号。这样,后面打竹桩的叔叔哥哥们,看着石灰线打,就绝对不会打歪了!”
她一边说,一边用木棍在地上比划着。
刘叔几人听完,眼睛都亮了!
“哎呀!这个法子好!又明白又准成!”刘叔拍手称赞,“怪不得人家说读书人厉害!这心思就是巧!不然咱们凭眼睛看,这几百米长的坝,非得修成蛇爬窝不可!”
老陈头也捋着胡子连连点头:“有理有理!有根线拉着,瞎子摸着也不会走歪!清越丫头,你这办法,真是绝了!”
宋大川更是哈哈大笑:“我就说越越有办法!走走走!咱们这就去拉线撒石灰!给后头的小子们把路标得清清楚楚!”
于是,宋清越拿着图纸和测量用的木棍,刘叔和宋大川拿着线捆,老陈头几人拿着石灰袋,沿着预定的塘堰路线开始工作。
宋清越负责确定关键点的位置,插上木棍作为标记。
刘叔和宋大川则仔细地将棉线拉直,紧绷地固定在木棍上。
老陈头他们则小心翼翼地将雪白的石灰粉末,均匀地撒在绷直的棉线下方。
一条清晰的、笔直的白色虚线,逐渐在沼泽边的土地上延伸开来。撒完内线,又按照两米的间距,平行地撒出外线。
这一幕吸引了许多正在砍运竹子的村民。他们好奇地看着那两条雪白的、笔直的石灰线,议论纷纷,都觉得新奇又可靠。
“看!这样弄真好!一眼就知道桩该打在哪!”
“还是清越妹子办法多!咱们以前盖房子,哪有这么讲究,全凭老师傅的眼力!”
“这下好了,保证修得又直又结实!”
放线是个细致活,需要不断测量、调整、固定。
宋清越和几位长辈忙活了一整天,汗水浸湿了衣背,腿上沾满了泥浆,才终于将这几百米长的塘堰基线完整地标记出来。
当夕阳西下,两条平行笔直的石灰线,如同两道清晰的指令,贯穿在沼泽边缘,指向远方。砍伐下来的粗大竹子,也已经堆积如山,整齐地码放在线路附近。
看着这初步的成果,虽然身体疲惫,但每个人眼中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对明天的期待。
宋清越站在高处,望着那两条白线和堆积的竹材,对身边的刘叔和宋大川说:“叔,刘叔,基线打好了,材料也备了些。明天开始,就能正式打桩了。不过……要把这大几百米的塘堰结结实实地修好,估计至少得花上大半个月的功夫。”
宋大川豪迈地一挥手,声音充满了力量:“大半个月就大半个月!咱们有的是力气和工夫!现在有没到收稻子的农忙,咱不怕干,只要方向对,不怕路远!越越,你指到哪儿,咱们就打到哪里!”
刘叔也坚定地点点头:“对!人心齐,泰山移!咱们麻风村,这回一定要把这能养鱼的大荷塘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