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越家的小院里,一场关于中秋“月饼”的创造之旅正悄然展开。
张翠翠是个是真的喜欢做吃的。
自从有了做月饼这个想法,她就问过刘氏,拿着家里收获晾干的高粱,和宋砚溪去了村里公用的石臼处,两个小丫头去舂高粱粉了。
哐当哐当的舂米声富有节奏地响起,红褐色的高粱粒在石杵的反复捶打下,渐渐变成了粗糙的粉末。
回来后,张翠翠又找来了细眼的竹筛。
她让阿进扶着筛子,自己小心地将舂好的高粱粉倒入,轻轻摇晃。细如尘烟的高粱粉簌簌落下,在底下铺开的干净布上堆起一座小小的、颜色温暖的红棕色“沙丘”,而粗糙的麸皮则留在了筛子里。
反复几次,得到的高粱粉变得异常细腻。
接下来是关键步骤。张翠翠取出那两斤肥厚的猪板油,在热锅里慢慢熬煮,清澈透亮的猪油渐渐析出,满屋飘香。
她又将宋清越买回的五花肉切了一斤出来,剁成细细的肉糜,拌上切得碎碎的野葱末,加入少许盐调味,简单的猪肉葱馅就准备好了。
和面的时候,张翠翠舀了两大勺刚刚炼好、尚且温热的猪油,倒入细腻的高粱粉中。
她的手法很特别,不是直接揉搓,而是先用筷子将猪油和面粉搅成絮状,再一点点加入温水。
宋清越在一旁看着,越看越觉得这做法眼熟——和面加大量油脂?
这……这怎么那么像她前世刷短视频时,看那些田园博主用猪油和面做酥皮点心的步骤呢?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萌发。
趁着张翠翠将和好的高粱面团盖上湿布,放在温暖处醒发的功夫,宋清越凑过去问道:“翠翠,这月饼做完了,你打算怎么弄熟它?用油煎还是上锅蒸?”
张翠翠擦了擦手,有些遗憾地说:“姑娘,原来在张员外家,厨房里有专门的吊炉,掌厨的婆子都是用烤的,烤出来的饼子外皮酥脆,里面暄软,特别香。
可咱们家没有烤炉……我本来打算要么用油慢慢煎熟,要么就上锅蒸。
煎的话可能会比较油,蒸的话口感会软塌一些,没那么香酥。但总归是个意思,应应景。”
“烤的?”宋清越眼睛一亮,打了个响指,“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个小烤炉啊!”
“自己做烤炉?”张翠翠和刚走过来的张阿进都愣住了。
“对!很简单的那种!”宋清越兴致勃勃,看你姑娘我的。
宋清越指挥张阿进:“阿进,去菜地挖些黏性好的黄泥回来!要湿一点的!”
她又对好奇围过来的宋砚溪说:“溪溪,去找些小石头来,鸡蛋那么大就成!”
她自己则去找了几块旧砖头。
材料很快备齐。宋清越撸起袖子,亲自上阵。她先在院子里选了个通风又安全的角落,用砖头垒了一个简单的方形基座,中间留空。
然后,她开始用黄泥混合着小石子,加水搅拌成硬挺的泥浆。
“姑娘,您还会这个?”张阿进一边帮忙递泥浆,一边难以置信地问。
他觉得自己这位主子简直无所不能。
“嘿嘿,见过猪跑!”宋清越含糊地应着,手下不停。
她回忆着看过的面包窑图片和之前垒石灰窑的经验,先用泥巴在砖基上垒出一个厚厚的、拱形的窑室,前面留出一个拱门作为添柴口和观察口,后面则用一根粗竹筒预留了出烟口。
她仔细地将内壁抹得尽量光滑。
搭窑的技术,她确实有底子。虽然这个小烤炉比石灰窑简单得多,但原理相通——保温、聚热、排烟。
在她的巧手和张阿进的协助下,不过一个时辰左右,一个模样古朴、敦实可爱的小小面包窑就出现在了院子里!
为了让窑体尽快干燥可以使用,宋清越立刻在窑室里点燃了一把小火,用文火慢慢烘烤。
泥坯在火焰的舔舐下,水分逐渐蒸发,颜色由深变浅,虽然表面出现了一些细小的裂纹,但整体结构非常牢固,完全不影响使用。
就在宋清越烘烤窑炉的时候,张翠翠那边的高粱面团也醒发好了。
她将面团分成小剂子,熟练地擀成面皮,包入调好的猪肉葱馅,收口,再轻轻压成一个个圆滚滚的小饼坯,还用洗干净的小木梳在饼坯背面压出了简单的花纹。
“姑娘,饼坯都做好了。”张翠翠端着一盖帘圆溜溜的饼坯走过来。
这时,宋清越的面包窑也烘烤得差不多了,窑体内壁摸上去已经温热干爽。
“太好了! 时间刚刚好!”
宋清越兴奋地说,“翠翠,快,拿几个饼坯过来,咱们试试这窑炉成不成!”
她小心地将几个饼坯放在一块干净的薄石板上,然后用长柄的木铲将石板送进了尚有余温的窑室深处,迅速封住了窑门。
接下来的时间,就成了充满期待的等待。
宋清越小心地控制着窑底的火势,保持着一个稳定的温度。
张阿进、宋砚溪,宋屹、宋屿、刘氏都忍不住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奇怪的泥疙瘩。
大约过了不到一个时辰,一丝混合着麦香、肉香和油脂焦化特有的诱人香气,开始从窑体的缝隙中丝丝缕缕地飘散出来!
“好香啊!”宋砚溪用力吸着鼻子。
又过了一会儿,宋清越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她用湿布垫着手,小心地打开窑门,用木铲将石板取了出来。
只见石板上的几个小饼,已经大变样!表皮呈现出漂亮的红棕色,微微鼓起,有些地方还带着焦黄的斑点,看起来就很可口!
“成了!真的成了!”宋清越欢呼一声,顾不上烫,用手快速拿起一个,吹了吹,掰开。
“咔嚓”一声轻微的脆响,外层应声而裂,露出了里面暄软、带着气孔的内瓤和油润喷香的猪肉葱馅!
热气裹挟着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
“快尝尝!”她将掰开的饼子分给大家。
张阿进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呵气,却含糊不清地连声说:“香!真香!外面酥脆,里面软,比蒸的好吃多了!”
宋砚溪小口小口地吃着,眼睛幸福地眯成了缝。
宋屹和宋屿最贪吃了,“姐姐,能不能给我们俩一人分一个吃!”
刘氏也尝了,点头赞道:“这法子好!这饼子有股特别的焦香味,是煎和蒸都比不了的。”
张翠翠看着自己的作品,在姑娘神奇的窑炉里焕发出如此诱人的光彩,脸上露出了无比开心和自豪的笑容。
“嘿,还真行!”宋清越也心满意足,虽然这“土月饼”比不上现代那些用料精细、口味繁多的月饼,但在这物资匮乏的山村里,能靠着大家的智慧和双手,做出这样喷香可口、别有一番风味的节日食物,已经让她感到无比的成就和温暖。
尝完鲜之后,几人一鼓作气,将剩下的十几个饼坯全部烤完。
新鲜出炉的“高粱猪肉月饼”堆了满满一盆,金黄诱人。
大家忍不住先一人分吃了一个解馋,剩下的十五六个,被宋清越郑重地收好,准备留到明天晚上,月圆之时,全家一起围坐,正式庆祝这个团圆的中秋佳节。
小院里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欢声笑语,节日的氛围,一下子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