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入南部“乡村振兴智慧示范”据点时,林野眼前展开了一幅鲜活的乡村新图景——村口的智能道闸识别车牌后自动抬杆,道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根据天色渐暗缓缓亮起;稻田里,无人植保机低空掠过,均匀喷洒着有机肥;村服务中心的电子屏上,滚动显示着“农产品电商订单已发货”“明天开展果树种植培训”的通知;几位老人坐在广场的智能休息椅上,用手机扫描椅背上的二维码,播放着喜爱的戏曲,脸上满是惬意。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据点乡村振兴负责人陈芳快步迎上来,她穿着干练的职业装,手里拿着一份《乡村发展台账》,表格里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数据正逐年攀升,“我们去年开始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可还是有不少难题——农产品虽然能网上卖,但缺乏品牌,价格上不去;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没人懂技术,智能设备经常‘躺平’;最关键的是,养老、医疗等服务跟不上,老人看病还要跑十几公里去镇上。”
跟着陈芳走进村庄深处,林野才看清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村电商服务站里,几箱包装简陋的柑橘堆在角落,负责人小张正对着电脑发愁:“客户总说我们的包装没档次,怀疑是‘三无产品’,这个月退单就有10多笔”;稻田边的虫情测报灯因没人维护,镜头被蛛网覆盖,无法准确监测病虫害;村卫生室里,只有一位老村医,面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只能开些基础药物,村民想做体检还得去镇医院;更让人揪心的是,村里的小学只有3名老师,却要教1-6年级的学生,孩子们的美术、音乐课程几乎空白。
“我们要走‘智慧赋能产业+数字完善服务+文化留住乡韵’的振兴之路,让乡村既‘富起来’,又‘暖起来’,更‘有味道’。”林野指着稻田里的无人植保机,“第一步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链’,从种植到销售全流程升级,打响农产品品牌;第二步建设‘数字民生服务体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教育服务;第三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用科技活化传统乡韵,吸引年轻人回流。”
老吴立刻拿出振兴方案:“我们从东部科技据点调运‘农产品溯源系统’,给每箱柑橘、每袋大米贴上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种植过程、检测报告,打造‘透明化品牌’;升级稻田里的‘智能农业监测设备’,虫情测报灯、墒情传感器与村电商服务站联网,一旦发现病虫害或土壤缺水,立即推送预警给种植户和植保团队;同时建设‘乡村冷链仓储中心’,延长农产品保鲜期,让村里的杨梅、荔枝等生鲜水果也能卖到全国,不再担心‘烂在树上’。”
苏晓则聚焦“民生服务与健康乡村”:“我来建设‘乡村智慧健康站’,配备远程诊疗设备、全自动体检仪,村民通过屏幕就能与县医院专家视频问诊,体检数据直接同步到电子健康档案;培训村医使用智能诊断设备,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同时开展‘健康乡村行动’,定期组织专家下乡义诊,教村民做健康操、合理搭配饮食;另外,在村里建设‘老年幸福食堂’,通过智能订餐系统,老人提前一天下单,第二天就能吃到热乎、营养的饭菜,解决‘吃饭难’问题。”
阿凯的任务是完善数字服务与文化建设:“我们搭建‘乡村数字教育平台’,通过直播设备,让村里的孩子跟着县小学的老师上美术、音乐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村服务中心建设‘数字政务窗口’,村民不用跑镇里,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社保缴费、低保申请等业务;挖掘村里的‘古桥文化’‘竹编技艺’,用VR设备制作‘虚拟古桥游览’项目,在村文化广场设置‘竹编技艺数字展示屏’,游客扫码就能观看竹编大师的制作过程,同时开通‘竹编电商直播间’,让传统手艺变成‘致富技能’;另外,建设‘乡村人才公寓’,配备高速网络、共享办公空间,吸引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村创业。”
当天下午,建设与推广工作就在村庄里启动。阿凯带着工人安装农产品溯源系统,当第一箱贴有二维码的柑橘打包完成,小张用手机扫码看到自家果园的种植视频时,激动得红了眼眶:“以后再也不怕客户质疑了,这二维码就是‘信任证’!”;林野和陈芳一起调试远程诊疗设备,村医通过屏幕与县医院专家一起为老人诊断病情,老人握着专家的“虚拟手”,哽咽着说:“不用跑远路就能看专家,真是太方便了!”;苏晓的老年幸福食堂里,老人们正通过智能订餐系统下单,有的选“红烧肉套餐”,有的点“蔬菜面”,脸上满是期待。
接下来的日子,乡村渐渐焕发“新生机”——智慧农业产业链让村里的柑橘销量翻了3倍,每斤价格比往年高了2元,种植户李大叔笑着说:“今年光柑橘就能多赚5万元,打算给儿子在人才公寓租个工位,让他回村做电商”;乡村智慧健康站接诊了100多位村民,其中20位老人通过远程诊疗及时发现了高血压、糖尿病等问题,得到了规范治疗;数字教育平台让孩子们终于上齐了美术课,五年级的小宇用彩笔画下了村里的古桥,骄傲地说:“我要把画传到网上,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村的桥有多美”;更让人惊喜的是,已有5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申请入住人才公寓,准备回村做竹编直播、农产品电商。
“以前总觉得村里不如城里,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孩子能上好课,我家儿子也愿意回来了,这日子比城里还舒心!”村民王阿姨坐在老年幸福食堂里,吃着刚送来的热乎饭菜,笑着对苏晓说,“我还跟城里的亲戚说,有空来我们村玩,看看我们的智慧农业,体验体验竹编手艺!”
离开那天,村电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发往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快递车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乡村智慧健康站里,老人正在做体检,孩子们在旁边的数字教育教室跟着直播上音乐课;村文化广场上,几位竹编艺人正在直播制作竹篮,屏幕上的点赞数不断上涨;远处的稻田里,无人植保机仍在忙碌,夕阳洒在金色的稻穗上,与村庄的白墙黛瓦构成一幅宁静又充满生机的乡韵画卷。陈芳和村民们都来送行,他们给联盟带来了一箱贴有溯源二维码的柑橘和一件手工竹编篮子:“这是我们智慧乡村的‘心意’,感谢联盟让我们的家乡既富又暖,还有了自己的味道。未来,我们会继续把村子建设得更好,让更多人爱上乡村!”
装甲车驶离乡村振兴智慧示范据点时,林野回头看了一眼——暮色中的村庄亮起了点点灯光,太阳能路灯的光芒与家家户户的灯火交织,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和竹编艺人的直播声;村口的古桥在灯光下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的过去与新生。他知道,这里的“智慧兴村”已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民生的温暖、文化的传承,未来,会有更多乡村像这里一样,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让乡韵永存、乡愁可寄,让“乡村振兴”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村民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阿凯握着方向盘,笑着问。林野打开联盟地图,指了指东部的一个“海洋经济智慧发展”试点据点:“那里靠海吃海,却面临‘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海水养殖污染、海洋旅游同质化’的问题。需要我们帮忙搭建‘智慧渔业+绿色养殖+特色文旅’体系,让海洋经济既‘可持续’,又‘高附加值’,实现‘向海而生’到‘向海而兴’的转变。”
苏晓从背包里拿出“海洋经济健康指南”:“我来为据点建设‘海洋生态健康站’,配备海水质量检测仪、海洋生物监测设备,定期检测近海水质,防止养殖污染;同时开展‘渔民健康行动’,教渔民预防风湿、关节炎等职业病,为出海渔民配备智能救生设备;另外,在沿海建设‘海洋灾害应急点’,实时监测台风、风暴潮,保障渔民生命安全。”
老吴则拿出“海洋经济发展方案”:“我们搭建‘智慧渔业监测系统’,在近海布设水下声呐设备,监测鱼群数量和分布,引导渔民‘科学捕捞’,避免过度捕捞;升级海水养殖场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同时用物联网设备监测水温、溶氧量,提高养殖成活率;建设‘海洋文旅数字平台’,用VR设备展示海底珊瑚礁、古沉船遗址,打造‘特色海洋旅游线路’,吸引游客体验‘赶海、海钓、海鲜烹饪’等特色活动,摆脱同质化困境。”
装甲车在通往东部的公路上行驶,窗外的乡村田野渐渐被沿海防护林取代。林野打开收音机,里面传来联盟各基地的消息——乡村振兴智慧示范据点的柑橘品牌入选“全国优质农产品”,防灾减灾智慧枢纽的预警系统在全省推广,高原生态治理据点的牧民人均收入增长40%,每一个消息都让人振奋。
“你听,”苏晓指着收音机,眼里闪着微光,“从乡村振兴到海洋经济,我们的文明正在用科技激活每一种可能,用行动让每一片土地、每一片海域都充满希望。”林野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竹编篮子——篮子的纹路细腻精致,承载着乡村的匠心与新生,也承载着联盟“以人为本、科技赋能”的振兴理念。他知道,这趟“烬土行”还在继续,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之路还很长,但只要坚持“科技为笔、民生为墨、文化为魂”,人类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这片海域里,书写出乡村振兴、海洋兴旺、万物和谐的壮丽史诗,让文明的火种永远燃烧,照亮每一个充满希望的角落。
装甲车继续前行,朝着东部“海洋经济智慧发展”试点据点驶去。车顶上的联盟旗帜在风里猎猎作响,像在指引着方向,也像在宣告着——智慧兴村,乡韵新生,文明的重建之路,正在从“城市优先”走向“城乡融合”,开启人类以科技守护乡愁、以行动建设美好家园的全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