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校园樱花盛开,粉白的花瓣如雪般飘落。苏婉站在教学楼的天台上,俯视着下方熙攘的人群。她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栏杆,节奏稳定得像心跳监测仪。
经过寒假的休整,她变得更加冷静,更加精密。如果说之前的操作是情绪驱动的报复,那么现在这是一场纯粹的逻辑游戏。而她,已经准备好了下一步。
第一步:信息迷雾。
苏婉创建了七个不同的匿名账号,每个都有完整的虚拟身份和社交轨迹。其中一个账号“偶然”在学术论坛上提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数学问题——这正是林默最近研究的领域。
如她所料,林默很快被这个问题吸引,开始参与讨论。通过精心设计的对话,苏婉逐步引导他走向一个错误的研究方向。
同时,另一个账号“无意间”向林默的竞争对手透露了虚假的研究进展,促使对方提前发表了一篇存在致命缺陷的论文。
当林默发现这个陷阱时,已经浪费了两周时间。但他没有表现出丝毫沮丧,只是在实验室多待了三个通宵,竟然从错误的方向中发现了新的研究路径。
苏婉在日记中记录:“目标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错误方向反而激发了新思路。需要调整策略。”
第二步:资源制衡。
学校有一个珍贵的mIt交换生名额,林默是最有力的竞争者。苏婉没有直接阻止他申请,而是精心培养了另一个竞争对手——一个天赋平平但极度渴望认可的女孩。
她为这个女孩提供精准的辅导,帮她修改申请材料,甚至通过父亲的关系安排了与评审委员的“偶然”会面。最重要的是,她让女孩相信这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获得的。
最终评选时,女孩意外获得提名。林默虽然仍然入选,但必须多参加一轮附加考核。
苏婉观察到林默在得知消息时,手指微微收紧了一下。0.3秒的微小反应,但足够了。
第三步:社交工程。
苏婉开始系统地研究林默的社交网络。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林默虽然独来独往,但偶尔会和一个大四的学长讨论问题。
她没有直接破坏这段关系,而是精心设计了一场误会。她模仿学长的邮件风格,给林默发送了一封充满嫉妒和敌意的信;同时又以林默的名义,在学长的研究领域发表了尖锐的批评。
当两人产生隔阂时,她以调解者的身份出现,巧妙地加深了误会。
“我觉得张学长可能是担心你超过他,”她对林默说,表情真诚而担忧,“毕竟你这么优秀。”
林默静静地看着她:“你知道最有趣的是什么吗?这封邮件的Ip地址和你常用的一样。”
苏婉的心跳漏了一拍,但很快恢复镇定:“什么意思?”
“没什么,”林默笑了笑,“只是觉得巧合。”
那天晚上,苏婉彻夜未眠。他知道了,但为什么不揭穿?是在享受这场游戏,还是在收集证据?
她决定冒险进行第四步:镜像陷阱。
苏婉开始模仿林默的行为模式:他常去的图书馆座位,他习惯的解题方式,甚至他喝咖啡时加糖的量。她故意让这些细节被林默注意到,像一个挑衅。
最精妙的是,她申请加入了林默负责的科研小组,并“偶然”提出了一个与他当前研究高度相似但方向略异的思路。
小组讨论时,她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方案,每一个逻辑环节都无懈可击。但核心概念与林默的研究如此相似,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她在模仿甚至抄袭。
林默终于开口了:“很有趣的思路。但第三部分的算法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当数据量超过10^6时,时间复杂度会指数级增长。”
他在白板上写下几行公式,精准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苏婉笑了:“谢谢指正。不过,如果我这样调整呢?”她在他的公式旁添加了几个符号,瞬间解决了问题。
小组其他成员目瞪口呆。这场看似学术的讨论,实则是两人之间的无声对决。
会后,林默叫住了她:“能聊聊吗?”
天台上的风很大,吹乱了苏婉的头发。林默递给她一个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图表。
“我建立了一个模型来预测你的行为,”他平静地说,“准确率已经达到89.7%。”
苏婉接过笔记本,翻看着那些精妙的算法:“你知道我最喜欢你哪一点吗?就是你总是试图用理性解释一切。”
她靠近一步,声音轻柔如耳语:“但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某些行为是完全随机的呢?就像量子涨落,无法预测。”
林默的眼神终于有了一丝波动:“为什么?”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一直想着我,研究我,试图理解我。”她的手指轻轻划过笔记本上的公式,“就像我现在研究你一样。”
她拿出自己的手机,打开一个App:“我也写了一个预测模型。比如,我预测你接下来会说:‘这没有意义’。”
林默沉默了。这正是他想说的话。
两人站在天台上,像两个棋手在审视棋盘。樱花花瓣在风中飞舞,如同无数正在计算的可能性。
最后,林默轻声说:“我们注定要这样相互消耗吗?”
苏婉的回答被风吹散:“也许消耗就是我们的共存方式。”
第二天,苏婉发现桌上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数学定理的证明。但在最关键的一步,证明被故意中断,留下一个引人深思的空白。
她笑了。这是他的回应,他的邀请。
于是她在那张纸条上补完了证明,但在最后添加了一个优雅的变体,让整个定理变得更加精妙。
这场无声的对话持续了数周:一个公式,一个算法,一个证明的片段。两人通过这种高度抽象的方式交流,像在用数学语言调情。
其他人都被排除在这场游戏之外,包括试图接近的林逸。校园里开始流传一个说法:林默和苏婉在合作一个秘密项目。
事实上,他们确实在合作——以相互毁灭的方式。
期末前夕,苏婉收到了林默最长的“信”:整整三页的数学推导,最终导向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
她在图书馆找到他,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你证明了p=Np?”
林默抬头,眼中有着同样的光芒:“只是一个小思路。”
“但这将改变一切...”
“所以需要保密,”他轻声说,“至少现在。”
那一刻,苏婉感到一种奇异的连接。不是爱情,不是友谊,而是两个高度匹配的大脑产生的共鸣。
但她很快清醒过来。这可能是另一个陷阱,另一个测试。
于是她笑了,说:“可惜,这里有一个错误。”她指着一行推导,“这个假设不成立。”
林默仔细看了看,突然也笑了:“你是对的。谢谢。”
这是她第一次看到他真正的笑容,没有计算,没有伪装。那么真实,那么...脆弱。
苏婉的心突然疼痛起来。她想要这个瞬间永远持续,又想要立即摧毁它。
最后,她选择了后者。
“我知道是你阻止了我父亲的晋升,”她说,声音冷了下来,“三个月前的那次。”
林默的笑容消失了:“我没有。”
“证据都指向你。”
“就像那些指向你姐姐的证据?”林默平静地反问。
两人对视着,像两面镜子相互映照,无限延伸。
最终,苏婉先移开了目光。不是因为认输,而是因为她突然明白了这场游戏的本质:
他们不是在对抗,而是在共舞。一步接着一步,如同精心编排的探戈,永远无法真正分开,也永远无法真正靠近。
那天晚上,她在日记上写下:“day 147: 目标与预测出现偏差。情感因素开始影响模型精度。需要重新校准。”
但她知道,有些变量已经永远改变了。
就像两个黑洞的碰撞,既相互毁灭,又相互重塑。而这场博弈,注定没有赢家,只有永恒的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