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在细雨绵绵的廊檐下,进行过那场看似随意却暗藏机锋的谈话后,沐兮与孙应洋之间的关系,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
发生了一种微妙而迅速的转变。刻意营造的“偶遇”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光明正大、也更符合上流社会社交礼仪的正式邀约。
这变化流畅自然,仿佛本就该如此。
孙应洋的回应总是及时而体贴,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他会在一个阳光和煦、慵懒弥漫的午后,将电话直接拨到霞飞路公寓,听筒里传来他温和醇厚、带着标准牛津腔调的中文:“沐小姐,下午好。”
“听说今天皇家茶室刚到了一批品质极佳的大吉岭春摘,不知我是否有这个荣幸,能邀你共品一杯”
“顺便聊聊你上次提到的那本《呼啸山庄》?”
他总能找到一个令人难以拒绝、又显得品味高雅的理由。
也会在某个周末清新的早晨,让相熟花店的伙计,准时送来一束带着晨露的、香气清雅的白色百合,花束中附着一张印刷精良、措辞优雅的卡片。
上面是他流畅的英文花体字,询问她是否愿意在晚间一同去国泰大戏院,观看新上映的、风靡上海的卓别林默片《摩登时代》,并共进晚餐。
沐兮几乎没有犹豫,一一应允。她需要这些接触,需要靠近他,如同飞蛾需要靠近那盏可能焚身也可能带来光明的烛火。
他们坐在铺着洁白挺括亚麻桌布、摆放着锃亮银质茶具的奢华茶室里,空气中弥漫着红茶醇香与司康饼刚出炉的暖香。
孙应洋学识之渊博,令沐兮暗自心惊。他能从狄更斯笔下的伦敦雾霭,自然过渡到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思辨;
能轻松解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复杂,又能精准点评当下上海滩证券交易所的风云变幻。
他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却又丝毫没有掉书袋的学究气,总能将那些沉重或深奥的话题,用轻松、优雅、充满智慧的方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他的举止,从执壶斟茶的弧度到用餐巾擦拭嘴角的动作,都完美符合一个受过最顶级英伦贵族教育熏陶的绅士形象——矜持、礼貌、周到,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舒适、却又无法真正逾越的距离感。
他们也坐在灯光幽暗、只有黑白影像无声流转的电影院里,卓别林滑稽的肢体动作引得周遭观众爆发出阵阵压抑的低笑。
沐兮偶尔会从屏幕上移开目光,悄悄侧目,看向身旁的孙应洋。
在屏幕光线的明明灭灭中,能看到他专注凝视的侧脸轮廓,线条清晰而优雅,嘴角不受控制地噙着一丝被幽默剧情逗乐的、真实而松弛的笑意。
这让他看起来少了几分平日的精明沉稳,多了几分符合他年龄的生动。
他会极其自然地将手边那桶散发着奶油香气的爆米花,向她那边轻轻推近一些,一个细小、寻常却透着体贴关怀的动作,做得无比自然。
他们甚至再次回到了那个一切疑惑开始的地方——网球场。
这一次,沐兮不再是围栏外心事重重的旁观者。孙应洋早已为她准备好了一副适合女性初学者的、重量轻盈的球拍,耐心地、一步步教导她最基本的握拍姿势、准备姿态和移动步伐。
“手腕要放松,像这样,不要太僵硬,”
他的指导清晰而专业,语气温和,“眼睛要始终盯着球,预判它的落点。”
有时,他会站到她身后,虚虚地、极有分寸地扶着她的手臂,帮她纠正挥拍的角度,或者轻轻点一下她的腰侧,提醒她重心转移。
他把握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既给予了必要的指导,避免了肢体上的真正冒犯,却又在阳光和运动营造的特殊氛围下,显得足够亲近,仿佛他们已是相识多年的老友。
然而,正是在这阳光灿烂、充满活力的网球场上,看着他奔跑、跳跃、挥拍,额发被汗水浸湿,贴在饱满的额角,那充满生命力的身影。
与记忆中少年兄长在自家后院球场上的矫健身姿,重叠度越来越高,几乎达到了一种令她心脏骤缩、呼吸困难的逼真程度!
那阳光下的笑容,挥臂的弧度,甚至喘息时胸膛的起伏……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把重锤,猛烈地撞击着她记忆深处那道本就不甚牢固的闸门。
可是,越是靠近,观察得越是仔细,沐兮心中的迷雾非但没有散去,反而愈发浓重,如同黄浦江上终年不散的海雾。
不仅仅是外貌和运动姿态那惊人的相似。
是他不经意间、毫无防备流露出的某些极其私密的小习惯。
比如在思考一个复杂问题,或者倾听她说话时,他放在桌面上的右手食指,会无意识地、带着一种特定节奏,轻轻敲击着光洁的桌面,“嗒…嗒嗒…嗒”,那节奏和轻重,与她记忆中兄长沐景明沉思时的习惯,几乎分毫不差。
比如在茶室品尝那些过于甜腻的英式点心时,他会极快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微微蹙一下眉头,那是他味蕾对过度甜味的本能排斥。
然后会不动声色地端起手边的红茶,多喝一口,用以中和那份甜腻——这个小动作,与她那个不爱吃甜食的哥哥,如出一辙。
甚至是他对某些社会现象或哲学命题的看法,那种奇特地糅合了理想主义光芒与务实冷静精神的底层逻辑和价值判断,都与她记忆中那个早慧、敏感且富有主见的兄长那般契合。
他们之间的交谈,可以顺畅地延伸到任何领域,从济慈诗歌中永恒的哀愁与美感,到上海滩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金融走势;
从柏拉图《理想国》中对正义的探讨,到眼前烽火连天、各方势力角逐的困顿时局。
那种思想上的共鸣与默契,那种无需过多解释便能心领神会的顺畅感,让她时常产生一种强烈到可怕的错觉。
仿佛坐在她对面的,与她谈笑风生的,不是那个背景清晰、履历干净的汇丰银行经理孙应洋,而是那个曾经可以与她分享一切奇思妙想、无所不谈、是她整个少女时代最坚实依靠的哥哥沐景明!
这是一种需要长久陪伴、深入骨髓的了解才能培养出的熟悉感,一种超越了外表、深入到灵魂层面的默契与呼应。
可是……这怎么可能?!
理智如同冰冷的潮水,一次次将她从这危险的错觉边缘拉回。
孙应洋的背景资料清晰可查,几乎无懈可击:自幼在英国伦敦长大,接受的是最纯正、最系统的英式精英教育,父母是侨居英国的华人学者。
他的人生轨迹,从他踏入英国预备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有迹可循,干净得像一张被反复擦拭过的白纸。
他的思维模式、言谈举止、价值取向,都带着深刻而无法伪装的英伦烙印,优雅、理性、注重规则与实效。
这与在沐家那样一个中西文化交融、却又保留着浓厚传统家族氛围中长大、接受着私塾与新式学堂混合教育的兄长沐景明,本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沐兮的心,如同被放在希望与怀疑这两片巨大的磨盘之间,承受着剧烈的、无休止的撕扯与碾磨。
每一次与孙应洋的会面,对她而言都像是一场艰苦卓绝、需要全神贯注的心理侦查。
她仔细观察着他脸上的每一丝细微表情变化,分析着他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语背后可能隐藏的深意,捕捉着他每一个不经意的肢体动作,试图从中找到确凿的、能够一锤定音的证据。
证明他就是那个她苦苦寻找了十五年的人,或者,证明他只是一个巧合之下、让她产生严重错觉的、彻头彻尾的陌生人。
而孙应洋,自始至终,都维持着那种无可挑剔的、仿佛与生俱来的绅士风度。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沐兮眼中时而闪过的、过于专注的探究,以及偶尔因出神而流露出的恍惚。
但他似乎更倾向于将此解读为一个失去所有至亲、情感世界一片荒芜的孤女,对某个“故人”产生的强烈思念移情,以及一个在复杂险恶环境中挣扎求存的年轻女子,对稳定、关怀和情感依托的自然渴望。
这符合逻辑,也符合他最初接近她的目的。
他乐见这种靠近,甚至有意无意地推动着。沐兮逐渐卸下心防,展现出的信任与依赖,是他获取那份神秘的“星槎名录”以及沐家可能转移至海外的庞大资产信息的最佳桥梁。
他温柔、体贴、有求必应,像一个最完美的朋友和导师,同时又在交谈中巧妙地设置话题,引导方向,试图在她放松警惕的不经意间,套取那些他渴望知道的信息碎片。
他甚至开始有些享受这种陪伴,沐兮的聪慧、敏锐,以及她偶尔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与她那复仇意志并存的脆弱。
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舒适和……一种连他自己都未曾仔细分辨、也不愿深究的、想要将她纳入羽翼之下保护的微妙冲动。
那份自初见起就盘桓在心底、若有若无的熟悉感,在与她相处时变得愈发清晰、强烈,如同旧唱片里模糊的旋律,却又始终隔着一层磨砂玻璃,看不真切,抓不实在,只留下一种温暖而怅惘的、令人心神不宁的余味。
这场始于各自目的、充满伪装与试探的交往,在不明就里的外人眼中——比如那些同样出入高级场所的绅士名媛,或是沈知意、周复明布下的眼线看来——却像极了一对正在稳步发展、无论家世、学识、外貌都极为般配的璧人,正在沿着上流社会标准的恋爱轨迹,优雅前行。
只有沐兮自己知道,每一次微笑着与他挥手告别,转身走入人群或坐进汽车之后,心中的迷雾就更深一层,那纠缠的丝线就更紧一分。
那个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在各方面都与她如此契合、甚至能轻易拨动她心底最柔软琴弦的孙应洋,到底是谁?
是命运对她开的一个极其残忍又逼真的玩笑,让她在复仇的泥沼中,遇到了一个与逝去兄长如此相似、却又注定是完全不同的陌生人?
还是……十五年前那场吞噬了沐家一切、被她视为最终定论的大火,真的掩盖了一个她无法想象、超越常理的巨大秘密?
而那把解开一切谜题的钥匙,或许就握在这个自称孙应洋的男人手中?
她独自站在迷雾的中央,四周是看似温情脉脉实则危机四伏的假象。
她既无比渴望拨开迷雾,找到那个能让她灵魂安定的答案;
又无比恐惧,害怕那答案背后,是她脆弱神经可能无法承受的、更加黑暗与残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