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心文娱的“原创孵化中心”里,秋日的阳光透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开放式办公区映照得通透明亮。空间设计藏着巧思:隔断是印有《红楼》诗词的半透明玻璃,会议桌的桌腿缠绕着金属制的“三国云纹”,连休息区的抱枕都印着简约版的“金陵十二钗”剪影——既延续了核心Ip的文化基因,又透着年轻活力。今天,“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的发布会在这里举行,台下坐满了来自全球的年轻创作者、行业媒体和合作机构代表,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印着“传承原创,筑梦未来”的手册。
苏澈穿着简约的白色衬衫,袖口依旧别着那枚青花瓷纽扣,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正播放着一段短片:画面里,有对着空荡剧场排练的话剧演员,有在出租屋熬夜改剧本的编剧,有抱着吉他在街头弹唱的歌手,还有在电脑前绘制漫画的画师——他们的眼里都闪着对创作的执着,却也藏着迷茫。短片结尾,一行字缓缓浮现:“每个原创者都需要一束光,每个好故事都值得被看见。”
“我曾经见过太多有才华的新人,因为缺少资金、没有资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创作梦。”苏澈拿起话筒,声音温和却有力量,“有的编剧写了三年的剧本,因为没人投资,只能转行做文案;有的导演拍了优秀的短片,却找不到渠道让更多人看到;有的歌手创作了动人的歌曲,却被资本要求‘改得更商业化’。今天,我们推出‘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就是要给这些年轻人一束光。”
他抬手示意,大屏幕上跳出计划的核心内容:“投入10亿专项基金,面向全球扶持1000位新人创作者,涵盖编剧、导演、歌手、作家四大领域。每位入选者将获得最高100万的创作资金,同时享受澈心文娱的全产业链资源支持——包括Ip合作授权、技术团队保障、全球发行渠道,还有由行业顶尖人士组成的导师团一对一指导。”
台下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有年轻创作者激动地红了眼眶,悄悄拿出手机记录下关键信息。张岚走到舞台侧边,递给苏澈一份名单:“苏总,首批申请已经结束,我们收到了来自28个国家的3万多份申请,经过导师团的初审,已经选出了100位入围者,其中包括8位编剧、12位导演、20位歌手和60位作家。”
“重点关注那些聚焦真实故事、有文化温度的作品。”苏澈接过名单,快速浏览着,“比如这个叫林舟的导演,申请项目是《小镇故事》,讲的是偏远小镇里非遗手艺传承的故事,题材很扎实,让导师团重点对接。”
发布会结束后,苏澈留在孵化中心,和几位首批入围的新人创作者交流。林舟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夹克,手里紧紧攥着剧本,语气里带着紧张又兴奋:“苏总,我之前拍过一部关于家乡竹编手艺的短片,但是因为资金不够,没能完成后期制作,也找不到发行渠道。这次申请扶持计划,就是想把《小镇故事》拍好,让更多人知道,小镇里也有值得被记录的故事。”
苏澈接过他的剧本,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批注:“你的故事内核很好,非遗传承是很有价值的题材。但我注意到,剧本里有一段刻意加入了激烈的冲突戏,显得有些突兀。”他指着剧本某页,“其实不用刻意制造矛盾,真实的力量更动人。比如竹编老匠人和年轻人的代沟,不用通过争吵来体现,一个眼神、一次手艺的碰撞,反而更有感染力。”
林舟恍然大悟,立刻拿出笔在剧本上修改:“您说得对!我之前总担心故事不够有看点,就加了很多戏剧化的情节,现在想想,确实破坏了故事的真实感。”
“创作不是炫技,是真诚。”苏澈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会给你配备专业的摄影团队和后期制作资源,还会邀请非遗领域的专家帮你把关细节。大胆去拍,我们要的不是完美的作品,是有温度、有态度的原创。”
在扶持计划的推动下,林舟的《小镇故事》很快进入拍摄阶段。苏澈偶尔会去片场探班,每次都能提出精准的建议。有一次,剧组在拍摄竹编老匠人教学的场景时,林舟纠结于如何展现手艺的细腻,苏澈建议:“用特写镜头拍老匠人的手指,他缠绕竹丝的力度、指尖的老茧,这些细节比任何旁白都更能体现手艺的传承。”
除了林舟,其他新人创作者也在计划的支持下稳步推进项目:年轻编剧夏雨的《非遗少年行》获得了红楼Ip的衍生授权,将古典元素与现代校园故事结合;歌手李玥的原创歌曲《竹语》融入了侗族大歌的和声,由澈心特效的团队制作了精美的mV;作家陈希的小说《丝路回声》获得了国际出版社的关注,即将推出多语言版本。
六个月后,柏林国际短片节的颁奖典礼上,《小镇故事》凭借细腻的叙事、真实的情感和对非遗文化的生动展现,斩获“最佳国际短片奖”。当林舟走上领奖台时,他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我要感谢‘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感谢苏总。如果没有这个计划,这部电影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剧本阶段。是他们让我相信,只要坚持原创,哪怕是小镇里的小故事,也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