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阳光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洒在“汉魏古城”布景的青砖黛瓦上——这是《三国》电视剧开机仪式的现场,选址在江城影视基地的仿古区,城墙用复刻的汉代砖石砌成,砖缝里还嵌着按《考工记》记载调配的灰浆;城头飘扬的“汉”“魏”“吴”三色旌旗,是非遗传承人用古法织造的绢布,风一吹,旗面的纹路里能透出阳光;舞台两侧立着两尊仿汉代长信宫灯,灯芯点燃时,暖黄的光晕落在台下观众脸上,像从两千年前的历史里流淌出来的光。
台下早已坐满了人,前排是剧组主创、历史顾问和行业嘉宾,后排是举着灯牌的粉丝和扛着相机的媒体。粉丝们的灯牌多是三国主题——有的印着“顾琛·刘备”,有的画着“张国立·曹操”,还有人举着迷你的青花瓷灯牌,灯牌上“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旁,特意加了“三国风云起”的小字,是“澈心系”粉丝自发设计的“文化联动款”。
瓷坊老师傅挤在嘉宾席角落,手里捧着一个刚烧制的“三国鼎立”瓷盘,盘面上刘备的曲裾、曹操的札甲、孙权的吴服都刻得栩栩如生,釉色是他特意调配的“汉青釉”,他时不时抬头看舞台,眼里满是期待——这瓷盘是他特意为开机仪式准备的贺礼,想亲手送给苏澈和陈舟导演。
上午十点,开机仪式正式开始。主持人刚介绍完主创团队,台下就响起热烈的掌声。陈舟导演先走上台,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三国志》,书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筹备《三国》两年,最感谢的是苏澈老师——去年北京演唱会,他说‘想让三国的故事被更多人记住’,这句话成了我们的初心。我们拒绝抠图、拒绝戏说,服化道对接了12家博物馆,历史顾问团有10位专家,连演员的礼仪都请了汉代文化学者指导,就是想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着的三国’。”
他侧身让出位置,看向台下:“接下来,有请《三国》oSt总创作、文化Ip总策划——苏澈!”
聚光灯瞬间聚焦在台下入口处,苏澈穿着一身暗纹中山装,衣襟上别着两枚胸针:一枚是“文化创新先锋”的迷你复刻章,一枚是西安文物局送的小雁塔瓷针。他手里捧着《三国》剧本,封面是用汉代隶书题写的“三国”二字,封皮材质是仿汉代竹简的麻布,边角还做了做旧处理,像一本传了千年的典籍。
他走上台的脚步很稳,目光扫过台下的人群——看到了周明远会长鼓励的眼神,看到了张启明教授举着的“尊重历史”手卡,看到了顾琛穿着刘备戏服坐在演员席,戏服的曲裾下摆绣着麦穗纹,是按汉代王侯服饰复原的;还看到了林晓、李然他们坐在粉丝区前排,举着“澈心系支持三国”的灯牌,眼里满是骄傲。
走到舞台中央,苏澈先向台下深深鞠了一躬,才拿起话筒。他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平静却带着力量:“站在这里,我想起一年前的冬天,我在出租屋里写《青花瓷》的demo,那时兜里只剩37块5,连录音棚的钱都要在地铁口弹唱凑。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能站在‘汉魏古城’前,和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件‘复活历史’的事。”
台下安静下来,只有风拂过旌旗的声音。苏澈翻开剧本,指尖落在“赤壁之战”的章节上:“很多人问,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做《三国》?因为我们不想让‘三国’只停留在‘桃园结义’的戏说里,不想让曹操只剩‘奸雄’的标签,不想让诸葛亮只变成‘神算’的符号——我们想让观众看到,三国是乱世里的‘仁’与‘义’,是刘备携百姓渡江的担当,是曹操‘周公吐哺’的抱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诚,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里最该被记住的东西。”
他抬眼看向历史顾问席,张启明教授正点头称赞。“为了还原这些细节,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苏澈继续说,“顾琛老师为了演好刘备,提前三个月练骑马、学汉代礼仪,穿15斤的皮甲练走位;张国立老师为了‘横槊赋诗’的戏份,特意学了汉代的持槊姿势,连槊的重量都按文物复刻;道具组的老师,为了做一艘赤壁战船,参考了6本汉代船舰史料,光桅杆的麻绳就浸了3次桐油。”
台下响起阵阵掌声,粉丝们的灯牌亮得更密集了。苏澈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感慨:“从《青花瓷》带火瓷器文化,到原创数据库保护音乐人,再到今天《三国》开机,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传统文化‘活’过来。以前有人说‘年轻人不爱历史’,但我看到,有粉丝因为《将进酒》开始读唐诗,因为《长安谣》去学琵琶,因为这次《三国》的选角,去查《三国志》的原文——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他举起手里的剧本,声音提高了几分,眼神里满是坚定:“今天,《三国》开机,这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活’那些被遗忘的时光——让汉代的织锦在镜头里闪光,让赤壁的江风在旋律里回荡,让三国英雄的故事,能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能在蓝星的土地上,传得更久、更远。”
话音落下,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粉丝们齐声喊着“三国加油”“苏澈加油”,媒体的闪光灯连成一片,像星星落在“汉魏古城”的布景前。陈舟导演走上台,和苏澈并肩站在一起,手里拿着老师傅送来的“三国鼎立”瓷盘,高高举起:“让我们一起,为《三国》,为历史,为文化,干杯!”
顾琛、张国立等演员也走上台,和主创团队一起揭开机牌——红色的幕布落下,“《三国》开机大吉”六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舞台两侧的长信宫灯火焰跳动,像是在为这场仪式鼓掌。张启明教授走上台,握着苏澈的手:“你做到了,把文化的根扎进了作品里,这比任何奖杯都珍贵。”
瓷坊老师傅也挤上台,把一个迷你的“刘备”瓷偶塞到苏澈手里:“这是给你的,祝《三国》拍得顺利,也祝你的文化路,越走越宽。”
苏澈握着瓷偶,指尖能感受到细腻的釉面,突然想起穿越到蓝星的那天——漏雨的窗户、旧吉他、37块5的积蓄,再看眼前的“汉魏古城”、欢呼的人群、手里的剧本,心里满是踏实和温暖。他知道,这是第一阶段的最后一幕,却是文化传播的新起点。
就在这时,淡蓝色的系统光膜在他眼前悄然展开,金色的文字泛着柔和的光晕,像是为第一阶段画上圆满的句号:
【检测到宿主完成第一阶段核心里程碑事件——《三国》电视剧开机,实现“音乐+影视+历史”文化联动闭环,第一阶段“声震乐坛”任务相关成就全部达成(现象级作品、行业生态优化、文化传播、新人孵化),触发第一阶段最终结算……】
【第一阶段最终结算完成:累计声望值点,“文化复兴者”称号等级提升至“高级”,解锁“第一阶段纪念勋章”(可调用历史Ip开发优先级权限);】
【第一阶段总结:宿主从“37.5元的穿越者”成长为“华语文娱领军者”,推动蓝星文娱从“流量导向”转型为“文化导向”,构建“原创保护-新人孵化-文化传播”生态,为第二阶段“全球传扬”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文化全球传扬”任务正式激活,初始目标:伦敦演唱会文化展落地、《三国》oSt亚洲同步发行、原创数据库海外合作突破5家。】
苏澈悄悄关掉光膜,抬头看向台上的众人——陈舟在和媒体交流,顾琛在和年轻演员讲戏,林晓在帮李然调整琵琶的弦,所有人都在为《三国》忙碌,为文化忙碌。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落在“汉魏古城”的青砖上,落在那尊“三国鼎立”瓷盘上,温暖而坚定。
他知道,第一阶段的故事结束了,但“澈心时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伦敦的舞台要登,还有《红楼梦》的Ip要开发,还有更多的文化宝藏要挖掘,但只要身边有这群志同道合的人,有对历史的敬畏,有对原创的坚持,就没有走不通的路。
台下的欢呼声还在继续,长信宫灯的火焰还在跳动,“汉魏古城”的旌旗还在飘扬。苏澈站在舞台中央,看着眼前的一切,嘴角扬起笑意——这就是他在蓝星最想看到的画面:文化在传承,梦想在生长,热爱在传递,而他,是这一切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推动者。
第一阶段的最后一幕,在“汉魏古城”的暖阳里,在众人的欢笑声里,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