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短剧收官的庆功宴刚结束,澈心工作室的灯光却依旧亮至深夜。一楼的展示架上,“三国收官纪念瓷偶”还沾着淡淡的釉香,刘备瓷偶手里的《三国志》竹简旁,新添了一份《历史影视专项基金》的首批资助名单,林默执导的《皮影里的故乡》续集、新人导演小宇的《宋代市井生活》赫然在列。苏澈坐在长桌前,指尖拂过名单上的名字,心里却在琢磨着另一件事——《三国》的成功证明了历史题材的潜力,但他总觉得,文娱创作不该只回望过去,更该关注当下人的困境。
桌角放着一叠泛黄的信笺,是原创扶持基金收到的投稿附言。最上面一封来自新人音乐人阿杰,字迹里带着压抑的颤抖:“我父亲患肺癌时,一瓶进口抗癌药要三万块,家里卖了房也只够买两瓶……后来他放弃治疗,说‘别为我拖垮这个家’。我写《药香》这首歌,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有些人生病后,连‘活下去’都要拼尽全力。”苏澈摩挲着信笺边缘,想起穿越前地球的《我不是药神》,那句“我想活着”曾戳中无数人的心——蓝星的医疗环境虽比地球好,但“高价救命药”依旧是悬在患者头上的利剑,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搬上大银幕。
他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调出系统界面,指尖在“作品库-现实题材”分类里滑动。淡蓝色的光膜上,《我不是药神》的剧本大纲缓缓展开,熟悉的剧情框架与蓝星的社会痛点瞬间重合:程勇的小人物挣扎、吕受益的求生渴望、刘思慧的母性坚韧,每一个角色都像在蓝星真实存在过。系统自动弹出适配建议:“可将核心冲突调整为‘国产仿制药研发与专利保护的平衡’,贴合蓝星当前医疗政策,增强现实共鸣。”
“就它了。”苏澈在心里默念,指尖轻点屏幕,“蓝星版片名定为《生命的价签》——生命本不该有价格,但现实里,很多人却要为‘活下去’计算每一分钱。”
光膜瞬间刷新,金色的任务提示如流水般铺开:
【检测到宿主锁定现实题材核心Ip《生命的价签》(改编自《我不是药神》),聚焦蓝星“高价救命药”社会痛点,符合第二阶段“影视崛起”中“现实题材突破”目标,现发布专项任务:】
【任务名称:打造首部现象级现实电影】
【任务目标:
1. 3个月内完成剧本打磨,需对接至少3位医疗专家、2位患者代表,确保剧情符合医疗常识与真实经历;
2. 6个月内确定主创团队,优先启用青年导演(如林默)、实力派演员,拒绝流量明星;
3. 电影上映后,推动蓝星医疗部门出台“抗癌药价格调控补充政策”,或引发公众对“药品可及性”的广泛讨论。】
【任务奖励:声望值点,解锁“医疗资源深度对接”权限(可调用国家级医院病例库、药品研发机构数据,为剧本提供权威支撑),获得“现实题材创作补贴”500万元。】
苏澈刚关掉光膜,张岚就抱着一叠文件走进来,脸上还带着庆功宴的红晕:“苏总,《三国》的海外重播合同刚签完,hbo max想加播‘幕后文物解析’特辑,咱们要不要……”话没说完,就看到苏澈桌上摊着的“高价抗癌药调研数据”,眼神瞬间变了,“您想拍现实题材?”
“对,关于高价救命药。”苏澈把阿杰的信笺推给她,“你看这个,蓝星还有很多家庭在经历这些。咱们拍《三国》是为了唤醒历史记忆,拍这部电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当下的困境,或许能推动一点改变。”
张岚读完信,眼眶微红:“我表姐去年也得了乳腺癌,进口靶向药每月要两万五,她现在只能靠国产仿制药维持……这个题材,太有意义了。”她立刻翻出影视部的导演储备名单,“林默之前拍过《小巷里的诊所》,讲社区医生的故事,对现实题材很敏感,让他来执导最合适;演员方面,顾琛老师之前说想挑战现实角色,他的演技能撑得起主角‘程勇’的复杂性;还有老戏骨赵娟,她演过患癌母亲,肯定能理解‘刘思慧’的心境。”
苏澈点头,拿起手机拨通林默的电话。电话那头,林默刚结束《皮影里的故乡》续集的筹备,听到《生命的价签》的题材,声音瞬间激动起来:“苏老师,我早就想拍这类故事了!之前在社区调研时,见过太多患者因为药价放弃治疗,我还整理了一摞采访笔记,明天就给您送过去!”
挂了电话,苏澈走到露台,夜风里带着瓷坊飘来的釉香。楼下,瓷坊老师傅正指挥徒弟搬新烧制的“生命主题”瓷偶——瓷偶是一个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手里握着一瓶“药”,釉色是温润的米白色,底座刻着“活下去”三个字。老师傅抬头看到苏澈,笑着挥手:“听说你要拍救人的电影,我烧了这个,祝你们拍得顺利!”
苏澈心里一暖,想起系统解锁的“医疗资源对接”权限,立刻联系了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的肿瘤科主任周明。周主任是国内顶尖的抗癌专家,听完电影构想,当即答应担任医疗顾问:“我可以带你们团队去病房调研,让演员和患者聊聊,也能给剧本把关——比如‘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疗效差异’‘患者的用药心理’,这些细节不能错,否则会误导观众。”
第二天一早,林默就抱着厚厚的采访笔记赶来工作室。笔记里记满了患者的真实经历:有老人为了不拖累子女,偷偷停掉高价药;有年轻妈妈为了凑药钱,白天打工晚上摆地摊;还有药企研发人员的无奈——“原研药研发成本几十亿,不定价高,后续就没钱研发新药”。“这些矛盾太真实了,”林默翻到一页折角的笔记,“这个叫‘老周’的患者,和《生命的价签》里的吕受益很像,他说‘我想看着儿子结婚’,这句话我记了半年,太戳心了。”
苏澈接过笔记,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突然想起穿越前看《我不是药神》时的感动——好的现实题材电影,不是靠煽情赚眼泪,而是靠真实的细节让观众共情,让社会关注到被忽略的群体。“剧本改编要守住两个底线,”他对林默和张岚说,“一是不妖魔化任何一方——药企有药企的难处,患者有患者的无奈,不能非黑即白;二是要保护真实患者隐私,所有案例都要做艺术加工,避免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当天下午,团队就成立了《生命的价签》筹备组。李薇负责对接医疗专家和患者代表,第一时间预约了周主任的病房调研;夏沫整理蓝星的药品政策资料,标出“仿制药审批流程”“医保报销比例”等关键信息;林默则带着编剧团队,根据采访笔记调整剧本细节——把“程勇卖印度药”改为“程勇帮助国产药企推进仿制药临床试验”,既符合蓝星的药品监管政策,又保留了“为患者谋希望”的核心。
消息传到海外,之前合作的Viu平台特意发来邮件,希望能参与电影的东南亚发行:“《三国》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厚度,《生命的价签》关注的‘生命权’是全球共通的主题,我们相信这部电影能引发东南亚观众的共鸣。”亚马逊prime Video也表达了兴趣,提出可以同步上线“药品可及性”的纪录片,与电影形成联动。
苏澈在工作室整理这些合作意向时,脑海里的系统光膜再次展开,补充了任务进度:
【《生命的价签》筹备进度更新:
- 医疗顾问团队已组建(含3位肿瘤科专家、1位药品研发工程师);
- 核心主创(导演林默、编剧团队)已到位,剧本初稿预计1个月内完成;
- 海外平台预约发行意向达5家,含Viu、亚马逊prime Video等;
- 任务进度:15%(完成核心团队组建与题材确认)。】
他关掉光膜,看向窗外——瓷坊的窑火还在燃烧,老师傅应该在为“生命主题”瓷偶上釉;筹备组的办公室里,林默正和编剧讨论“临床试验”的剧情细节,李薇在核对患者调研的时间;远处的医院里,周主任或许正在为患者讲解用药方案,那些真实的故事,即将在银幕上被讲述。
苏澈拿起阿杰的信笺,轻轻放在《生命的价签》剧本大纲上。他知道,这部电影的筹备会比《三国》更难——要平衡真实与戏剧,要应对敏感的社会议题,要避免被资本干预。但就像当初坚持拍《三国》的细节一样,他相信,只要守住“关注现实、传递温度”的初心,这部电影就能像《青花瓷》《三国》一样,在蓝星掀起一阵“关于生命与希望”的讨论。
工作室的灯光渐渐亮起,筹备组的成员们陆续到齐,讨论声、键盘声、电话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关于“坚守与希望”的序曲。苏澈看着眼前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坚定——《生命的价签》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它是一面镜子,照见现实的困境;更是一束光,照亮患者的希望。而他,会带着团队,把这束光,稳稳地打在蓝星的大银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