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露打湿纸袋时,红纸袋的裂缝已经能塞进两根手指。麦生蹲在棉桃下,指尖轻轻探进裂缝,触到里面蓬松的棉絮,软得像云,带着清晨的潮气。
“别碰!”哑女用竹钩轻轻拨开他的手,比划着“沾了汗气,棉絮会发黄”。她从篮里拿出片干净的桐叶,垫在裂缝处,像给棉桃盖了层小被子。
春杏背着竹篓走来,篓里装着刚熬的姜茶,腾腾冒着热气:“喝口暖暖,今早凉得很,别冻着。”她往红纸袋上瞅了瞅,“看这架势,今晌午就得裂透,我把晒棉的竹匾都摆好了,就等它露面。”
小虎扛着木梯过来,往棉桃旁一架:“我爬上去盯着,保证第一时间摘下来,绝不让鸟啄一口。”他踩上梯子晃了晃,“稳得很,等会儿它裂了,我伸手就能够着。”
麦生接过姜茶,暖意顺着喉咙淌进肚子,望着红纸袋笑:“它倒会挑时候,选个大晴天露面。”
日头升到竹竿高时,红纸袋“啪”地裂开道大口,雪白的棉絮像瀑布似的涌出来,在风里轻轻颤动。小虎眼疾手快,从梯子上探身摘下棉桃,小心地放进铺着软布的竹匾里:“成了!这絮够蓬松,能弹三床棉絮!”
哑女凑过去,用指尖拂过棉絮,眼里闪着光,比划着“比去年的好,纤维又长又匀”。
春杏拿出尺子量了量:“直径快一尺了,称得上‘棉王’。”她把竹匾搬到晒场中央,“让日头好好晒透,下午就能弹了。”
晒场里很快摆满了竹匾,新摘的棉桃裂开在匾里,像一朵朵盛开的白牡丹。麦生和小虎把棉絮从桃壳里剥出来,哑女则负责挑拣杂质,三人配合着,很快堆起座小小的棉絮山。
“你看这棉絮,”麦生举起一把,阳光从纤维间漏下来,像撒了把碎金,“弹出来的棉胎准保暖和,冬天盖着不压身。”
哑女点头,指着远处的棉田,那里的纸袋还在风中摇晃,多数已经鼓胀得发亮,像无数个等待破壳的鸟蛋。
午后,弹棉师傅背着弓弦来了。木槌敲在弓弦上,发出“咚咚”的闷响,棉絮在弦上跳着舞,渐渐变得更蓬松。师傅擦了把汗:“这红纸袋的棉絮就是不一样,弹起来不费劲,纤维顺得很。”
春杏端来凉茶,笑着说:“师傅多费心,这棉絮要做两床被,一床给麦生,一床……”她看了眼哑女,“给哑女添嫁妆。”
哑女的脸“腾”地红了,抓起把棉絮往春杏身上撒,惹得大家都笑起来。棉絮在阳光下飞,像场温柔的雪。
麦生望着漫天飞絮,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棉絮,看着轻飘飘的,攒多了却能织出最暖的被,裹着一整年的踏实。红纸袋空了,他把裂开的纸袋捡起来,抚平褶皱,夹在随身的账本里——这是今年的凭证,证明所有的等待,都结了实在的果。
夕阳西下时,第一床棉胎弹好了,白得像云。麦生抱着棉胎,哑女跟在旁边,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两条缠绕的棉线,在晒场上慢慢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