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安厅大楼,十一楼的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已经是晚上十点多,新闻发布会定于明早九点举行,但此刻,负责新闻通稿和答问预案的公关处同志,以及陆野、总队长等核心人员,还在进行着最后的推敲。
“稿子基本没问题了,重点突出了科技强警、二十年不懈追索,以及告慰受害者家属。”公关处的李处长推了推眼镜,指着投影幕布上的通稿文本,“但在答问环节,有几个点需要特别注意。”
他切换了页面,上面列出了几个预设的媒体可能提出的尖锐问题:
“一、为何时隔二十年才能破案?是当年侦查方向错误,还是存在阻力?
二、凶手刘某仅因另案服刑就被比对出dNA,是否说明我们的dNA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仍有盲区?
三、案件是否存在幕后真凶或保护伞?‘德哥’这条线是否会继续追查?
四、如何看待受害者家属长达二十年的上访与煎熬?”
总队长靠在椅背上,手指夹着烟,沉声道:“第一个问题,如实回答。当年技术条件有限,关键物证无法有效提取,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时代局限。不存在侦查方向重大错误,更不存在阻力,有的是几代刑侦人从未放弃的努力。这一点,要讲清楚,也要体现出我们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
陆野接口道:“第二个问题,可以正面回应。dNA数据库的威力正在日益显现,此案就是明证。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扩大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样本库容增长,未来必将发挥更大作用。此案的成功,正是对我们持续投入科技强警的最好回报。”
“至于第三个问题……”总队长看向陆野。
陆野心领神会,语气平稳却坚定:“‘德哥’是案件调查中发现的新线索,目前正在由相关办案单位依法核查中。基于侦查不公开原则,暂无更多信息可以透露。但可以明确的是,对于任何违法犯罪线索,公安机关都会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这个回答,既保守了侦查秘密,也给外界留下了继续关注的悬念,更传递了警方坚决打击犯罪的决心。
“最后一个问题,比较感性,但也最关键。”李处长看向陆野和总队长。
总队长掐灭了烟头,坐直身体,语气变得沉重:“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面对受害者家属二十年的痛苦,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行动告慰亡灵,用正义抚慰生者。此案的侦破,是对家属最好的交代,也是我们公安机关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体现。我们承认过去的不足,更展现今日的担当。”
会议室内安静了片刻。大家都明白,明天的发布会,不仅仅是一场案情通报,更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情感疏导和信心展示。
散会后,陆野没有立刻离开。他独自一人走到办公室的窗边,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系统界面在他眼前悄然浮现,【“1999·林城灭门案”侦破】的标识格外清晰,下方还有一行小字:【社会影响力评估:极高。荣誉积分结算中…】。
但他关注的并非这些。他的目光落在那个依旧模糊的“犯罪网络图谱”上,“德哥”这个名字,如同一个微小的光点,在代表北口市的区域隐约闪烁,与之前疫苗案、煤矿案牵扯出的那些灰色线条,似乎存在着某种极其微弱的、尚未建立的关联。
“北口……”陆野喃喃自语。这个原本与主线看似无关的城市,因为“德哥”的出现,似乎正在被拉入视野。是巧合,还是冰山一角?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重案处值班室:“我是陆野。北口市局那边关于‘德哥’的排查,有任何进展,无论多晚,立刻报给我。”
放下电话,他深吸一口气。明天的荣誉是实至名归,但刑警的本能告诉他,案件的终结,有时恰恰是更深层次调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