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熊和东洋这两个列强国家,竟然同时对东北三省发起了夹击!这个惊人的消息,通过东北通讯社的报道,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关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各地的民众们群情激愤,纷纷对这两个国家的无耻行径进行严厉谴责。人们义愤填膺,对这种侵略行为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和不满。
不仅如此,许多有志青年听闻此消息后,更是热血沸腾,纷纷自发地来到山海关外,要求加入护国军,驱逐外敌,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而在这股爱国热潮中,有一支驻扎在陕南的国军第六十七军,更是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他们公开通电,表示要返回自己的家乡,守护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抵御外敌的入侵。
这支军队原本就是奉军的一支劲旅,也是张小六手中最可以依靠的班底。全军共有五个师,总计四万八千多人,实力不容小觑。
军长王以哲,以及副军长吴克仁将军,都是经验丰富、英勇善战的将领。其中,王以哲更是原驻扎在奉天北大营的第七旅旅长,对自己不发一枪而丢掉东北是耿耿于怀。
令人惊讶的是,当这支军队借道穿越晋省绥德,经过察哈尔热河时,一路上竟然没有遇到任何阻拦。
这仿佛是一个奇迹,让人不禁感叹他们的运气之好。这一路上的顺利似乎预示着,他们的归乡之路将会异常顺利,没有太多的波折和阻碍。
在热河自治政府的大力协助下,第六十七军顺利地登上了从承德开往锦州的火车。列车缓缓启动,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他们归乡的号角。
然而,就在列车即将提速的关键时刻,孟虎派来的特使如疾风般赶到了这里。
特使的到来引起了一阵骚动,人们纷纷猜测他带来的消息。当特使进入第六十七军的军部车厢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期待着他的发言。
特使站在众人面前,面色凝重地宣布了,护国军给第六十七军的选择:
“第六十七军到锦州后原地解散。愿意卸甲归田的士兵,每人发放退伍费二十块大洋。想继续当兵吃饷者,可以重新登记在册。军官如想继续留在部队,需要进军官培训班学习。”
这一决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第六十七军的中高层军官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的军官义愤填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有的则神色麻木,似乎早已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而更多的人则陷入了沉思,权衡着自己的选择。
这一决定并非轻率之举,而是孟虎和战队成员们,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抉择。
第六十七军,作为张家的铁杆部队,其军长王以哲、参谋长赵镇蕃以及副军长吴克仁,无一不是自张小个子时期,便忠心耿耿地追随张家父子。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张家父子在关东三省民间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护国军自然不愿看到在军中,突然涌现出一股张家的势力,这无疑会对其统治造成潜在威胁。
面对这一局面,王军长毫不退缩,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护国军派来的特使,面色沉静地发问:“如果我第六十七军拒不执行这一决定,又当如何呢?”
特使嘴角微扬,露出一抹冷笑,缓声道:“那么,这趟列车恐怕只能抵达朝阳,而你们第六十七军,怕是难以抵达关东三省了。”
话音未落,一旁的年轻军官按捺不住,怒声斥责道:“凭什么?你们护国军有什么资格阻止我们回家乡?这简直就是蛮横无理!”
“凭什么?就凭你们在四年前一枪不放,将大好的关东三省拱手让给了东洋人!”
特使怒目圆睁,声音震耳欲聋,他大声地驳斥道:“是你们让关东三省,四千万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任由小鬼子的铁蹄践踏!”
这位特使曾经是抗联的政工干部,他对那段历史刻骨铭心,所以此刻他的愤怒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毫不留情地回怼了过去。
“当时,我们有什么办法?上峰有令不许我们开枪还击!”人群中立刻传来一阵嚷嚷声,有人试图为自己辩解。
“上峰的命令?那你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国土沦陷,百姓受苦?”
特使的声音越发严厉。“你们的职责是什么?是保卫国家,保护人民!可你们呢?”
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众人都沉默不语。
“反正护国军的命令我已带到,执不执行是你们的事。”
特使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无非就是不想当兵的可以回家,继续想留在军中报效国家的,需要整编而已。”
王军长站在一旁,他的神色异常严肃。他知道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趟军列上的士兵们思乡心切,如果原地掉头回去,部队肯定会哗变。
看来金陵国府和少帅的计划落了空。他们原本想在两大列强的夹击之下,走投无路的护国军,会夹道欢迎他们这一股援军。
然后,第六十七军留在关东三省,凭借着他老张家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慢慢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再将关东三省的民心再拉拢过来。
却没想到,人家却根本就不在乎他们,还遭到如此强烈的抵制。这无疑是一次赔本的买卖!
军列缓缓地驶入了戒备森严的锦州车站,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响,在寂静的月台上显得格外刺耳。
月台上,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他们神情严肃,如临大敌,仿佛这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
孟虎亲自带队前来,他面色凝重,心中明白这次任务的棘手程度。
第六十七军共有四万八千多人,而一趟军列最多只能运送数千人。好在为了展示诚意,第六十七军的军部竟然都在这第一趟军列上,这无疑让事情变得简单了很多。
孟虎当机立断,他下令将第六十七军的中高级军官们请进车站的临时会议室,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协商。
与此同时,从列车上下来的士兵们则列队在车站月台上,等待着下一步的指示。
护国军的军官站在队伍前方,高声宣读着一项重要的决定。愿意回家乡的士兵,可以立即每人领取二十块大洋作为路费。班长可以领到二十五块,排长则是三十块,以此类推。
这个消息对于离家四年多的原奉军士兵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话音未落,士兵们便纷纷放下手中的武器装备,如潮水般涌向发放大洋的地点。
他们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军人身份。领到大洋后,他们更是一哄而散,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然而,在这数千名士兵中,仍有上千名籍贯并非关东三省的士兵选择留下。
他们默默地走到一旁,登记在册,准备重新入伍,继续为国家效力。
这边刚处理完第一趟军列,又有军列驶进站台。护国军又是如法炮制,很快就将第六十七军的事务处理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