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规划审批的拖延和舆论的质疑,路远深知,必须多管齐下,以快打慢,以事实破谣言。
他首先亲自带队,奔赴省自然资源厅。他没有选择在办公室空等,而是直接找到了分管副厅长的办公室,带着厚厚的资料和规划图,以及罗山方面聘请的权威环保专家出具的、证明项目选址完全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评估报告。
“厅长,罗山的情况您可能有所了解,我们等不起啊。”路远语气诚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这个项目关系到罗山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布局,几百户拆迁户的安置房也等着这块地。这是我们聘请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评估,白纸黑字,绝无问题。恳请厅里特事特办,尽快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批复!”
他的亲自出面,加上准备充分、无可指摘的材料,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来自省经信委柳晴方面的无形压力(路远并未明说,但副厅长或许能感受到),让省厅的效率大大提升。三天后,正式的批复文件下发,明确该项目用地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准予规划。
规划障碍被迅速扫清,路远立刻将重心转向舆论战场。他指示工作专班,将那份针对内参质疑、精心准备的反驳报告和详细的可行性分析,通过正式渠道报送省有关部门,同时分发给省内主要媒体和智库。他还亲自出面,邀请了省报、省电视台等权威媒体,以及几家有影响力的经济研究机构,组成考察团,来罗山进行实地调研。
考察团在路远的亲自陪同下,参观了罗山现有的工业基础、闲置的标准化厂房、快速路等基础设施,并与几家有意向的配套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路远全程脱稿讲解,数据信手拈来,思路清晰,对罗山的优势、短板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如数家珍,其务实、专业的作风和罗山展现出的巨大潜力,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久,一系列客观、正面报道罗山产业转型和新能源汽车项目规划的新闻、分析文章见诸报端和网络,有力地对冲了之前那份内参带来的负面影响。舆论的天平,开始逐渐向路远倾斜。
然而,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和精神压力,还是让路远感到了疲惫。这天晚上,他加班到很晚,回到市委招待所的房间时,已是深夜。推开房门,却意外地发现客厅的灯亮着,林晓薇正坐在沙发上,旁边的桌上放着一个保温桶。
“路市长,您回来了。”林晓薇连忙站起身,脸上带着关切,“我看您这几天都没怎么好好吃饭,熬了点鸡汤,您趁热喝点。”
看着林晓薇那真诚而带着一丝怯怯的眼神,路远心中一暖。在这个充满算计和压力的环境中,这份来自底层的、朴素的关怀显得尤为珍贵。
“晓薇,谢谢你,总是这么细心。”路远接过鸡汤,温热的汤汁下肚,带来一种实实在在的熨帖感。
“路市长,您太辛苦了。”林晓薇看着路远眉宇间的倦色,心疼地说,“我和晓刚,还有好多受过您恩惠的街坊邻居,都看着呢!大家都知道您是为了罗山好,为了我们老百姓好!那个什么内参,胡说八道,我们都不信!大家私底下都说,要是没有您,罗山还不知道乱成什么样呢!”
她顿了顿,像是鼓足了勇气,说道:“路市长,我知道我人微言轻,帮不上您什么大忙。但是……我弟弟晓刚,他年轻,脑子活,腿脚也勤快,对罗山的大街小巷都熟。他现在跟着赵干事,也学了不少东西。您要是有什么跑腿、打听消息之类的杂事,不方便让政府里的人去办的,能不能……能不能让晓刚去试试?他绝对可靠,嘴也严!”
路远看着林晓薇眼中那份近乎虔诚的信任和为她弟弟争取机会的热切,心中触动。林晓刚这孩子,他接触过几次,确实机灵,而且因为家庭遭遇,对罗山的某些阴暗面有着切肤之痛,忠诚度毋庸置疑。在当前明枪暗箭的情况下,身边确实需要一些体制外、绝对可靠的人来处理一些敏感事务。
路远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晓薇,你的心意我明白。晓刚那孩子,我看着也不错。这样吧,明天我让赵干安排一下,以后有些外围的联络和情况收集工作,可以让他参与进去,锻炼锻炼。但是,”他语气转为严肃,“一定要嘱咐他,凡事多动脑子,注意安全,严格遵守纪律,不该问的不同,不该说的不说。”
林晓薇闻言,脸上顿时绽放出惊喜的光芒,连连点头:“谢谢路市长!谢谢您!我一定好好嘱咐他!他绝不会给您添乱的!”
林晓薇离开后,路远站在窗前,望着夜色中的罗山。规划障碍已除,舆论正在扭转,身边又多了一个可能派上用场的可靠助力。虽然前路依然挑战重重,但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在他心中汇聚——那是来自百姓的信任,是扫除障碍后的畅快,更是对实现罗山复兴蓝图的坚定信念。
他知道,引进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的这场硬仗,他必须打赢,也一定能打赢。这不仅关乎他的政绩,更关乎这座城市的命运,以及无数像林晓薇姐弟这样普通人对未来的期盼。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接下来的企业深度考察,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战,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