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的“论文流水线”计划,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校长办公室引爆。
钟振国等人还没从那份疯狂的激励政策中回过神来,这条指令已经通过校园内部系统,下达到了每一个新生的终端上。
一秒。
两秒。
三秒的死寂后,整个海科大,炸了。
“每月额外补贴十万?真的假的?!”
“一篇顶刊一千万!卧槽!我不是在做梦吧!”
“报名!现在!立刻!马上!谁也别拦着我!”
校园内网的报名通道,在开放的瞬间就被挤到崩溃。无数学生从宿舍、食堂、图书馆里冲出来,脸上带着狂热,目标只有一个——新科研楼。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术项目,这是一条通往财富和荣誉的金光大道。
经过紧急筛选,三百名在入学考核中表现最突出的学生,组成了庞大的“211论文专项突击小组”,第一时间进驻了那栋被命名为“先知”的科研大楼。
与此同时,十几架飞机从海城机场起飞,飞往全国各地。
何睿和他的团队,带着一份份用最优渥条款拟定的短期雇佣合同,敲响了国内最顶尖几家科技期刊社的大门。
……
《尖端材料学》编辑部。
总编刘建国,从业三十年,一头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他看着桌上那份来自“海城科技大学”的合同,表情有些古怪。
“短期辅导,两个月,薪酬……”他指着合同上的数字,问自己的副手,“我没看错吧?这后面的零是不是多打了一个?”
副手推了推眼镜,压低声音:“刘总编,没错。我核对三遍了,就是这个数,比您五年的工资加起来还高。”
刘建国靠在椅背上,发出一声轻笑。
“人傻,钱多。”
他做出评价。
“现在这些民办学校,为了评职称、要名气,什么歪门邪道都想得出来。以为写论文是请家教?找几个编辑去改改语法,就能上顶刊了?”
副手附和道:“可不是嘛,简直是天方夜谭。”
“去。”刘建国挥了挥手,“钱给的足,这个面子要给。你挑几个得力的人,跟我去一趟,就当是带薪休假了。看看这个冤大头,到底想玩什么花样。”
三天后,刘建国一行五人,走出了海城机场。
来接他们的是一排黑色的商务车,直接将他们送到了海科大门口。
当那栋通体由特种玻璃和钢结构建成的“先知”科研大楼出现在视野里时,刘建国脸上的轻松惬意,第一次出现了变化。
太新了。
太气派了。
甚至……太科幻了。
走进大楼,内部的景象更是让刘建国和他的团队呼吸一滞。
一楼大厅,一整面墙都是实时刷新着数据的巨型屏幕。走廊两侧的实验室里,各种仪器闪烁着光芒。
“那是……德国卡尔公司的超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最新型号的?”一个年轻编辑认出了一台设备,声音发颤,“我只在去年的国际展会上见过样机!国内一台都还没引进!”
“那边,是瑞士布鲁克公司的x射线衍射仪!还有那台,是米国的热场发射透射电镜!”
“我的天……这里是什么地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吗?不,就算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不可能这么奢华!这一个楼的设备,怕不是要上百亿?!”
刘建国听着手下的惊呼,一张老脸绷得紧紧的。
他想说几句场面话,却发现自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暴发户?
不,暴发户只是用金钱堆砌奢华。
而这里,每一分钱都砸在了刀刃上,砸出了一个让任何科研人员都会为之疯狂的殿堂。
钟振国大步走来,没有半分客套。
“各位老师,欢迎来到海科大。”
“时间紧,任务重。我就不绕圈子了。”
他指着一个个独立的科研小组。
“各位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们产出的论文草稿进行把关。包括但不限于格式、专业术语的运用、行文逻辑以及投稿策略。”
“我们的要求不高。”钟振国顿了顿,说出了让刘建国差点笑出声的话。
“不追求通过,只追求最优。确保每一篇投出去,都是该期刊最想看到的样子。”
刘建国心里那点刚刚升起的敬畏,瞬间被这句话冲散了。
果然还是外行。
他心里冷笑,这不还是把他们当成批改作业的语文老师了吗?
行,拿钱办事,应付一下就走。
他被分配到了一个由林振华指导的机械材料学小组。
一个看起来不过大二模样的男生,有些拘谨地递过来一份打印好的草稿。
“刘总编,您好。这是我们刚做完的实验报告,关于‘龙鳞焊’在钛基复合材料上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麻烦您……”
刘建国心不在焉地接过来,目光随意地在纸上扫过。
下一刻,他的动作停住了。
他的视线,凝固在报告的第一张配图上。
那是一张清晰到令人发指的电镜照片。
完美的晶格结构,如同神明手中的艺术品,在微观世界下呈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瑰丽而稳定的形态。
他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抖动。
他猛地翻到后面,看到的是一页又一页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实验数据,每一个数据点都像一颗钉子,狠狠砸在他的认知上。
他猛然抬头,死死地盯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学生。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嘶哑、尖利。
“这……这数据!这照片!是你们自己做出来的?”
学生被他的反应吓了一跳,下意识地点头。
“是……是的,刘总编。林院长刚教我们的,前后花了大概三个小时。”
“那个……能麻烦您先看看我们引言部分的语法,有没有什么问题吗?”
“砰!”
刘建国感觉自己的脑子里有什么东西炸开了。
语法?
去他妈的语法!
这份东西,别说草稿了,就算是现在拿去直接发表,都足以在整个国际材料学界掀起一场十二级地震!
他过去三十年审过的所有稿件,在这份报告面前,都像是小孩子的涂鸦!
他不是来辅导的。
他感觉自己像一个拿着诺贝尔奖得主的手稿,被要求检查里面有没有错别字的文盲。
这是一种碾压。
一种来自更高维度文明,对原始部落的降维打击。
刘建国拿着那份薄薄的草稿,手却重如千斤。
而这样的一幕,正在“先知”大楼的每一个角落上演。
农学期刊的编辑,看着“神农”水稻全新的基因测序报告,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计算机期刊的编辑,对着一个闻所未闻的“蜂群神经网络”算法模型,陷入了长达半小时的呆滞。
深夜。
食堂二楼的米其林级夜宵区。
一群往日里在各自领域高高在上的顶刊编辑们,第一次聚在了一起。
没有人动筷子。
每个人的脸上,都残留着混杂了震惊、狂热、荒诞和自我怀疑的复杂表情。
许久。
刘建国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他拿起那份改变了他认知学生论文,对着自己的同事们,一字一顿地说道:
“我们不是来当老师的。”
“我们是流水线上的质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