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阴丽华的人生剧本,放在今天绝对是顶流大女主剧——出身豪门却低调务实,年少时被未来皇帝一眼相中,婚后遭遇分离却不离不弃,最终不仅夺回正妻之位,还和丈夫一起开创盛世,活成了“爱情与事业双丰收”的典范。更难得的是,她一辈子没搞过宫斗,没害过一个人,连史书提起她,都得竖起大拇指夸一句“贤哉”。
要讲阴丽华,就得先从她的“迷弟”刘秀说起。刘秀虽然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到他这一辈,家道早就中落了——父亲只是个小小的南顿县令,还死得早,刘秀只能跟着叔叔过日子,年轻时靠种地、卖粮食谋生,活脱脱一个“农村创业青年”。
但刘秀这人,看着老实巴交,心里却藏着大梦想。他年轻时去长安求学,看到执金吾(相当于京城九门提督)出行的排场,当场就立下两个flag:“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话后来成了千古名言,《后汉书·皇后纪》里白纸黑字记着,可见阴丽华在刘秀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那时候的阴丽华,可不是普通姑娘。她出身新野阴氏,是当地有名的豪门望族——家里有钱有势,祖上还是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名相管仲。更关键的是,阴丽华本人长得那叫一个漂亮,用现在的话说是“颜值天花板”,而且性格温柔,知书达理,在新野一带是出了名的“女神”。
刘秀第一次见到阴丽华,是在新野的一场宴会上。当时阴丽华跟着家人出席,穿着素雅的衣裙,安静地坐在角落,却还是被人群中的刘秀一眼看到。据刘秀后来回忆,当时他手里的酒杯都差点掉地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姑娘也太好看了吧!我要是能娶她当老婆,这辈子值了!”
但那时候的刘秀,跟阴丽华比起来,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个是没权没势的破落贵族,一个是众星捧月的豪门千金,两人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刘秀也知道自己配不上,只能把这份喜欢藏在心里,默默努力搞事业,想着等自己有出息了,再回来提亲。
没想到,这一等,就等来了乱世。王莽篡汉后,推行的改革搞得天怒人怨,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纷纷崛起。刘秀和哥哥刘演也趁机在南阳起兵,加入了反抗王莽的队伍。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势力弱小,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刘秀甚至骑着牛上战场(后来被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但刘秀打仗勇猛,脑子又灵活,很快就打出了名气,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一战成名——他率领几千人马,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创下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一战,不仅让刘秀声名鹊起,也让他终于有了底气去追求自己的“白月光”。
昆阳之战后,刘秀趁着战乱间隙,回到新野,亲自上门向阴家提亲。此时的刘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卖粮食的穷小子,而是手握兵权、前途无量的义军将领。阴家见刘秀一表人才,又有勇有谋,当即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就这样,29岁的刘秀,终于娶到了19岁的阴丽华,圆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
新婚燕尔,两人感情好得蜜里调油。刘秀走到哪都想带着阴丽华,阴丽华也温柔体贴,把刘秀照顾得无微不至。那段日子,是刘秀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也是阴丽华人生中最安稳的一段日子。但好景不长,乱世之中,幸福从来都是奢侈品。
就在刘秀和阴丽华结婚才三个月的时候,噩耗传来——刘秀的哥哥刘演,因为功高盖主,被更始帝刘玄杀害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把刘秀打懵了。他知道,刘玄杀了哥哥,下一个就可能轮到自己。为了保命,刘秀只能强忍悲痛,主动向刘玄请罪,说自己哥哥不懂事,犯了死罪,自己也有责任。他还故意装作对哥哥的死毫不在意,每天该喝酒喝酒,该吃肉吃肉,甚至连哥哥的葬礼都不敢办。
但只有刘秀自己知道,他心里有多痛苦。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枕头都被眼泪打湿。阴丽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没有抱怨丈夫冷落自己,反而每天安慰刘秀,帮他分析局势,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定要忍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刘玄见刘秀这么“听话”,又念及他昆阳之战的功劳,暂时没有对他下手,但也不敢再重用他,而是派他去河北地区“镇慰州郡”。这名义上是让他去安抚地方,实际上就是把他打发到偏远地区,让他自生自灭——当时的河北,豪强割据,盗匪横行,还没有被更始政权控制,刘秀去了,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个问题。
更残忍的是,刘玄还不让刘秀带家属。刘秀没办法,只能把刚结婚三个月的阴丽华送回新野娘家,自己孤身一人带着几个随从前往河北。离别那天,阴丽华拉着刘秀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却只说了一句话:“你一定要保重自己,我在新野等你回来。”刘秀看着妻子泪眼婆娑的样子,心里像刀割一样,却只能硬着头皮点头,转身踏上了前往河北的路。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三年。
阴丽华回到新野后,日子并不好过。当时天下大乱,新野也经常遭到乱兵骚扰,阴家为了躲避战乱,只能带着她四处逃难,有时候甚至要躲在山洞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但阴丽华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她每天都在祈祷刘秀能平安归来。有时候听到别人说刘秀在河北打了胜仗,她就会偷偷开心好几天;有时候听到别人说刘秀战败了,甚至战死了,她就会躲在被子里哭,却还是坚信刘秀不会有事——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有大本事的人,一定能逢凶化吉。
而刘秀在河北的日子,也确实不好过。他刚到河北的时候,手里没兵没粮,到处碰壁,甚至被当地豪强王郎追杀,一度到了“衣食断绝,夜宿荒野”的地步。有一次,他被困在饶阳,饿了好几天,只能冒充王郎的使者,去驿站骗吃的,结果差点被识破,吓得魂飞魄散。
就在刘秀走投无路的时候,河北的大豪强真定王刘扬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刘扬手里有十万大军,要是能得到他的支持,刘秀就能在河北站稳脚跟。但刘扬有个条件:让刘秀娶他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刘秀当时心里只有阴丽华,根本不想再娶别人。但他身边的谋士们都劝他:“现在是生死关头,要是不答应刘扬,我们迟早会被王郎消灭。郭圣通背后有真定军的支持,娶了她,才能平定河北,才有机会报仇,才有机会回去接阴丽华啊!”
刘秀纠结了很久,一边是自己心爱的妻子,一边是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还有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最终,他还是咬了咬牙,答应了刘扬的条件,娶了郭圣通。
婚后,刘扬果然派出十万大军帮助刘秀。刘秀有了兵力,如虎添翼,很快就打败了王郎,平定了河北,成为了河北地区最强大的势力。随后,他又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势力越来越大,终于在公元25年,在鄗城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是为汉光武帝。
刘秀称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新野接阴丽华。他知道,自己这些年亏欠阴丽华太多了,现在自己当了皇帝,一定要给她最好的补偿。
当使者找到阴丽华的时候,她正在乡下躲避战乱,穿着粗布衣服,头发也有些凌乱,跟当年那个豪门千金判若两人。但当她听到刘秀称帝,还要接她去洛阳当皇后的时候,她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三年了,她终于等到丈夫了!
阴丽华跟着使者来到洛阳,见到了刘秀。此时的刘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温柔的新郎,而是身穿龙袍、威严十足的皇帝。两人相见,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眼泪,刘秀拉着阴丽华的手,不停地道歉:“丽华,让你受苦了,我对不起你。”
但阴丽华很快就发现,事情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刘秀身边,多了一个女人,还有一个孩子。这个女人,就是郭圣通;这个孩子,就是她和刘秀的儿子刘疆。
刘秀也知道瞒不住,只能如实告诉阴丽华,自己当年在河北娶郭圣通,是为了大局着想,也是为了能活着回来见她。他还告诉阴丽华,自己已经决定立她为皇后,郭圣通虽然有孩子,但只能当贵人。
换做别的女人,遇到这种情况,恐怕早就闹翻天了——自己是原配,苦等三年,结果丈夫不仅另娶他人,还有了孩子,现在虽然说要立自己为皇后,但心里肯定会有疙瘩。但阴丽华却没有闹,她平静地听完刘秀的话,然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她主动辞让皇后之位,劝刘秀立郭圣通为皇后。
阴丽华对刘秀说:“陛下,我知道你心里有我,但是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郭贵人背后有真定军的支持,她的家族对陛下平定河北帮助很大。如果立我为皇后,不仅会让真定军寒心,还可能引起朝堂动荡,不利于国家稳定。而且,郭贵人已经有了皇子,母凭子贵,立她为皇后,才是眼下最好的选择。我不在乎皇后的位置,只要能在陛下身边,看着陛下平定天下,我就满足了。”
刘秀没想到阴丽华会这么懂事,既感动又愧疚。他还想再劝,但阴丽华态度坚决,一再推辞。最后,刘秀没办法,只能听从阴丽华的建议,在公元26年,立郭圣通为皇后,立她的儿子刘疆为太子,而阴丽华,则被封为贵人。
《后汉书·皇后纪》里详细记载了这件事:“帝以后雅性宽仁,欲崇以尊位,后固辞,以郭氏有子,终不肯当,故遂立郭皇后。”从这里就能看出,阴丽华不仅长得漂亮,还特别有大局观——她知道,在乱世刚定的时候,稳定比什么都重要,自己的个人荣辱,跟国家安危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就这样,阴丽华从刘秀的“原配妻子”,变成了后宫中的“阴贵人”。虽然没有皇后的名分,但刘秀对她的宠爱,却一点都没减。他走到哪都想带着阴丽华,后宫的赏赐,也总是先给阴丽华挑最好的。有时候郭圣通看到了,心里难免会嫉妒,偶尔会跟刘秀闹点小脾气,但阴丽华总是主动避让,从不跟郭圣通争风吃醋,也从不在刘秀面前说郭圣通的坏话。
有一次,刘秀要去征讨彭宠,想带着阴丽华一起去。阴丽华却劝他:“陛下,打仗太危险了,我不能给你添麻烦。而且郭皇后刚生完孩子,身体还没恢复,你应该留在宫里照顾她和太子,这样才能让朝臣放心。”刘秀听了,更加觉得阴丽华懂事,对她也更加愧疚。
阴丽华虽然不争不抢,但命运似乎总在眷顾她。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圣通的处境越来越尴尬,而阴丽华的地位,则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提升。
首先是郭圣通的娘家出了问题。当年支持刘秀的真定王刘扬,在刘秀称帝后,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开始变得骄横跋扈,甚至想谋反。刘秀得知后,派人杀了刘扬,虽然没有牵连郭圣通,但郭圣通背后的势力,却已经名存实亡了。没有了娘家的支持,郭圣通在后宫的底气,自然就弱了很多。
其次是郭圣通自己的性格问题。郭圣通本来就因为刘秀宠爱阴丽华而心怀不满,现在娘家又失势,心里更是不平衡,经常在后宫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会迁怒于其他妃嫔和宫女。时间长了,后宫上下对她的意见越来越大,连刘秀也觉得她“性怨怼,数违教令”,对她越来越失望。
而阴丽华呢,不仅一如既往地温柔贤淑,还在公元28年,为刘秀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刘庄(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从小就聪明伶俐,深得刘秀的喜爱。后来,阴丽华又陆续为刘秀生下了刘苍、刘荆、刘衡、刘京四个儿子。一下子有了五个儿子,而且个个都很优秀,阴丽华在后宫的地位,自然就更加稳固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天下逐渐平定,刘秀对郭圣通的“利用价值”也越来越小了。他当初娶郭圣通,主要是为了拉拢真定军,现在天下已定,真定军的势力也已经被清除,郭圣通的存在,似乎就只剩下“太子母亲”这一个身份了。
到了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终于下定决心,要废黜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改立阴丽华为皇后。他下了一道诏书,里面说:“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
这道诏书,把郭圣通的过错说得很清楚——性格不好,心怀怨恨,不能善待其他皇子,还有吕后、霍成君那样的野心,不适合当皇后。而阴丽华,则被夸成了一朵花——出身良家,陪伴自己从微贱到富贵,品德高尚,适合当“天下母”。
郭圣通被废后,刘秀并没有为难她,而是把她封为“中山王太后”,让她跟着儿子刘疆去了中山国。这在古代废后中,已经算是非常好的待遇了——要知道,西汉的废后,大多没有好下场,比如陈阿娇被打入冷宫,卫子夫自杀身亡,而郭圣通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能享受王太后的待遇,这其中,少不了阴丽华的暗中求情。
阴丽华终于当上了皇后,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皇后就变得骄横跋扈。她依然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从不干预朝政,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她还经常劝谏刘秀,要善待百姓,减轻赋税,刘秀也总是愿意听她的。
有一次,刘秀想给阴丽华的弟弟阴兴封爵,阴兴却坚决推辞:“陛下,我已经因为姐姐的关系得到了太多赏赐,现在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很多功臣还没有得到封赏,我不能再接受封爵了。”阴丽华知道后,不仅没有责怪弟弟,反而支持他的决定,还对刘秀说:“阴兴说得对,我们阴家不能太贪心,还是先封赏功臣吧。”刘秀听了,更加觉得阴丽华识大体,对阴家也更加信任。
阴丽华当上皇后之后,用自己的行动,重新定义了“皇后”这个角色。她不搞外戚专权,不搞后宫干政,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三个方面:管理后宫、教育子女、辅佐丈夫。
在管理后宫方面,阴丽华做得堪称完美。她对后宫的妃嫔和宫女都非常宽厚,从不因为自己是皇后就欺压别人。有一次,一个宫女不小心打碎了刘秀赏赐给她的玉簪,吓得跪在地上哭,以为自己会被处死。阴丽华却笑着说:“没关系,一个玉簪而已,不值钱,你下次小心点就好了。”这件事传开后,后宫上下对阴丽华更加敬重,后宫也一直保持着平静,没有出现过勾心斗角的事情。
在教育子女方面,阴丽华更是严格要求。她的五个儿子,个个都很有出息:长子刘庄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汉明帝,开创了“明章之治”;次子刘苍被封为东平王,是东汉有名的贤王,多次劝谏汉明帝,为东汉的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安分守己,没有出现过仗势欺人的情况。这跟阴丽华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她从小就教育儿子们要勤俭节约,要尊重大臣,要爱护百姓,不能因为自己是皇子就骄纵跋扈。
在辅佐丈夫方面,阴丽华虽然不干预朝政,但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刘秀丽华倾城:东汉贤后的传奇与刘秀的白月光
阴丽华虽然不干预朝政,但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刘秀最贴心的支持。刘秀当了皇帝后,经常因为国事繁重而熬夜,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朝堂上的争议而烦躁不已。每当这时,阴丽华从不会追问朝堂之事,而是会亲手为他端上一碗热汤,或者陪他在庭院里散散步,听他说说心里的烦闷。
有一次,刘秀因为要不要严惩一批贪腐的官员而犹豫不决——这些官员里有不少是跟着他打天下的老臣,严惩的话怕寒了功臣的心,不严惩又怕坏了国法。阴丽华看出了他的为难,就轻声说:“陛下当年起兵,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天下刚定,要是放任官员贪腐,百姓又会受苦,这可不是陛下当初的心愿啊。老臣们要是懂事,肯定也明白陛下的苦心。”
刘秀听了这话,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他后来按照国法严惩了贪腐官员,又专门召见老臣们解释缘由,不仅没引起不满,反而让朝臣们更加敬畏国法。事后刘秀笑着对阴丽华说:“还是你最懂我,一句话就点醒了我。”
阴丽华不仅对刘秀好,对郭圣通和她的子女也格外宽厚。郭圣通被废后,她的儿子刘疆虽然还是太子,但心里一直很不安,多次主动请求辞去太子之位。刘秀一开始不同意,阴丽华却劝他:“太子心里有顾虑,要是一直让他当太子,他迟早会憋出病来。不如就遂了他的愿,让他去当藩王,安安稳稳过日子。”
后来,刘秀终于同意刘疆辞去太子之位,改封他为东海王,同时立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太子。阴丽华还特意嘱咐刘庄,要多去看望刘疆,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刘庄即位后,果然对刘疆和其他兄弟都很好,东汉初年的皇子们,没有出现过像西汉那样互相残杀的情况,这其中离不开阴丽华的教导。
对于郭圣通的其他子女,阴丽华也同样关照。郭圣通的女儿淯阳公主嫁给了大臣窦固,阴丽华经常召她入宫聊天,还赏赐她很多财物;郭圣通的小儿子刘焉,年纪小的时候身体不好,阴丽华特意让人给他送去补品,还派御医去给他看病。郭圣通后来在中山国去世,阴丽华还亲自下令,按照皇后的礼仪将她安葬,让她走得风风光光。
《后汉书》里评价阴丽华:“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意思是她当皇后的时候,生活节俭,不喜欢玩乐,性格仁孝,对人很慈悲。这样的评价,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皇后里,都是顶尖的。
阴丽华还特别注重约束娘家人。她的弟弟阴识、阴兴,都是跟着刘秀打天下的功臣,按理说应该封大官、受厚赏,但阴丽华却多次劝刘秀不要给他们太高的职位。阴兴去世后,刘秀想追封他为侯,阴丽华坚决不同意:“阴兴生前就不愿意接受封爵,现在他去世了,我们更不能违背他的意愿。”
在阴丽华的影响下,阴氏家族虽然是皇亲国戚,却一直保持着低调谦逊的作风,没有出现过像西汉王氏家族那样专权跋扈的情况。整个东汉时期,阴氏家族出了很多贤臣,为东汉的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这都要归功于阴丽华定下的“家风”。
刘秀和阴丽华,从新野初见,到乱世分离,再到洛阳重逢,最后携手治理天下,一起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三十多年里,刘秀对阴丽华的宠爱,从来没有减少过一分。
刘秀当了皇帝后,虽然后宫有很多妃嫔,但他最信任、最依赖的,始终是阴丽华。每次刘秀出去巡游,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带着阴丽华一起去;每次遇到开心的事情,他第一个想分享的人,也是阴丽华;每次遇到困难,他第一个想商量的人,还是阴丽华。
有一次,刘秀带着阴丽华去泰山封禅。封禅大典结束后,两人站在泰山之巅,看着脚下的万里江山,刘秀拉着阴丽华的手说:“丽华,当年我在长安说‘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当上皇帝,更没想过能和你一起站在这里看天下。这辈子能娶到你,是我最大的幸运。”
阴丽华靠在刘秀的肩膀上,笑着说:“陛下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本事。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而已。能陪着陛下一起见证这一切,我也很开心。”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在洛阳南宫前殿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临终前,他紧紧拉着阴丽华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丽华,我走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也要好好辅佐太子……我们……来世再做夫妻……”
阴丽华看着刘秀闭上眼睛,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但她没有哭出声来——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她还要完成刘秀的遗愿,辅佐太子刘庄登基,守护好他们一起打下的江山。
刘秀去世后,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阴丽华被尊为皇太后。成为太后的阴丽华,依然保持着以前的作风,不干预朝政,只专注于教育孙子们,偶尔在刘庄遇到难题的时候,给她一些建议。
有一次,刘庄因为要不要修建一座新的宫殿而犹豫不决——修建宫殿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但不修建宫殿,有些官员又没有办公的地方。阴丽华知道后,就对刘庄说:“当年你父皇在位的时候,一直提倡节俭,连自己的宫殿都舍不得翻新。现在天下虽然安定了,但百姓的日子还不富裕,能省就省吧。不如把旧宫殿修一修,先让官员们用着,等以后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再考虑修建新宫殿也不迟。”
刘庄听了母亲的话,当即决定停止修建新宫殿,只对旧宫殿进行修缮。这件事传开后,百姓们都称赞汉明帝节俭爱民,而这背后,其实是阴丽华的功劳。
永平七年(公元64年),阴丽华在洛阳长乐宫去世,享年六十岁。她去世后,汉明帝按照刘秀的遗愿,将她与刘秀合葬在原陵。在葬礼上,汉明帝哭得像个孩子,他对大臣们说:“太后一生贤德,不仅是我的母亲,更是天下人的母亲。她的恩情,我永远都报不完。”
阴丽华虽然去世了,但她的“贤德”却一直影响着东汉王朝。汉明帝在位期间,继承了刘秀和阴丽华的治国理念,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还派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开创了“明章之治”的盛世局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阴丽华的教导。
汉明帝还特意命人在南宫云台绘制了“云台二十八将”的画像,表彰那些跟着刘秀打天下的功臣。有人建议把阴丽华的弟弟阴识、阴兴也画进去,汉明帝却摇摇头说:“太后生前一直不让娘家人张扬,我不能违背她的意愿。”从这件事就能看出,阴丽华的“家风”已经深深影响了她的儿子。
参考《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