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四十七章 藤壶噬密
铁青色的藤壶壳卡住逃生舱门时,林默正用刺刀挑开变异生物的鳃盖。淡紫色粘液顺着刀刃滑落,在钢板腐蚀出蜂窝状孔洞。红牡丹扯开浸透江水的旗袍下摆,将鎏金钢笔插进藤壶的口器中搅动——金属刮擦声里骤然迸出三簇火星,靠近排水阀的藤壶群突然痉挛着退开半尺。
碳酸钙外壳怕酸。她抹了把嘴角渗出的黑血,染毒的指甲撬开钢笔尾端的暗格。微型胶卷盒里滚出两粒芥子气解药,淡黄色药丸遇水沸腾的瞬间,藤壶壳发出脆裂的炸响。林默趁机踹开闸门,暴涨的江潮裹着死鱼涌进密室,船壁蜂巢保险柜在冲击下逐个爆开。
浮出水面时,吴淞口灯塔正被探照灯照得惨白。三艘日军炮艇的螺旋桨搅起漩涡,甲板水兵往江面倾倒的铁笼里关着十几个绑石块的麻袋。红牡丹潜游到领航舰锚链旁,锈迹斑斑的锚爪上缠着半幅绸布——正是青帮码头会计惯用的苏绣算袋料子。
林默攀着船尾救生梯翻进轮机舱。压力表盘被人为调到临界值,泄压阀把手绑着根染血的丝绦——这是竹内诊所护士制服的系带。当他用扳手撬开蒸汽管道的观察口,十二具尸体如同沙丁鱼罐头般挤在管道拐弯处,面部皮肤全部呈蜡状融化,正是接触过液态芥子气的症状。
红牡丹在锅炉房找到了航海日志。七月十七日的记录页被撕去大半,残留的铅笔印拓着石井部队接收的潦草汉字。日志夹层里藏着半张泛黄的货单,货品栏用德文标注着活体样本,收货方印章是伪满洲国卫生部的鸢尾花徽记。
货舱突然传来铁链拖拽声。两人贴着输煤管摸到下层甲板时,戴防毒面具的军医正往活体解剖台喷洒石炭酸。手术台上绑着的女人突然剧烈挣扎,右脚踝的牡丹刺青比红牡丹的多两片花瓣——正是当年育婴堂失踪的洗衣妇阿秀。林默的飞刀扎进军医右手虎口,那人挣扎时撞翻标本瓶,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婴儿心脏滚到红牡丹脚边——心室表面烙着的数字火印。
汽笛长鸣撕破死寂。红牡丹割断束缚阿秀的皮带,女人喉管里挤出的第一声竟是日语:藤田机关长...在杨树浦...未说完便抽搐着咽气,鼻腔流出荧蓝色脓血。林默扳开她紧攥的拳头,掌心的铜钥匙刻着三井洋行的社纹,匙柄凹槽残留着黑火药粉末。
暴雨砸在舷窗时,军舰突然转向浦东方向。红牡丹扒着舷梯潜望,望见三十米外的趸船亮起三短两长的灯光信号。当第三遍信号重复时,她瞳孔骤缩:这是青帮运送烟土时的应急暗码。信号源来自趸船二层亮着煤油灯的舱室,晃动的人影举着两面令旗——左手青帮北斗旗,右手洪门天地会青龙旗。
林默用铜钥匙打开军械库的密码锁。二十箱印着工业盐的松木箱里,六成步枪枪托烙印尚未打磨干净的菊花纹。红牡丹扯开稻草填充物,底层用油纸包裹的档案袋封着字样,文件抬头的五省联军关防印泥里掺着鸦片膏特有的酸味。
货舱铁门骤然洞开。七个穿蓑衣的浪人甩出锁镰,刀刃破风声里夹杂着异样震颤。林默的刺刀劈断两根铁链时,断刃处迸发的火星引燃了洒落的火药末。红牡丹拽着他翻进通风井,火焰顺着输弹管道窜进炮塔,引爆的炮弹震得整艘军舰向右倾斜十五度。
逃生艇坠江的瞬间,两人抓住漂流的桅杆残骸。阴云密布的江面上,二十艘乌篷船正借着夜色围拢军舰。当首船撑篙人掀起斗笠,红牡丹浑身剧震——那道横贯左脸的刀疤,正是十五年前把她从育婴堂卖到戏班的人贩子所有。
林默潜入船队尾舷时,听见压舱石碰撞声格外清脆。撬开第三块青石板,六尊包裹油布的青铜炮泛着水光,阴刻的崇祯八年制铭文间穿插着日文假名改造记录。红牡丹抚过炮膛内壁的刮痕,指腹沾着的黑火药颗粒呈现德式配方的灰白色。
竹内在复制明军火器。她将火药撒在船舷辨认风向,但掺了硝化甘油增强爆速...话音未落,杨树浦方向升起赤色信号弹。乌篷船队突然向两岸散开,船头架起的老式火龙出水装置齐齐对准江心——这明朝水师利器经改造后,喷射口绑着现代雷管。
林默割断系着炮架的麻绳,青铜炮坠江的闷响惊动守卫。红牡丹趁机翻进首船货舱,舱底铁笼里关着的三个孩童正用青帮暗语拍打栏杆。最大的女孩掀起衣袖,小臂内侧的牡丹刺青含苞未放,花蕊处刺着育婴堂收养编号:壬戌年四十七号。
江面突然响起轮机轰鸣。竹内次郎站在改装渔轮的舰桥,手持扩音器传来的声音混着电流杂音:林先生不妨看看孩子们后颈。探照灯扫过时,三个孩童的第七节颈椎都凸起金属颗粒,红牡丹认出那是改良版霍乱疫苗的注射痕迹。
乌云裂开缝隙,月光泼在锈迹斑斑的炮舰残骸上。林默攥紧从军医尸体搜出的疫苗瓶,玻璃表面凝结的水珠映出自己扭曲的倒影——瓶身标签的失效日期下方,被人用针尖刻着串神秘数字:1928.04.26-193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