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凡将带着从三门峡汲取的厚重与温情,继续东行,驶向那座“十三朝古都”、牡丹花城,承载了半部中国史的文明圣地——河南洛阳。
列车在豫西丘陵间穿行,窗外的景色愈发开阔肥沃,村庄城镇愈发密集。当“洛阳”二字伴随着恢弘的站房出现时,楚凡的心跳不禁加快。这里,是夏商立都之地,是汉魏文章、隋唐气象汇聚之所,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核心路线: 龙门石窟 → 白马寺 → 洛阳博物馆 → 洛邑古城 → 龙门大道(看牡丹,若季节合适)
徒步者所见与闻:
1. 龙门石窟:伊阙佛光的千年凝视
楚凡的第一站,是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沿着伊水河岸行走,西山与东山崖壁上,数千座佛龛蜂窝般密布。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盛唐的丰腴典雅,一部石刻的佛教艺术史在眼前徐徐展开。
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脚下,他仰望着那抹穿越千年的、既慈悲又威严的微笑,感到一种直达心灵的震撼。一位银发的志愿讲解员,用带着洛阳口音的普通话深情地说:“你看这微笑,能包容万物,能平息纷扰。传说这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面容雕刻的,她希望自己拥有如佛一般洞察世情、君临天下的气度。”
2. 白马寺:佛教传入的“释源”祖庭
“白马驮经”的故事,让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楚凡踏入这座“中国第一古刹”,感受着不同于龙门石窟的另一种庄严。这里不仅有古朴的汉代台基,还有后来修建的缅甸佛殿、泰国佛殿,国际化的佛教文化在此和谐共存。
在清凉台,他遇到一位来自斯里兰卡的僧侣,对方用流利的英语说:“这里是一切开始的地方。就像河流的源头,可能很小,但能量巨大。来到这里,是为了不忘初心。”
3. 洛阳博物馆:十三朝历史的浓缩
为了系统梳理洛阳的脉络,楚凡走进了洛阳博物馆。从夏商周的青铜重器,到汉魏的陶俑百戏,再到唐三彩的绚丽多姿,无数国宝级文物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帝都辉煌。
在曹魏白玉杯前,他驻足良久,那玉杯温润无瑕,仿佛能映照出那个英雄辈出、慷慨悲歌的时代。“神都”洛阳,不仅有佛光,更有说不尽的英雄气和文采风流。
4. 洛邑古城:梦回隋唐的华灯初上
夜晚,楚凡步入洛邑古城。虽是现代复建的文旅项目,但飞檐斗拱,灯火璀璨,身着汉服的年轻男女衣袂飘飘,让人瞬间梦回盛唐东都。他在一家茶馆的二楼临窗坐下,看楼下人流如织,仿佛看到了千年前“洛阳女儿对门居”的市井繁华。
茶馆里表演的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告诉他:“我们复原的不仅是器物,更是那段开放、自信、万国来朝的气象。洛阳的魂,在盛唐。”
5. 舌尖上的洛阳:汤文化与水席
在洛阳,楚凡体验了独特的“汤文化”。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或羊肉汤,配上饼丝,是洛阳人一天的开始。而更为隆重的,则是号称“二十四道菜,道道带汤”的洛阳水席。
一家老字号水席的老师傅一边指挥上菜,一边如数家珍:“水席始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操办宴会,既要排场,又怕奢靡遭人议论,于是巧用汤水,做出这二十四道汤菜,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我们吃的,是历史,是智慧!”
在洛阳,楚凡进行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朝圣:
· 他在龙门石窟见证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巅峰。
· 他在白马寺触摸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源头。
· 他在博物馆纵览了十三朝古都的兴衰变迁。
· 他在洛邑古城感受到了对盛唐气象的当代追慕。
· 他在水席中品尝到了融入饮食的历史智慧。
这座城市,就像它历经的朝代一样,既有佛国的超脱,又有尘世的繁华;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在当代复兴的活力。
楚凡的笔记本上,临摹了一尊卢舍那大佛的微笑。他带着对华夏文明核心之一的深切体认,即将继续他的中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