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未曦,叶法善已在三清殿前诵读《道德经》。
经过几日的存思练习,他的气息愈发绵长,声音也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仿佛与山间的晨雾、林中的鸟鸣融为一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念到这一章时,他忽然停下,眉头微蹙。作为研究者,他曾对“玄牝”有过诸多考证,学者们多认为这是比喻道的本源,如同母体孕育万物。但此刻,结合存思时丹田处的暖流,他竟生出一种新的体悟——这“玄牝之门”,或许也指人体产生元气的根源。
“在想什么?”智玄子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
叶法善连忙躬身:“弟子在读到‘玄牝’时,心中有惑。”
他将自己的两种理解说了出来,既有学术考据的视角,也有修行体验的感悟。说完后,他有些忐忑,不知师父会不会觉得他离经叛道。
没想到智玄子却抚须笑道:“《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玑,不同人读之,有不同感悟;同一人在不同境界读之,亦有不同收获。你能结合自身修行思考,甚好。”
他顿了顿,解释道:“道有体有用,‘玄牝’在体为天地本源,在用即为人体生机之源。修行者存思丹田,便是要激活这‘玄牝之门’,让元气绵绵不绝,此为‘体用不二’之理。”
叶法善茅塞顿开,原来自己的两种理解并不矛盾,而是道的不同层面。这种将抽象哲理与具体修行结合的方式,正是道教阐释经典的特色。
“师父,”他又问道,“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自然’二字,该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许久。现代教科书多将“自然”解释为自然界,但他总觉得不尽然。
智玄子望向远处的山峦:“你看那山,四季轮回,花开花落,无需人为干预,自有其规律,这便是‘自然’。你看那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顺势而为,不与人争,这亦是‘自然’。”
他转过头,看着叶法善:“所谓‘道法自然’,并非说道要效法自然界,而是说道的运行,如同万物本然的状态,不受外力束缚,自在圆满。修行者求道,便是要回归本然,去除虚妄,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叶法善恍然大悟。原来“自然”并非指客观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种本然、自在的状态。这与他研究过的魏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却又融入了道教的修行实践。
“弟子明白了。”他心中豁然开朗,再读《道德经》,那些熟悉的文字便有了新的生命力。“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既是处世哲学,也是修行心法——要像水一样柔软却坚韧,滋养万物而不居功。
接下来的几日,叶法善一边练习存思,一边精读《道德经》,常常有新的感悟。他发现,这部经典不仅是哲学着作,更是修行指南,其中蕴含的“守静致虚”“抱一为天下式”等思想,都与存思、守一等法门相辅相成。
一日,智玄子考较他对经文的理解,叶法善不仅能背诵,更能结合修行体验侃侃而谈,从“致虚极,守静笃”谈到存思时的心境,从“五色令人目盲”谈到修行需摒弃杂念。
智玄子听后,满意地点头:“你能做到‘知行合一’,实属难得。明日起,我教你辨识草药,学习基础医理。”
叶法善有些惊讶:“师父,学医与修道有何关联?”
“道教贵生,医道同源。”智玄子解释道,“古之真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兼通医理,方能济世救人。你若连自身及他人的病痛都无法解除,谈何‘得道’?”
叶法善这才明白,唐代道教并不只是追求个人飞升,更注重“济世利人”,而医术正是济世的重要手段。这与他记忆中历史上叶法善“能治邪病”的记载不谋而合,原来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道教修行的题中应有之义。
“弟子明白了,谢师父赐教。”叶法善恭敬应下。
次日,智玄子便带着叶法善进入括苍山深处辨识草药。清晨的山林薄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各种奇花异草在林间悄然生长。
“此为茯苓,生于松下,性温,能宁心安神,健脾利湿。”智玄子指着一棵老松树下的块状菌类说道,“采挖时需小心,勿伤其根,否则来年便不再生长。”
叶法善仔细观察着茯苓的形态,将其特征牢记于心。作为现代人,他虽不识草药原貌,却在一些中医药科普中见过图片,此刻对照实物,印象更为深刻。
“这是金银花,花色初白后黄,故得名。性寒,能清热解毒,是治外感风热的良药。”
“那是艾草,叶背有白绒毛,气味芳香,既能入药驱寒,也可用于灸法,还能辟邪……”
智玄子一边走,一边讲解,从草药的形态、生长环境,到性味、功效,再到炮制方法,娓娓道来。叶法善跟在一旁,时而提问,时而记录,学得极为认真。
他发现,道教对草药的认知,不仅基于实践经验,更融入了阴阳五行的理论。比如,红色的草药多入心,属火;青色的草药多入肝,属木,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虽与现代药理学不同,却自有其体系。
“为何说医道同源?”叶法善趁机问道。
智玄子停下脚步,指着一株草药道:“你看这甘草,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如同道之‘中和’。人体生病,多是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所致,如同天地失序、灾异频发。医者用药调理,如同道士作法禳灾,皆是‘致中和’之道。”
叶法善恍然大悟。原来,无论是治病还是修道,核心都是追求一种平衡与和谐,这正是《道德经》中“冲气以为和”的体现。
傍晚回到观中,叶法善将白天学到的草药知识整理成册,又结合《道德经》的思想加以注解。他觉得,自己对“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延伸到了天地万物、草木生灵之中。
夜深人静,他坐在灯下,再次翻开《道德经》。当读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时,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或许,这就是他来到这个时代的意义——不仅要传承道教的智慧,更要以“济世安人”为己任,将《道德经》的真意,融入每一次修行,每一次救人之中。
窗外,月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如同道的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叶法善合上书卷,闭目存思,丹田处的暖流愈发清晰,仿佛与天地间的气息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