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遭的金兵虽见惯屠戮,此刻望着那二十余具相继倒下的尸身,竟有片刻的迟疑。但粘罕的怒喝如鞭子抽来,谁也不敢违逆。数十柄刀斧同时举起,在渐浓的暮色里闪着森然的光。“哐当”“噗嗤”——刀斧落下的脆响、骨肉断裂的闷响、血肉飞溅的湿响,搅成一团令人牙酸的嘈杂。不过片刻,那具曾拄剑而立的尸身,便成了一堆模糊的血肉,连块完整的骨头都寻不见,混在满地血泊里,真成了“肉泥”。
这般残暴景象,连阵中最悍勇的骑兵都垂下了眼,马群似也感受到这股戾气,不安地刨着蹄子,鼻息喷出的白气里都带着颤。暮色已浓如墨,开远门的断墙投下巨大的阴影,将这片血腥与疯狂,死死罩在其中。
而此时,最后一个民壮也倒了下去。那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手里攥着半块染血的城砖,砖上还沾着他自己的脑浆。他倒下时,眼睛仍望着断墙的方向,仿佛还在看太原城的轮廓。二十余具尸身横七竖八地卧在血泊里,有的保持着挥刀的姿态,有的手指还抠着地面的砖石,竟无一人蜷曲,无一人背对狼旗。
暮色已浓如墨,将这巷陌彻底吞入黑暗。狼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旗尖沾着不知是谁的血珠,却再也映不出那狼头的狞笑——仿佛连这凶戾的图腾,都被满地不肯屈的魂灵,镇得矮了三分。
夜深得像泼翻的墨,星子全隐在厚重的云后,连断墙的残影都模糊成一团。太原城里的厮杀声早已歇了,只剩金兵巡逻的甲叶摩擦声,在空巷里悠悠荡着,却惊不醒那些浸在血里的街巷。
残月下的太原城,像一头淌尽了血的困兽,连喘息都带着铁锈味。更漏敲过三更,城头金兵的巡逻甲叶声刚过西角楼,两条黑影便从断墙后猫腰溜出,动作轻得像檐下的蝙蝠——是两个裹着破棉袄的民壮,一个手里攥着柄锈柴刀,一个怀里揣着块浸了油的麻布。
他们贴着墙根挪到白日里那片血腥地。月光透过断檐碎成几片,照见地上那摊被踏烂的血肉旁,竟还留着半块没被剁尽的衣甲碎片——是王禀那件战袍的料子,粗糙如砂纸,此刻却被人小心地拢在一块破布里。民壮里年纪大些的那个,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的哽咽,从怀里掏出块洗得发白的粗布,抖着手将那些零碎的血肉、染血的甲片一点点裹起。他动作极轻,指尖触到冰冷的血肉时,指节都在颤,却不敢发出半点声响,只听得到自己擂鼓般的心跳,混着远处金兵换岗的吆喝。
“快!”年轻些的民壮低喝,眼角瞟着街口——那里有金兵的火把在晃,像黑夜里游荡的鬼火。两人合力将那包“尸身”抬上块破门板,门板边缘的木刺刮着地面,发出“沙沙”轻响,吓得他们忙停住,垫上几层干草再抬。脚步轻如狸猫,贴着墙根往南溜,影子被月光扯得老长,又被断墙切成一截截。
刚过三道巷口,身后突然爆起一片吆喝:“有人盗尸!”火把“呼”地亮起一片,像突然窜出的流萤,甲叶碰撞声、马蹄声顺着巷陌滚过来。年轻民壮猛地将门板往断墙后一推,对年长的喊:“你带将军走!我引开他们!”说着抓起几块石头,往相反方向的巷子里掷去,石头撞在砖墙上“哐当”响,果然引走了大半火把。
年长的民壮咬着牙,和随后赶来的三个黑影(原是藏在暗处的街坊)抬起门板就跑。门板上的布包轻得揪心,却又重得像扛着整座太原城的骨头。他们钻过塌了半边的门楼,蹚过结着薄冰的护城河支流,冰水浸透草鞋,冻得脚指发麻,却谁也没敢停——身后的喊杀声追得紧,金兵的箭矢“嗖嗖”擦过断墙,钉在他们方才藏身的草堆上。
火把的光在夜色里晃成一片,金兵的呼喊越来越远,扛木板的人才敢加快脚步,深一脚浅一脚往城南奔。城南有个小村,村头老槐树下,早有户人家亮着残灯。
天快亮时,他们终于跌进城南那片小村里的矮屋。村口老妪早听到动静,披着棉袄倚在柴门边,见他们来,二话不说便掩了门,用枯槁的手往柴房指了指。柴房里堆着新收的黍秸,干草暖烘烘的,混着麦香。他们将布包轻轻放进草堆深处,又盖上几层旧毡,年轻民壮往草堆前撒了把灶灰——若有金兵搜来,踩过灰便会留脚印。
外面传来金兵的马蹄声在村口打了个转,骂骂咧咧地去了。院角的鸡被惊得扑腾,农妇赶紧捂住鸡笼,回头看那几个军民,个个攥着满手心的汗,眼眶在油灯下亮得吓人。
那几日,小村里的人都像揣着颗滚烫的石头。东家的孩童见了生人便往娘怀里钻,西家的老汉总蹲在村口磨镰刀,眼睛却瞟着来路。直到第五夜,风声稍歇,民壮们才借着月色,扛着锄头往村后坡地去。
坡上有棵歪脖子老槐树,树根处能避些风雨。他们没挖深穴,只浅浅刨了个土坑,将那包着血肉甲片的布包放进去。没有棺椁,没有墓碑,年长的民壮从怀里掏出块磨得发亮的箭镞——是王禀当年守城门时,亲手赏给他的,此刻被他轻轻放在布包上,当作记号。
“总管,”他“噗通”跪下,额头磕在冻土上,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您安心歇着。太原城的土,埋得住您的骨头,也埋不住咱们心里的火。”
其余人也跟着跪下,磕了三个响头。月光洒在他们背上,将影子投在新翻的土上,像一圈圈不肯散的誓。风从坡下吹过,带着护城河的冰碴味,却吹不散那土坑里的温度——那是太原城最后一点,不肯冷下去的热血。
此后每逢月圆,总有人绕路来这歪脖子树下,悄悄添一抔土。土上偶尔会多束野菊,或是半块干粮,像是给远行的亲人留的念想。而那金兵搜遍了太原城,终究没寻到这处藏骨地——他们不懂,有些骨头,就算碎了,也会被百姓捧在手心,埋进最暖的土里。
岁月像护城河的水,悄无声息地淌过太原城南的土坡。那曾藏过忠骨的小村,原是无名的,只有几户人家靠着坡地耕种,屋檐下的炊烟混着槐花香,在风里散得淡。
可日子久了,往来的行商、过路的兵丁问起这村名,村里的老人们总会往坡后那棵歪脖子槐树瞥一眼,浑浊的眼里泛起些微光,慢悠悠地答:“王村。”
没人刻意去立块碑,也没人去官府报备更名。就只是东家的娃学说话时,娘教他“咱这是王村”;西家的老汉给孙儿讲古,说“当年就是在咱王村,藏过太原城最硬的骨头”。那“王”字,就这么在口耳相传里生了根,像坡上的老槐树,一年年发新枝,把那个藏骨的秘密、那份没说出口的敬意,都浸在了村名里。
后来的人或许忘了当年的刀光血影,忘了粘罕的凶戾,忘了那夜盗尸的惊险,但只要说起“王村”,总会有人接一句:“哦,是埋着王总管的那个村。”
“王村”两个字,不响亮,却沉甸甸的,像王禀当年拄过的那柄剑,虽锈了,却仍压得住岁月里的轻。
当然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