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琼杀了吴革,又转身走向吴挺,那少年虽浑身是伤,却仍瞪着他,不肯屈服。范琼抬手便是一刀,少年的身子软软倒在雪地里,与父亲的尸身隔了数尺,血却在雪地里汇到一处,冻成了一片刺眼的红。
随后,范琼令亲随们搜捕巷中残存的兵士,又擒杀了十余个试图反抗的校尉,将尸体尽数拖到巷尾,雪地里的血渍一路蜿蜒,像一条被冻住的血河。风卷着雪沫子盖上来,却怎么也掩不住那浓得化不开的血腥气,与远处吴革宅第的余火相映,将这汴梁寒夜,衬得愈发惨烈。
巷尾的尸体刚被拖到雪堆旁,地上蜿蜒的血河还没来得及被新雪盖严,忽然间,巷口传来一阵“呜呜”的怪响——不是风雪寻常的呼啸,倒像是无数冤魂在寒夜里哭号,转瞬便卷着雪沫子扑进巷中,将亲随们的青布袍角猛地掀了起来,像被无形的手拽着往天上扯。
范琼刚用袖角擦了擦刀上的血,冷不防被这股风灌了满脸雪粒,刺得眼睛生疼。他眯眼抬头,只见原本灰蒙蒙的天,竟瞬间被黑沉沉的云团压了下来,云里裹着沙尘与碎雪,滚滚地往汴梁城上空涌,像是要把这天地都翻过来。巷里的积雪被风卷得漫天飞舞,有的粘在兵士的甲胄上,有的打在吴革冰冷的头颅旁,将那圆睁的双眼盖了层白霜,却掩不住眼底的不甘。
风越来越猛,从“呜呜”的啸声变成“呼呼”的狂吼,卷着地上的短刀在青砖上“当啷啷”地滚,撞在墙角发出刺耳的脆响;吴革宅第的余火本已快熄,被风一吹,突然窜起半人高的火苗,火星子混着黑灰被卷到巷中,落在亲随的肩头,烫得他们慌忙去拍,却怎么也拍不干净。几个亲随想扶住巷旁的老槐树,刚伸手便被风吹得一个趔趄,树皮上的残雪“簌簌”往下掉,砸在他们手背上,冷得像冰锥。
不多时,风势已遮天蔽日——抬头望去,天上的云团像是染了墨,又混着雪的白,搅成一片混沌,连平日里能勉强透出点光的太阳,也被这团混沌裹得严严实实,只在云缝里漏出一点昏暗的光,像块蒙了血污的铜盘,连地上的血渍都照得发暗。巷里的能见度越来越低,几步外的人影都变得模糊,只有风卷着雪沫子打在甲胄上的“噼啪”声,和远处不知谁家的门窗被吹得“哐当”作响,混着巷中未散的血腥气,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诡异。
范琼皱着眉往后退了两步,抬手按住头上的幞头,生怕被风刮走。他看向地上吴革父子的尸身,只见风卷着雪沫子在他们周围打转,像是在护着这对忠烈的遗骸,又像是在控诉这巷中的杀戮。亲随们都缩着脖子,没人再敢说话,连呼吸都放轻了——这风来得太急、太猛,不像是寻常的风雪,倒像是天在为吴革的冤死发怒,要将这汴梁城里的屈与恨,都裹进这狂风里,让世人都闻见这血腥,看见这黑暗。
太阳的光越来越暗,最后竟只剩一点微弱的昏黄,勉强能看清巷中满地的尸体与血冰。风还在狂吼,卷着沙尘与碎雪,将这汴梁城的寒夜,衬得愈发阴沉、愈发惨烈,仿佛连天地都在为这大宋的劫难,垂下了沉重的帷幕。
风还在汴梁巷口狂吼,卷着雪沫子撞在皇城宫墙的砖缝里,发出“呜呜”的余响,像是还在追着巷中未散的血腥气打转。那股子铁腥混着雪水的寒冽,顺着风势飘进朝堂外围的廊下,百官们刚得了吴革父子惨死的讯息,此刻都僵在廊柱旁,一个个朝服上沾着沿途的碎雪,幞头歪了也顾不得扶,活像被这狂风抽去了魂魄。
打头的那白发老臣,他年近六旬,鬓发已白,此刻双手垂在身侧,朝笏险些从指间滑落。风卷着一片沾了血点的雪沫落在他的紫袍前襟,他竟浑然不觉,只盯着廊外漫天的黑雪,脸色比地上的冰还白,嘴唇抿得紧紧的,却藏不住齿间的轻颤——方才巷中那冲天的火苗、吴革圆睁的双眼,还有那像冤魂哭号的风声,在他脑子里翻来覆去地转,只觉得心口堵得发慌,连呼吸都带着冰碴子似的疼。旁边几个年轻些的官员,有的攥着袖角,指甲几乎掐进肉里,眼眶通红却不敢落泪;有的垂着头,望着脚下青砖缝里冻住的血渍,肩膀微微发抖,像是怕这风再卷来什么更可怕的景象。廊下静得可怕,只有风打在朝服上的“簌簌”声,偶尔混着一两声压抑的叹息,那叹息里满是颓丧,像是连这大宋的气数,都要被这狂风刮走了。
张邦昌恰在此时从内殿出来,他穿着一身绯色公服,本是要去面见金人使者,刚走到廊下便撞见这满朝凄惶的景象,又听内侍低声说了吴革之事,顿时身子一震,脚下一个踉跄,若非旁边内侍急忙扶住他的胳膊,险些栽倒在雪地里。他原本还算平和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连耳尖都透着青气,双手紧紧抓住内侍的手腕,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声音发颤:“巷中……当真那般惨烈?”内侍刚一点头,他便猛地转头望向巷口的方向,只见远处的黑云和雪搅成一片混沌,连那点昏黄的日光都快看不见了——他仿佛能听见那风里的哭号,能看见吴革父子倒在雪地里的模样,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让他浑身发冷。他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两步,后背撞在冰冷的廊柱上,才勉强稳住身形,眼神里满是惊恐,像是怕这冤死的魂魄,下一个便找上来寻他。
就在百官垂首、张邦昌惊魂未定之际,廊角忽然传来几声低低的笑,虽被风声盖了大半,却透着说不出的得意。众人转头去看,只见王时雍、吴幵、莫俦三人正凑在一处,旁边还站着刚从巷中回来的范琼。范琼身上的青布袍角还沾着雪和血渍,手里攥着那柄刚擦过血的短刀,刀鞘上的雪水顺着指缝往下滴,他却毫不在意,反而用拇指摩挲着刀鞘上的纹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神里满是亢奋。
王时雍捋着颔下的山羊胡,原本耷拉的眼皮此刻抬得老高,目光扫过百官的颓丧模样,又瞥了眼脸色惨白的张邦昌,压低声音对吴幵笑道:“吴兄瞧见了?吴革这等不识时务之辈,今日便是下场。咱们助大金安定汴京,这可是泼天的佐命之功!”吴幵闻言,忙不迭点头,双手搓着,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王大人说得是!往后这汴京的局面,还得靠咱们几个撑着,这功名利禄,还不是手到擒来?”莫俦站在一旁,虽没说话,却不住地颔首,眼神里闪着算计的光,目光落在远处的皇城方向,像是已经看见了自己将来身居高位的模样。
范琼听得这话,忽然将短刀往腰间一插,“当啷”一声脆响,在这寂静的廊下格外刺耳。他抬眼望着漫天风雪,声音带着几分狂傲:“若不是范某当机立断,斩了吴革这逆贼,今日还不知要生出多少乱子。这佐命之功,范某自然也有一份!”说罢,他又想起巷中那狂风卷雪护着吴革尸身的模样,却只当是寻常风雪,嘴角的笑意更浓——在他眼里,那不是天怒,而是他建功立业的号角,是这大宋江山要易主的征兆。
廊外的风还在狂吼,雪沫子打在甲胄上的“噼啪”声不绝于耳,远处的门窗“哐当”作响,混着这廊下一半凄惶、一半得意的景象,竟比巷中的血腥气,更让人觉得心悸。那点微弱的日光,终于被黑云彻底遮住,汴梁城的寒夜,彻底沉了下来,像是要将这满朝的屈与恨、荣与辱,都裹进这无边的黑暗里。
廊外的风还在“呜呜”地卷着雪沫子,撞得廊下悬挂的宫灯左右乱晃,昏黄的光透过灯罩,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忽明忽暗,像极了此刻百官心头的惶惑。张邦昌后背抵着冰冷的廊柱,缓了半晌,才将那股从脚底窜上来的寒意压下去几分。他指节泛白的手缓缓松开内侍的胳膊,又抬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绯色公服衣襟,目光扫过廊下垂首而立的百官——有的鬓发染雪,有的朝服沾霜,连平日里最是讲究的白发老臣,紫袍前襟那点血雪印子还在,却没人顾得上擦。
忽闻张邦昌清了清发颤的嗓子,那声音虽仍带着几分未散的惊惶,却多了几分不容置喙的决断,瞬间压过了风的呼啸:“诸卿且静,今日之事,非为私怨,乃为汴京安定。现传我令,任命如下!”
廊下众人闻声皆是一震,原本耷拉着脑袋的官员纷纷抬头,目光齐刷刷落在张邦昌身上。王时雍握着朝笏的手紧了紧,指腹蹭过朝笏上冰凉的玉纹,眼底掠过一丝不安;旁边几个年轻官员悄悄对视一眼,嘴唇抿成直线,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谁都知道,这乱世里的任命,便是未来局势的风向。
张邦昌深吸一口气,目光先落在廊角那几个面带喜色的身影上,朗声道:“王时雍,权知枢密院事,兼领尚书省!”
话音刚落,却见王时雍原本捋着山羊胡的手猛地一顿,耷拉的眼皮瞬间抬得老高,那双平日里总透着几分狡黠的眼睛,此刻亮得像燃了火。他忙往前凑了两步,撩起朝服下摆,躬身叩首,动作竟比平日里利落了数倍,口中朗声道:“臣王时雍,谢大人恩典!定当竭尽所能,助大人安定汴京!”说罢抬头时,嘴角那抹得意再也藏不住,连颔下的胡须都跟着颤了颤,仿佛眼前已是功名利禄滚滚而来。
张邦昌微微颔首,又道:“吴幵,同知枢密院事!”
吴幵闻言,搓着双手的动作猛地停了,脸上的褶子挤成一团笑,忙不迭跟着躬身,声音里的兴奋比王时雍更甚,几乎带着点颤音:“臣吴幵谢令!臣必与王大人同心,不负大人所托!”他起身时,还偷偷瞥了眼旁边的莫俦,眼神里满是“果然如此”的默契,手又不自觉地搓了起来,像是已经摸到了尚书省的印信。
“莫俦,权签书枢密院事!”
这道命令落下,莫俦原本只是轻点的头,瞬间变成了深深的叩首,连额角都碰到了青砖上的雪水。他起身时,脸色虽仍带着几分惯有的沉稳,眼底却闪着算计的光,目光飞快地扫过皇城方向,又朝张邦昌躬身道:“臣莫俦领命!定当为大人分忧!”那语气里的恭敬,掩不住藏在暗处的雀跃——方才他还在琢磨着“佐命之功”该如何兑现,此刻便得了实职,怎不叫他心花怒放?
廊下百官见此情景,皆是一片沉默。群臣望着那三人躬身谢恩的背影,眉头皱得能拧出水来,嘴唇动了动,像是想说什么,却终究只是重重叹了口气,那叹息混在风里,轻得几乎听不见,却满是颓丧。几个年轻官员垂下眼,盯着地上的雪水洼,里面映着自己通红的眼眶,谁也没敢多言——这乱世之中,他们纵有满腔愤懑,也只能压在心底。
张邦昌似是没瞧见百官的颓色,又接着道:“吕好问,权领门下省;徐秉哲,权领中书省。”
这两道命令落下,廊中又是一阵动静。吕好问站在百官中段,身着青色朝服,面色本就凝重,此刻闻言,只是缓缓上前一步,躬身叩首,声音平静无波:“臣吕好问领命。”他起身时,目光扫过王时雍三人的得意嘴脸,又望向廊外漫天的黑雪,眼底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似有无奈,又有几分沉重。徐秉哲则站在一旁,身材微胖,朝服领口沾了些雪,闻言也只是躬身谢恩,动作沉稳,却不见半分喜色,仿佛接下的不是官印,而是一副千斤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