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之事过去月余,当铺恢复了往日的节奏。
那面古镜圆满归去,留下的一滴湖水被我收在一只小玉瓶中,置于多宝阁上,偶尔在月光下会泛起微光,提醒着那段奇妙的因果。
这日傍晚,秋意已深,凉风卷着几片枯叶吹进当铺。
一位穿着灰色僧袍、眉目慈和的老和尚缓步走入,他手中托着一盏式样古拙的青铜油灯,灯焰如豆,却散发出一种奇异的温暖安定的气息。
“阿弥陀佛。”老和尚对我合十一礼,“老衲慧明,来自城西枯木寺。此来并非典当,而是想请掌柜鉴赏一物。”
他将油灯轻轻放在柜台上。
我凝神看去,只见灯身刻满细密的梵文,灯油清澈,那点如豆的灯火虽小,却异常稳定,光晕柔和,照在人身上,竟有种心神宁静之感。
“此灯名‘心灯’,乃寺中传承之物。”慧明法师缓缓道。
“历代高僧以佛法加持,使其能照见人心微光,安魂定魄。然数月前,此灯光芒渐黯,老衲修为浅薄,难明其故,特来请教。”
我运转镜渊之力探向心灯,看到的并非实物,而是一团温暖纯净的愿力,如同无数细小的光点汇聚而成。
但此刻,这团愿力外围确实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疲惫感,仿佛承载了太多,已近极限。
“此灯……似乎在‘疲惫’。”我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慧明法师长叹一声:“掌柜法眼如炬。近年来,寺中香火鼎盛,往来香客众多,心有郁结者亦不少。
老衲与弟子们常以此灯为引,为香客诵经安抚。许是承载了太多世人愁苦,心灯……也有些不堪重负了。”
原来如此。
这心灯如同一个慈悲的容器,不断吸收、转化世人的负面情绪,但再强大的法器,也有其极限。
“法师可知,”一直安静旁听的苏挽忽然轻声开口,她的魂丝对这类纯净愿力格外敏感,“此灯之中,有一缕极其微弱的‘灯灵’意识?”
慧明法师微微颔首:“寺中古籍确有记载,心灯有灵,择主而侍。只是近百年来,再无弟子能与之沟通。”
苏挽的魂丝轻柔地触碰心灯,闭目感应片刻,道:“它很累……但它还在坚持。它需要……‘充电’。”
充电?这个现代的词语从苏挽口中说出,带着一种奇妙的贴切感。
我明白了。心灯并非损坏,而是“电量”不足。它需要补充纯净的、积极的能量。
“或许,我们可以帮它。”我对慧明法师说,“但不是用佛法加持,而是让它感受到更多……人间的‘暖意’。”
慧明法师若有所思。
接下来的几天,当铺变得有些不同。
我们没有刻意做法事,只是将心灯置于柜台显眼处。
来往的顾客,无论是来典当烦恼的,还是单纯来坐坐的,都会被那温暖灯火吸引。
一位刚化解了心结的老妇人,对着灯焰双手合十,默默祈愿家人平安;
一个在当铺帮助下与好友和解的少年,好奇地看着灯焰,眼中满是释然的笑意;
甚至连总是一脸冷漠的玄夜,偶尔也会在灯前驻足片刻,黑袍下的阴影似乎都柔和了几分……
这些细微的、真诚的善意、释然、喜悦的情绪,如同点点萤火,悄无声息地融入心灯的光晕之中。
苏挽则不时以魂丝为引,将这些积极的情绪更有效地导向灯灵。
我惊讶地发现,随着这些“人间暖意”的注入,心灯那灰蒙蒙的疲惫感真的在渐渐消散。
灯焰虽然依旧如豆,却愈发显得晶莹璀璨,光晕也更加温暖安定。
七日后,慧明法师再次来访。他看到心灯时,眼中闪过惊喜之色。
此刻的心灯,光华内敛,却透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活力。
“阿弥陀佛!”慧明法师对着心灯深深一拜,“多谢掌柜,多谢诸位施主。老衲明白了,佛法固然能加持法器,但人间真情,才是滋养心灯不灭的根本。”
他并没有带走心灯,而是说:“此灯与当铺有缘,便留于此地吧。让它继续感受这世间暖意,照见更多人心光明。”
如今,那盏心灯依旧在当铺柜台上静静燃烧。
它的光不算明亮,却总能给迷途之人一丝慰藉。
而往来顾客带来的那些细微善意,又不断滋养着它,形成一个美好的循环。
往生簿上,关于心灯的记录旁,浮现一盏油灯,灯焰虽小,却照亮周围小小世界的图案,旁注:
“法器有灵,非仅持诵可养。人心微光,聚沙成塔。以暖意滋养暖意,以光明守护光明。心灯不灭,唯因人间有情。”
每当夜深人静,我看着那盏不灭的心灯,便觉得这份守护平凡温暖的“事业”,或许就是执念当铺存在的,最美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