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耀先指尖捏着那份慈善基金会提交的月度工作报告,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几乎冻结了他的血液。那个小小的“△”符号,像一枚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视网膜上。
“联络系统出现重大隐患,你有暴露危险,立即静默,等待进一步指示。”
“镰刀”的警告绝不会空穴来风。是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上海白若兰那条线留下了他未能察觉的尾巴?是沈醉在狗急跳墙之前已经掌握了些什么?还是那个如同鬼魅般的“影子的影子”,终于嗅到了他的气味?
无数个念头在脑中炸开,但他脸上却像是戴上了一副铁铸的面具,看不出丝毫波澜。他缓缓将公函合上,动作甚至比平时更慢、更稳,然后将其放入标着“待办 - 普通”的文件篮里,仿佛那真的只是一份无关紧要的会议通知。
不能慌,绝对不能慌。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表现得无懈可击。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雨后潮湿冰冷的空气。肺叶被刺激得微微收缩,却也让他沸腾的思绪强制冷却下来。
“静默……”他在心里咀嚼着这两个字。这意味着,在得到新的指令前,他必须停止一切主动的情报传递和探查行动,像一块真正的石头沉入水底,不泛起任何涟漪。这很被动,很煎熬,但这是纪律,是保护组织也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
接下来的几天,郑耀先严格遵循着“静默”指令。他按时上下班,处理行动处的日常事务,参加各种会议,甚至在面对沈醉那毫不掩饰的怨毒目光和林寒更加频繁的、“偶然”的“技术探讨”时,他都能谈笑自若,应对得体。
他不再主动提及任何敏感话题,对于沈醉被调查一事,他也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甚至略带同情的姿态,对毛人凤说:“局座,沈处长或许只是一时疏忽,总务处摊子大,难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 这话传到沈醉耳朵里,差点没把他气得背过气去,觉得郑耀先这是在猫哭耗子,更是坐实了郑耀先背后搞鬼的嫌疑。
而对林寒,郑耀先则表现得更加“配合”。林寒不是要加强内部技术监管吗?郑耀先主动让行动处配合,提供人员行动轨迹,方便电讯处核对信号源。林寒不是怀疑内部通讯安全吗?郑耀先甚至“建议”是否可以引入更先进的监测设备,由电讯处统一评估。他把自己摆在了一个积极支持林寒工作、顾全大局的位置上。
这种以退为进、沉稳如山的态度,反而让毛人凤对他更加欣赏。在毛人凤看来,沈醉惹出麻烦,林寒紧抓权柄不放,唯有郑耀先,在遭遇内部怀疑和同僚倾轧的情况下,依旧兢兢业业,稳住行动处这个大摊子,还能保持“开阔”的胸襟,这才是难得的“忠臣”和“干才”风范。
年底的述职评议和人事调整会议,在一种微妙的气氛中召开。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毛人凤坐在主位,听着各部门主管的总结汇报。轮到郑耀先时,他条理清晰地汇报了行动处一年来的“成绩”:破获了多少“共党据点”,抓捕了多少“嫌疑分子”,挫败了多少次“破坏行动”……数据详实,案例生动,虽然其中不少是虚报或者将小事夸大,但在毛人凤听来,这就是能力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郑耀先提到了近期配合电讯处进行的内部安全整顿,“有效提升了整体防控水平”,以及在沈醉被调查期间,“协助稳定了总务处相关交接工作,未影响全局运转”。他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但句句都暗示着他的不可或缺和顾全大局。
反观沈醉,因为“仓库管理不善”事件还在接受审查,脸色灰败,发言也显得底气不足。林寒虽然展示了技术监管的“成果”,但也隐隐流露出电讯处权力扩张的迹象,这反而让毛人凤心里生出一点警惕。
会议最后,毛人凤做总结陈词,先是板着脸批评了内部管理松懈、派系倾轧的现象,然后话锋一转,高度赞扬了郑耀先:“……尤为难得的是耀先,身处漩涡,心志不移,勤勉任事,功绩卓着,实为我全局同仁之楷模!”
几天后,保密局内部发布了年终嘉奖与部分人事微调公告。引起众人瞩目的是:
一、行动处处长郑耀先,年终考评定为“特优”,授予“云麾勋章”一枚,并特批其行动处在执行紧急任务时,拥有跨区调动部分城防部队配合的优先申请权。
二、电讯处副处长刘铭章,年终考评定为“优等”,其所主管的核心技术科与布置科,合并升格为“技术侦防中心”,由其全权负责,直接对处长林寒及局本部负责,所需资源与人员配置予以优先保障。
这虽然不是职务升迁,但实质性的奖励和授权更为关键!郑耀先获得了“云麾勋章”,这在保密局系统内是极高的荣誉,象征其“忠诚”与“能力”得到了最高认可。更实惠的是那份“优先申请权”,这等于给了他一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越过常规流程的尚方宝剑,行动自由度和威力大增。
而刘铭章,看似职位未变,但其管辖范围实质性扩大,成立的“技术侦防中心”集中了电讯处最核心的技术力量和侦听资源,权力和独立性大大增强,林寒虽仍是处长,但对刘铭章这一亩三分地的直接干预能力被削弱了。这背后,显然有郑耀先暗中推动,也可能有毛人凤借此平衡林寒势力、鼓励技术骨干的考虑。
嘉奖下达当天,郑耀先的办公室门槛几乎被踏破。前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郑耀先一一应对,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他清楚地知道,这荣誉和权力看似风光,实则将他绑在了更高的柱子上,成为更显眼的靶子。
刘铭章那边则安静许多。他看着任命文件,脸上没有任何喜悦,反而更加凝重。权力和资源越集中,担子越重,一旦这个新成立的“中心”出任何纰漏,责任也全是他的。他清楚地记得郑耀先之前的警告,以及那份来自“镰刀”的静默指令。
晚上,郑耀先推掉了所有的宴请,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里。他关掉灯,坐在黑暗中,只有烟头的光点时明时暗。
他现在的行动更自主,能调动的资源更多,对组织的潜在价值更大,但“静默”的状态像一道枷锁,锁住了他主动出击的手脚。
“镰刀”用了那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传递预警,下一次联络又会是什么形式?他必须时刻准备着,在“静默”中寻找破局的机会。
还有那个“影子的影子”。自己获得如此实权,必然会更加刺激这个隐藏敌人。他是会感到威胁而暂时蛰伏,还是会狗急跳墙,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自己真正利用这些新权力构成更大威胁前,除掉自己?
窗外,南京城的灯火零星闪烁。远方的天际,似乎又有阴云在汇聚。
郑耀先掐灭烟头,站起身。他走到墙边,那里挂着一幅巨大的南京市地图。他的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
他如今拥有了更强的力量,但也意味着,他要面对的风暴,将更加猛烈。
“技术侦防中心……”他低声自语,想到了刘铭章,“铭章,你这边的压力,恐怕比我还大啊。”
但再大的压力,他们也必须顶住。为了肩上的使命,为了那些牺牲的同志,也为了最终能撕破这重重迷雾,见到真正的曙光。
他拿起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接通了行动科:“通知下去,明早八点,全体科长开会。新的一年,要有新气象。”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听不出丝毫犹疑。他不能主动出击,但他可以借着“新气象”的名头,整顿内部,梳理脉络,为可能到来的暴风雨做准备。
新的阶段,更复杂的棋局,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