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篮球局大胜中学学长的影响,比陈屿川预想的还要深远。最直接的变化来自青峰大辉。这家伙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传球”和“配合”产生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兴趣——当然,是以他青峰大辉特有的方式。
“喂,屿川!你看这个球!”训练中,青峰在一次快速突破后,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攻击篮筐,而是猛地刹住车,用一个十分别扭的姿势,将球甩给了外线处于空位的陈屿川。那传球力道之大,角度之刁钻,与其说是传球,不如说是投掷暗器。
陈屿川险之又险地接住这颗“子弹”,手臂被震得发麻。他无奈地看着青峰:“大辉,传球不是用蛮力……要柔和一点,控制好方向和力度。”
“啰嗦!球不是接到了吗?”青峰叉着腰,一脸“快夸我”的表情,“我觉得传得还不错!”
类似的情景不断上演。青峰开始沉迷于在各种匪夷所思的角度和时机尝试传球,结果自然是失误频频。不是传得太大力接不住,就是传得太早或太晚,错过了最佳时机。有时候为了传球而传球,明明自己有绝佳的得分机会,却硬要传给被盯防的队友,导致进攻停滞。
陈屿川感觉自己从一个篮球教练,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接球风险评估师”兼“心理疏导员”。他一方面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接青峰那些炮弹式传球,另一方面还要耐心引导他理解“传球时机”和“传球质量”的重要性。
“大辉,传球的目的不是为了传而传,是为了创造更好的得分机会。当你吸引包夹,队友出现大空位时,那才是最好的传球时机。而且,传球要让队友接得舒服,就像……就像递给五月便当一样,要稳稳地送到她手里,而不是扔过去砸她。”
正在场边记录的桃井听到这个比喻,脸一红,小声抗议:“屿川哥!”
青峰看看桃井手里的便当盒,又看看自己手里的篮球,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但下次该怎么传还是怎么传,只是力道稍微收敛了一点点。
陈屿川头疼不已。他知道这是青峰消化新概念的必经过程,就像婴儿学步总会摔跤一样。但这个过程对作为主要接球对象的他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他脸上的表情因为时刻准备迎接“意外”而常常显得严肃紧绷,以至于桃井悄悄在笔记本上给他新增了一个标签:「屿川哥:接青峰传球时,自动切换“臭脸魔王”模式。」
不过,在这令人啼笑皆非的混乱中,并非没有亮点。偶尔,在无数次失误之后,青峰也能灵光一闪,传出一记令人拍案叫绝的好球。或是穿透防线的击地,或是引领快攻的长传。每当这种时候,陈屿川都会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而青峰则会得意洋洋,训练热情更加高涨。
陈屿川明白,他不能操之过急。青峰这匹野马,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束缚。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当好那个最可靠的“接球点”和最耐心的“解说员”,让青峰在一次次实践中,自己体会到传球的艺术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