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完善 如同编织了一张精密而坚固的静态法网,为权力运行划定了清晰的边界和轨道。然而,再完美的制度若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和持续的监督,也难免沦为“纸老虎”、“稻草人”。清州案的深刻教训之一,便是原有监督体系的乏力、碎片化甚至在某些环节的失灵。因此,在夯实制度基础的同时,一场旨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的 监督体系 重塑工程,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目标,是打造一个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威慑有力的动态 监督体系,确保制度“长牙”、“带电”。
这场 监督体系 的重塑,并非简单的机构叠加或职能调整,而是着眼于监督力量的有效整合、监督手段的科技赋能和监督流程的优化再造。
支柱一:党内监督的“龙头”作用强化——巡视巡察利剑高悬
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根本和统领地位。重塑 监督体系,首要便是磨亮党内监督的“利剑”。
· 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深化: 省委巡视机构加强对清州等重点地区、领域巡视整改的督导,同时大力推动市县巡察工作向基层延伸。建立“省级巡视—市级巡察—县级督查”三级联动机制,信息共享、力量协同、成果共用,形成纵向到底的监督链条。对清州案中暴露问题突出的工信、财政、国土等领域,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巡视,杀“回马枪”,防止问题反弹。
· 派驻监督“探头”作用升级: 优化纪委监委派驻机构设置和领导体制,赋予派驻机构更具体的监督权限和手段。派驻纪检组长担任驻在部门党组(党委)成员,参加甚至监督其“三重一大”决策过程,实现“贴身监督”。建立派驻机构与巡视巡察机构的常态化协作机制,巡前情况互通,巡中力量支持,巡后整改督办。
· 日常监督做深做实: 改变“重查案、轻日常”的倾向,强化纪委的日常监督职能。通过谈心谈话、列席会议、调研走访、检查抽查等方式,动态掌握“树木”与“森林”的状况,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支柱二:各类监督的“贯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
打破以往各类监督主体“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壁垒,着力推动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贯通协调,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监督工作格局。
· 建立“大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由省委总负责,省纪委监委牵头,定期召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审计、财政、统计、信访、宣传等部门召开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沟通情况、移交线索、会商难题、协调行动。
·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覆盖全省的“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各监督主体将日常监督、审计、统计、信访举报等过程中发现的涉及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问题线索,按权限和程序录入平台,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精准监督提供支撑。
· 成果互认与反馈机制: 对人大执法检查、政协民主监督、审计专项调查、媒体舆论监督等发现的突出问题,纪检监察机关优先核查处置,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相关监督主体,形成监督闭环。例如,赵晓颖记者站提供的深度调查报道,经核实后可作为重要线索进入纪检监察程序。
支柱三:科技赋能的“智慧”监督——提升监督质效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 监督体系 插上科技的翅膀。
· “智慧纪检监察”平台升级: 在原有平台基础上,引入更先进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平台能够自动抓取和分析公车使用、公款消费、出入境记录、房产登记、企业注册、招投标信息等海量数据,通过预设的风险模型,智能识别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身边人可能存在的违规经商、利益输送、异常消费等廉政风险点,实现“主动发现、智能预警、精准打击”。
· “互联网+监督”模式深化: 完善和推广集信息公开、政策咨询、投诉举报、效能评价于一体的“阳光政务”平台和手机App。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对政务服务进行评价、对干部作风进行投诉、对身边的不正之风进行举报,形成无处不在的群众监督网络。
· 电子证据固定与审查能力提升: 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电子数据调查取证实验室建设,提升从电脑、手机、服务器、云存储中恢复、固定、分析电子证据的能力,应对日益复杂隐蔽的新型腐败行为。
支柱四:基层监督的“神经末梢”激活——打通“最后一公里”
针对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熟人社会”监督难的问题,着力激活监督体系的“神经末梢”。
· 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行: 在清州农村地区全面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将村级重大决策、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落实、集体“三资”管理等权力事项及其运行流程、监督方式以清单形式明确并公开,让村干部用权有规矩,群众监督有依据。
· 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实质化: 加强对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培训和管理,保障其独立行使监督权,重点对村(社区)财务收支、集体资产处置、工程项目建设等事项进行全程监督,并直接向乡镇(街道)纪(工)委报告。
· “交叉监督”、“提级监督”探索: 针对一些“问题较多、反映集中”的基层单位,由上级纪委监委组织力量进行跨区域交叉监督检查,或直接由上级纪委监委进行“提级监督”,破除人情干扰。
监督体系 的重塑与强化,使得监督之眼更加明亮,监督之网更加严密。它不再是事后惩处的“消防队”,而是贯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探照灯”和“预警器”。赵晓颖在观察这一变化时写道:“一个有效的 监督体系,应该让权力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压力,让腐败行为无处遁形。它不仅是惩恶的利器,更是扬善的保障,保护干部不犯错、少犯错。这才是监督的最终目的。”
这套日益完善的 监督体系,与之前筑牢的 制度完善 基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清州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一体两翼”,为这片经历过切肤之痛的土地,撑起了一片更加清朗、更加安全的天空。反腐败斗争,正在从“不敢腐”、“不能腐”向“不想腐”的深层次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