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除隐患别硬来”,用“借事导流”比“直接对抗”更稳妥
永乐年间,朝廷把归降的少数民族部众大多安置在河间、东昌等地。这些人人口不断繁衍增多,变得骄横凶悍、不服管教。
后来也先入侵明朝时,这些归降部众都想趁机作乱,差点引发大规模变乱。到了朝廷要派兵征讨湖南、贵州以及广东、广西等地盗贼的时候,于谦(谥号肃愍)上奏朝廷,建议挑选归降部众里有号召力的首领,给他们丰厚的赏赐,让他们率领部众随军出征。
等到平定盗贼的战事结束后,于谦又上奏朝廷,请求把这些归降部众留在当地驻守。就这么一来,几十年积累的隐患,悄无声息地被消除了。
冯梦龙点评:用了郭钦“迁徙戎狄”的思路,却让对方毫无察觉,这才是真正高明的手段!
要是直接派兵镇压或强制迁徙这些归降部众,很可能激化矛盾,引发叛乱;可放任不管,又会让隐患一直存在。于谦却换了个思路——借“征剿盗贼”的机会,把潜在的不稳定力量“派出去”,再以“留驻”的名义让他们“不回来”。既没引发冲突,又彻底解决了几十年的积患,比硬邦邦的打压或迁徙高明太多。
于谦的智慧,在于看透“归降部众的隐患是‘闲而骄悍’,核心是要‘合理安置、分散力量’”:他不盯着“怎么压制他们”,而是找个正当理由(随军出征)让他们离开原地,再用“留驻”的方式把他们分散在各地,从根本上消除了集中作乱的可能。很多时候,面对不好直接处理的隐患,别只想着“对抗”,找个合适的事由把隐患“导流”到其他地方,反而能悄无声息地解决问题。
【管理智慧】
一、于谦的“分流逻辑”:不硬压不驱逐,用“委以重任”让隐患“自移”
于谦没选“派兵镇压降虏”或“强行把他们迁走”,核心是摸透了“隐患群体的死穴——硬压会逼反,硬迁会记恨,不如让他们‘觉得被重用’,主动离开”。这些降虏之所以骄横,一是“人多势众没处发力”,二是“觉得朝廷没把他们当回事”;而“让他们随军征剿”,等于给了他们两个台阶:
-面子上:“朝廷信得过我们,才让我们带兵打仗”,满足了他们的荣誉感;
-实际里:远离了原来的聚居地,没了“抱团作乱”的基础,还能靠打仗挣功劳;
最后“留驻当地”,更是把“隐患”直接变成了“驻守力量”——既没流血,没结仇,还解决了几十年的麻烦,这就是评注说的“用郭钦徙戎之策而使戎不知”:像迁徙外族消除隐患,却让对方没觉得是“被流放”,反而以为是“被重用”。
放到现代场景(企业处理不服管群体、社区化解闲散人员风险、机构分流潜在麻烦),这个逻辑就是“遇到‘人多势众难管’的隐患,别硬刚,先给‘任务’再给‘好处’,让他们主动离开矛盾地,隐患自然就散了”。
当代案例1:企业老员工不服管,借新业务分流,既保面子又解内耗
某传统制造公司有几个“老资格销售”,跟着老板干了十几年,资历比新上任的销售总监还老,总在团队里挑事:要么跟总监对着干,要么教唆新人“别太拼,老板不敢开我们”,搞得团队内耗严重。hR本来想“按绩效裁人”,又怕老板念旧情,还怕其他老员工不满。
销售总监学于谦的思路,跟老板提议:“咱们不是要开拓西南新市场吗?这几个老销售人脉广、经验足,派他们去牵头,给他们‘西南区域负责人’的头衔,再给‘超额利润20%提成’的政策——他们去了新市场能发挥价值,咱们也能解决内部矛盾。” 老板立马同意。
这几个老销售一听“当负责人、拿高提成”,觉得“老板还是重视我们”,高高兴兴去了西南。结果他们在新市场半年就打开局面,签了好几笔大单;公司内部没了挑事的,新总监也能顺利推进改革。要是当时硬裁人,不仅会让老板为难,还会让其他老员工觉得“公司卸磨杀驴”,反而更抵触——于谦的“委以重任”,在当代就是“给老员工面子和好处,让他们主动离开矛盾地,双赢”。
当代案例2:社区闲散青年易闹事,借志愿服务分流,变隐患为帮手
某老社区有一群十八九岁的“闲散青年”,没工作没上学,总在小区里晃悠:要么在篮球场跟人抢场地吵架,要么在楼下抽烟扔垃圾,居民们都怕他们闹事。社区居委会本来想“联系派出所警告”,又怕把关系搞僵,反而让他们更叛逆。
居委会主任学于谦的招,搞了个“社区青春服务队”:
1.给头衔:选几个有号召力的青年当“队长”,负责组织活动;
2.给实在好处:参与服务(比如帮老人买东西、巡逻小区、整理杂物)每次给20元“交通补贴”,月底评“优秀志愿者”,还能推荐去社区合作的超市当收银员;
3.给价值感:每次服务后,在社区公告栏贴“志愿者名单和照片”,让他们觉得“被认可”。
结果这群青年全报名了,每天按时到社区干活,再也没闲得没事挑事。有次小区水管爆了,他们还主动帮维修师傅搬工具、扫水,居民们都夸“这些孩子变好了”。要是当时硬警告,只会让他们觉得“社区针对我们”,反而变本加厉——于谦的“用其所长”,在当代就是“给闲散青年事做、给认可,让他们从隐患变成帮手”。
当代案例3:景区商户抱团抗议,借升级分流,既平矛盾又促发展
某4A景区的老商业街,商户们嫌“景区涨租金、不引流”,天天抱团在景区门口举牌子抗议,还堵着游客不让进,影响特别坏。景区管理处本来想“找城管驱散”,又怕被媒体曝光“欺负商户”,反而更糟。
景区总经理学于谦的思路,推出“景区文创升级计划”:
1.选配合的商户:跟抗议的商户说“咱们要建‘新文创街区’,选10家愿意升级的商户入驻,景区给50%装修补贴,还会在抖音、小红书帮你们引流”;
2.给退出补偿:不想升级的商户,景区帮他们对接周边的小吃街,还免3个月房租;
3.给长期保障:新文创街区的商户,每年能参与景区的“游客满意度评选”,前三名能免下一年10%租金。
结果大部分抗议商户都选了“入驻新文创街区”,没选的也顺利搬去了小吃街。新街区开起来后,因为有特色、引流足,商户们的营业额比以前涨了30%,再也没人抗议了。要是当时硬驱散,不仅会丢商户,还会让游客觉得“景区没人情味”,反而影响客流——于谦的“分流+给好处”,在当代就是“不跟商户硬刚,用升级机会让他们主动离开矛盾地,还能一起赚钱”。
二、对比“硬处理的坑”:于谦的“软分流”,避开了“越压越乱”的死局
要是于谦没这么干,而是选了“硬处理”,大概率会踩两个大坑:
1.硬镇压:派兵去河间、东昌抓降虏,这些人本来就骄横,肯定会抱团反抗,加上也先还在入侵,朝廷会陷入“内忧外患”,反而更难收拾;
2.硬驱逐:强行把降虏迁去别的地方,他们会觉得“朝廷在流放我们”,记恨在心,以后一有机会还是会作乱,等于“治标不治本”。
现在很多人处理“隐患群体”,也爱犯“硬处理”的错:
-某学校有几个学生总逃课去网吧,老师没找原因,直接叫家长来“把孩子领回家反省”,结果孩子觉得“学校放弃我了”,干脆辍学;要是学于谦,让他们当“班级纪律委员”,负责监督同学上课,再帮他们补落下的课,孩子说不定会变好;
-某小区的业主因为“物业不作为”,抱团拒交物业费,物业没解决问题,反而断了业主的水电,结果业主闹到住建局,物业最后被换掉;要是学于谦,找业主里有威望的人当“物业监督代表”,一起商量改进方案,物业费自然能收上来。
三、评注的“核心透悟”:于谦的高明,在“让隐患‘主动走’,还觉得是好事”
评注里冯梦龙说“用郭钦徙戎之策而使戎不知”,意思是于谦像古代郭钦提议的“迁徙外族消除隐患”,但更高明的是“让降虏没察觉是被‘迁徙’”,反而以为是“被朝廷重用”。这才是处理隐患的最高境界:不是“我要解决你”,而是“我给你机会,你自己离开矛盾地”,既没冲突,还没后遗症。
就像现代企业处理老员工,不是“我要开除你”,而是“我给你新市场,让你当负责人”;社区处理闲散青年,不是“我要驱散你”,而是“我给你事做,让你被认可”——对方觉得“是自己选的机会”,自然不会抵触,问题也悄悄解决了。
四、核心启示:遇到“群体隐患”,记住于谦的2个“不犯傻”
1.不犯“硬压硬驱”的傻:别一看到“人多难管”,就想“镇压、驱逐、开除”,先想“他们有什么用?能给他们什么机会?”——于谦用降虏打仗,企业用老员工开拓市场,社区用青年做服务,都是“用其所长,给其好处”,比硬刚省10倍事;
2.不犯“让对方觉得‘被针对’”的傻:别让隐患群体觉得“你在整他们”,要让他们觉得“你在帮他们”——于谦让降虏觉得“被委以重任”,不是“被流放”;景区让商户觉得“被给升级机会”,不是“被赶走”,这样对方才会配合,隐患才会真解决。
【原文】于谦
永乐间,降虏多安置河间、东昌等处,生养蕃息,骄悍不驯。方也先入寇时,皆将乘机骚动,几至变乱。至是发兵征湖、贵及广东、西诸处寇盗,于肃愍奏遣其有名号者,厚与赏犒,随军征进。事平,遂奏留于彼。于是数十年积患,一旦潜消。
评:用郭钦徙戎之策而使戎不知,真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