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东汉“借力定计智者”!用“假檄文+儒生说客”破僵局,巧促合兵归光武
吴汉曾逃亡到渔阳郡,听说光武帝刘秀是仁厚有德的人,就想归附他。于是他劝说渔阳太守彭宠,让他整合渔阳、上谷两郡的精锐兵力,投靠刘秀去攻打邯郸的王郎。彭宠觉得吴汉说得有道理,但手下的官员们都想归附王郎,彭宠没法说服众人。
吴汉只好告辞出来,住在城外的驿站里,琢磨着怎么用计说服众人,一时没找到办法。这时他看到路上有个看起来像读书人的人,就派人把他召来,给了他食物,询问他听到的各地情况。读书人说:“刘秀所到之处,郡县都纷纷归附他;邯郸那个自立为王的王郎,其实根本不是刘氏宗亲。”
吴汉特别高兴,立刻伪造了一份刘秀的诏书和檄文(旁边批注:反应真快),让这个读书人拿着去拜见彭宠,还让读书人把自己听到的情况详细告诉彭宠。之后吴汉再跟着进去劝说,彭宠这才下定决心,决定归附刘秀。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打破归附僵局,关键在“借外力+造舆论,以‘权威假象’撬动决策”
吴汉能让彭宠下定决心合兵归刘秀,核心逻辑是“精准拿捏‘官员们迷信权威、随舆论摇摆’的心理,用‘假檄文+儒生证言’制造‘刘秀必成气候’的假象,打破‘多数人附王郎’的僵局”,可拆解为两层:
1.看透僵局本质:彭宠“想归附却不敢”,根源是“缺乏权威依据说服下属”
吴汉明白,彭宠本身认同归附刘秀,但手下官员都倾向王郎,他需要一个“能让众人信服的理由”——单纯靠吴汉的劝说,力度不够;必须借助“刘秀的权威”和“外部的证言”,才能扭转官员们的态度,让彭宠有底气拍板。
2.以“借力造势”破局:用“假檄文树权威+儒生传舆论”,双管齐下撬动决策
他不硬争,而是两步走:一是伪造刘秀的檄文,用“权威文书”制造“刘秀已认可、形势已倾向他”的假象,抓住官员们“敬畏权威”的心理;二是借儒生的“第三方证言”,传递“刘秀受欢迎、王郎不正宗”的舆论,让官员们意识到“归附王郎可能选错了”。两者结合,既给了彭宠说服下属的依据,又动摇了官员们的原有想法,轻松打破僵局。
二、核心启示:遇“多数人反对、决策难推进”,别硬劝,用“借权威+造舆论”破局
吴汉的智慧,对推动决策、说服众人、打破对立僵局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推动“多数人反对的决策”:别孤军奋战,借“权威信号”增强说服力
比如职场中你提出一个好方案,但多数同事反对(类似“官员附王郎”),别硬辩。可像吴汉那样,找“权威依据”:比如引用“行业头部公司的成功案例”(类似“檄文的权威”),或者请领导先私下认可你的方案(类似“刘秀的隐性背书”),再带着依据去劝说,众人更容易被说服,决策也能顺利推进。
- 说服“摇摆不定的决策者”:别只讲道理,用“舆论氛围”帮他下决心
比如想让客户改变合作意向(类似“彭宠犹豫归附”),别只说自己的方案好。可先让“第三方”(如其他合作过的客户、行业专家)传递“你的方案更靠谱”的评价(类似“儒生的证言”),再结合方案的优势劝说,客户会觉得“舆论都倾向你”,从而更易下定决心合作。
- 打破“对立僵局”:别直接对抗多数派,用“外部信息”动摇其立场
面对“多数人坚持错误方向”的僵局(如团队要跟风做一个大概率失败的项目),别直接反驳“你们错了”。可收集“同类项目失败的案例”“行业趋势不支持的证据”(类似“儒生说王郎不正宗”),慢慢传递给众人,让大家意识到“原有立场有问题”,再顺势提出正确方向——比硬抗更易扭转局面。
简单说就是:“遇到多数人反对、决策推不动的情况,硬劝只会被孤立。不如借‘权威的假象’、造‘有利的舆论’,既给决策者台阶,又动摇反对者的想法,不用硬争就能轻松推动事情成。”
【原文】吴汉
吴汉亡命渔阳,闻光武长者,欲归。乃说太守彭宠,使合二郡精锐,附刘公击邯郸王郎,宠以为然。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乃辞出,止外亭,念所以谲众,未知所出。望见道中有一人似儒生者,使人召之,为具食,问以所闻。生言:“刘公所过,为郡县所归。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边批:来得快。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随后入,宠遂决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