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恒:高丽“尽孝稳心智者”!用“收瘗相似尸”践孝,以巧法释憾
曾有人在战场上寻找亲人的尸体,可尸体已经腐烂溃散,根本无法辨认。高丽大臣朴恒的父母在蒙古兵乱中去世,他从堆积的尸体里,只要找到外形相似的,就都收敛安葬,前后一共安葬了三百多人。这也是一种应对困境的办法。
冯梦龙点评:北宋元佑年间,有位大臣,他的父亲被贬官后死在珠崖(今海南一带),灵柩一直没能运回故乡。这位大臣后来显贵了,亲自渡海去迎接父亲的灵柩。可时间过去太久,没人能辨认出哪具是他父亲的灵柩。僧人的住处有好几具装着枯骨的灵柩,都没有标记。大臣没办法,只好随便挑了一具棺材运回,和母亲合葬在一起。后来竟然传开,他误取了已故僧人的遗骨,这时候人们才明白,朴恒当初的做法有他的远见。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释憾尽孝,关键在“以量补辨+务实践心,以‘尽力而为’化无解之困”
朴恒能化解“认不出亲尸”的尽孝难题,核心逻辑是“精准拿捏‘尸腐难辨、尽孝不能等’的痛点,不纠结于‘必须找到亲尸’的绝对目标,而是用‘收瘗相似尸’的务实做法,既用行动践行孝道,又填补心理遗憾;相比之下,北宋大臣盲目取棺,反而留下更大遗憾,更凸显朴恒思路的高明”,可拆解为两层:
1.以量补辨:放弃精准识别,用“广收瘗”覆盖可能
他明白,战场尸体溃腐后,精准辨认亲尸已无可能,纠结于此只会陷入“尽孝无门”的绝境。于是转变思路,收瘗所有相似尸体,用“覆盖全部可能”的方式,确保不遗漏父母遗骨,让尽孝有实际落点。
2.务实践心:行动优先于纠结,化解心理遗憾
他清楚,尽孝的核心是“心意与行动”,而非“绝对精准”。与其因无法辨认而放弃,不如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既了却内心牵挂,又避免留下“未尽责”的终身遗憾,这是面对无解困境时的最优选择。
二、核心启示:遇“目标难达、无解之困”局面,别死磕,用“务实变通+行动补憾”破局
朴恒的智慧,对应对“求而不得、遗憾难补”的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1.应对无解困境:放弃“绝对精准”,用“务实行动”落地
若面临无法精准达成的目标(如寻找失散多年且无线索的亲人、还原无法考证的真相),别死磕“必须做到”。可像朴恒那样,转变思路用“覆盖可能、尽力而为”的方式行动(如扩大寻找范围、用相似方案替代),让目标有实际落点,而非困在纠结中。
2.化解心理遗憾:行动优先于纠结,用“尽力”释憾**
面对可能留下的遗憾(如亲人离世未见到最后一面、重要物品丢失无法找回),别陷入自责或停滞。可学朴恒“用行动补心”的思路,通过相关的务实行为(如整理亲人遗物、以纪念方式缅怀),填补心理空缺,让遗憾得到缓解。
3.决策的关键:权衡“可行性”与“心意”,不做无效纠结
朴恒没有因“认不出亲尸”而放弃尽孝,北宋大臣却因“无法辨认”而盲目决策。这启示我们:遇到两难时,要权衡“目标可行性”与“核心心意”,优先用可落地的行动践行核心诉求(如尽孝、尽责),而非执着于形式上的精准,避免因纠结导致更大遗憾。
简单说就是:遇到目标难达、无解可解的困局,死磕只会陷入内耗。不如务实变通,用行动覆盖可能、填补遗憾,既践行核心心意,又避免空留遗憾——这才是应对无解困境的高明思路。
【原文】朴恒
尝有觅亲尸于战场,溃腐不可物色者。高丽臣朴恒父母殁于蒙古之兵,恒从积尸中得相似者辄收瘗,凡三百余人。此亦一法。
元佑间有大臣某,父贬死珠崖,寓柩不归。既贵,自过海迎取。岁久,无能识者。僧房中有数柩枯骨,无款记。不获已,挈一棺归,与其母合葬。后竟传误取亡僧骨者,方知朴恒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