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二日,用过早饭之后赵兴聚集众将。
他笑道:“昨日孤已尽窥敌军虚实,并于昨夜与崔将军商议出破敌良策。”
“时间有限,具体是何良策孤就不细说,尔等只需坚决执行崔将军的命令便可助孤大败敌军。”
众将大喜,当即齐声道:“愿遵崔将军令。”
当然也有人心存疑虑,但识趣地没有多问。
时间流逝,就当魏军以为今天也会像昨日那般苦战时,赵兴突然带着一百五十九人跃众而出。
这一百五十九人中有九十人是通了八条以上的正脉、六十五位奇经、三名凝丹、一名成丹。
没错,相较于半年前,辅助赵兴结真气阵的人多了四十人。
“结阵!”
赵兴一声高呼,身旁众人便行动起来。
仅仅三分钟,一座由宗师组建的真气军阵就出现在两军阵前。
霎时间,赵军士气大振,魏军则出现短暂的惊慌。
魏东见状,心知再固守下去只会被赵兴轻易撕毁防线从而影响到大军士气。
于是当赵兴进攻之时,他也下令全军出击。
如此一来,纵然赵兴造成大量杀伤,大家也会因为无暇关心而保持住士气。
见敌军主动攻来,赵兴愣了片刻后继续冲锋。
事到如今,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宰了魏东,大破眼前的魏军,再回身去与顾冒作战。
“杀!”
赵兴一声大喝,而后手中真气长枪一个横扫,眼前的敌军瞬间死伤一大片。
见此情形,真气阵身后的赵军士卒士气大振,大叫着向对面杀去。
“冲!”
赵兴大手一挥,身旁一百五十九人保持队形不变,仿若一把尖刀刺入敌方的大军之中。
另一边,顾冒攻取西河仓后立即命刘耀武和马达各领两千骑兵去断赵兴的粮道。
刘耀武和马达接到命令后不敢怠慢,仅花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赶到赵军运粮必经之地长沟县。
此地虽只有两千守兵,但刘耀武和马达二人并未发起进攻,而是选择候在城外,切断长沟与赵军的联络。
长沟县内的人很快察觉到魏军骑兵的存在,但并不清楚魏军骑兵到底有多少人。
出于对方没有攻城的考量,长沟守军认为敌人来得不多,于是在县令建议下,守军选择出城灭敌。
刘耀武和马达两人得知此事后很开心,待守军离城足够远之时一拥而上。
两人仅仅一个冲锋,就成功擒获敌军最高指挥官崔健,接着又在崔健的帮助下,轻松夺取长沟县城。
夺城之后,刘耀武立即向崔健等人审讯,从他们口中得知赵兴的大军仅剩八日口粮,而且新的粮草将在两日内送至此处。
惊闻如此重要消息,二人一边遣人飞报顾冒,一边商议对策,如何吃下这新运之粮。
与此同时,赵兴看着节节败退的魏军,面上却没有丝毫喜色。
因为此次大战他虽然胜了,但造成的杀伤并不理想,敌军并没有被打散而是成建制地撤退。
换句话说,只要敌军主将激励得当,短时间之内仍有可能杀回来。
“主公,还追吗?”
浑厚的嗓音在耳畔响起,赵兴摇头道:
“不追了,收拢部队,聚集诸将,是时候告诉他们真相了。”
“是。”崔启明领命而去。
半个时辰后,诸将聚集,静静地看着赵王。
他们不傻,当发现魏军败退却不见魏王踪迹时,就意识到魏王定是带兵从别处攻来。
“哈哈哈!”
赵兴突然对着众人大笑,搞得大家一脸茫然,程云适时开口道:
“赵王何故大笑?”
赵兴回道:“孤笑魏王有眼不识英雄,徒称名将。”
“孤若是他,绝不会分兵给孤各个击破的机会。”
“诸君试想一下,若是顾冒的真气军阵与魏东所带领的五万魏军合力,那此战的结果还会是这样吗?”
众将闻言皆下意识地摇头,骆斌更是站出来道:
“主公,魏王并非不智,而是想利用魏东消耗我等,从而让他完成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壮举。”
“他这是痴心妄想!”赵兴怒喝道:“孤已探明他所带之兵不到三万,还没有孤的一半。”
“若是这样都能被他击败,那孤岂不是会沦为天下笑谈?”
听闻顾冒所带之兵只有两万多,众将皆松了一口气,但旋即想到未被击溃的魏东大军,他们又不由皱起眉头。
崔启明进言道:“主公,兵贵神速,现下魏东刚被击败,短时间内没有反击的能力,此时正是回身击败顾冒的好时机。”
赵兴颔首道:“崔将军说得不错,孤正是这么想的,诸位将军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众将默然,事到如今,唯战而已,难道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与此同时,察觉到赵军停止追击的魏东下令停下休整并放出斥候去探查赵军动静。
收到命令后的都尉陈豹不解地找上来:
“魏将军,眼下赵军随时可能攻来,为什么不继续撤退?”
魏东笑道:“陈都尉放心,赵军是不会杀来的。”
陈豹刚想开口问为什么,却见韩贵带人走了过来。
魏东皱眉道:“韩都尉莫不是也来质疑我的命令的?”
韩贵笑着看向身旁那人:“魏将军、陈都尉,这位是主公派来的传令兵。”
传令兵抱拳道:“魏将军,魏王已于九月十日辰时夺取西河仓,他命你相机行事。”
魏东大喜,心想他果然没有猜错,赵军之所以停止追击是为了回身对付魏王。
只可惜他刚败了一场,士气正低,否则定要回身去缠住赵军,令其疲乏,给魏王取胜创造机会。
韩贵分析道:
“魏将军,西河仓距此并不遥远。若是主公夺下西河仓立即急行军,只需三日便可到达。”
“现下已过去两日,末将以为我等该早做准备,配合主公击败赵军。”
陈豹皱眉道:“兄弟们刚败了一场,此时领着他们再战也无济于事,能做什么准备?”
韩贵提议道:
“此事简单,我等五位都尉每人可从麾下士卒中精选五百人,魏将军再从他的亲卫中选五百,组成一支三千人的精锐。”
“这支精锐可缀在赵军身后,待赵军与主公决战之时袭其后方,你们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