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中很穷,才不得不放弃科举,出来教书育人挣点银钱补贴家里。举人虽然能免赋税,但只有一部分田地能够免。
当然他都六十多了,就算是不放弃科举,上面的官员也不会让他一个老头中进士。
然后在出来当官的,这把年纪人家都告老还乡,你才进入官场,来搞笑的吧?
再加上精力的缘故,他这把身子骨也实在是折腾不起了。之所以愿意来宋家,真的只有一个原因,冲着宋家高俸禄来的。
宋书宴之所以选择这个老头来学堂教书,就一个原因,这老头子是秦夫子的老师。
对的,没错。
就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早在十年前,居然还是秦夫子的授业恩师。
秦夫子的一身本事除了他自己聪慧领悟的快后,也离不开这位夫子的教导。
董夫子自然也是有真本事的,首先他自己就是一名举人,这举人的身份是他五十四岁中的,前面没中不是因为他的学识。
而是因为当时乱糟糟的社会环境,不适合官场生存,后来新朝大梁成立后,稳定了好几年,董夫子觉得时候到了这才去考了一场。
他可不是秦夫子那个倒霉鬼,一次便考中了,但到底是年龄大了,考中后进京赶考时生病了,错过了当年的科举。
等到在京城住了三年考下一届科举时,又因为考官认为他年龄太大,考中也没意思,不想要他,就把他给踢出去了。
当然因为年龄大的缘故,他的精力思维能力以及记忆力肯定也是不如年轻的时候。
再加上多年的磨炼让他缺失了一份胆气,所以当时作答的题,也就有些中规中矩,没有那么的出圈,并不得考官的喜欢,没中也正常。
特别是当时那道策略题是有关边疆的,年轻人对于这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字打。
可老年人特别是年纪大经历的事还多的老人,那就是求稳。
可偏偏新朝大梁才刚刚建立,皇帝是马上皇帝,这天下是他一刀一个打出来的。
因此整个朝廷都处于武力充沛的时候,对外基本上都是打,除非没钱没粮,只要有肯定是要打的。
董夫子在这上面观点不一样,再加上文章中规中矩的,自然是考不中的。
但是他自身的学识还是没问题的,教孩子启蒙制八股还是可以的,至于最后能不能高中,跟学子本身的关系更大。
秦夫子也是过年拜访董夫子时,才知道他的这位夫子不打算继续科举了,想要挣些银钱,留给家里的儿孙,让儿孙继续科举。
他的几个儿子都没啥出息,秀才都考不中,孙子倒是聪慧跟宋瑾一般大。
这师徒两个,一个想要挣钱,另一个想找人教书,这一对账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董夫子去宋家教书挣钱,还能带着儿孙一起过去,那边两个院子能住人呢。
秦夫子老实的去考试科举,他心中有预感,这一次定能中举。
宋书宴一听秦夫子说,这位董夫子居然是他的老师,而且还有举人功名,于是二话不说,立马拿出一百贯束修将他聘请了回去。
董老夫子则是在看到宋家送来说一百贯钱的束修了,他也狠狠的心动了。
更让他心动的是宋家的学堂有一间书屋,里面的古籍经典数不胜数,他的那个弟子秦毅推崇备至,董老夫子狠狠的心动了。
上一次去京城赶考,他就感觉到自己在学识上还有些不足,这些年天天待在家里读书。不过是闭门造车而已,没有半点长进。
他的那个弟子秦毅倒是去过不少地方,眼界学识其实早就已经超过他了。没有中举,也只不过是运气不佳而。
学识不足,要么出门游学要么多读书,可惜他家穷啊,哪来的钱买书籍啊?
至于游学就更加不可能了,因为游学是出门在外,要买马车仆人带家丁,这些费用可不是他一个老举人能够承担的。
所以他盯上了宋家的书屋,跟着宋书宴一家子来到金秋村后,董老夫子便急不可耐的要去学堂的书屋,让宋瑾小子赶紧带路。
“小子,你家学堂到底修建在哪里的?书屋在哪,赶紧带老夫过去看看。”
“夫子,您别急啊!”
“咱们这一路上奔波七八天,您都不累啊?不打算休息休息啊?”
“我们午饭都还没吃呢!”
董老夫子一摆手急切的说道:“老夫不累。宋家小子你可别在这废话,赶紧带老夫去,有书看午饭不吃也罢。”
宋瑾无奈一笑说道:“夫子,学堂离这儿不远的,我这就带您去。”
一路上,董老夫子不停的询问着学堂的情况,宋瑾也耐心的一一作答。
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学堂。
学堂里布置得十分雅致,桌椅摆放整齐,墙壁上还挂着不少名人字画。
讲课的讲台后面还镶嵌着一块巨大的黑板,董老夫子有些疑惑的快步走到黑板前,伸手摸了摸,随即问道。
“宋家小子这是何物?如此光滑平整。”
宋瑾笑着上前拿了一根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后这才解释道。
“夫子这叫黑板,用特制的笔在上面写字,写完后还能用湿布擦去,十分方便。”
董老夫子一看那字连连点头,“妙哉妙哉,你们宋家果然是用心办这学堂。”
接着,宋瑾便带着他来到了旁边的大书屋。书屋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一排排书架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各种古籍经典,至于有多少书籍完全数不清。
董老夫子眼睛都看直了,迫不及待的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古籍,小心翼翼的翻开。
随即眼眸一亮,嘴里还不停的喃喃道:“真是太好了,这些书老夫从未见过,果然全是先贤古籍,秦小子果然没骗我。”
他如痴如醉地看着手中的书,完全忘记了时间,直到宋瑾回了一趟家中,将家里给董夫子备着的食盒拿来学堂后。
董老夫子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跟着宋瑾前去吃饭,吃饭时,嘴上都还不停的唠叨着,什么吃饭费时间,浪费大好春光之类的。
见此模样的董老夫子,宋瑾无奈的摇头,但到底是随他去了,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了,还是让他随心所欲的好些。
董老夫子的家人,除了他的大孙子董浩岐跟着一起来了金秋村外,其余人都并没有跟来,全留都在了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