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六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京城百姓的热情。太和殿前的广场上,挤满了前来观礼的民众,他们手持各色绢花,脸上带着笑意,不时踮起脚尖望向殿门方向——今日是恩科放榜的日子,也是新帝推行新政满三月的庆典,萧玦与沈清辞将亲自为新科进士赐宴,与民同乐。
沈清辞身着正红色凤袍,头戴点翠凤冠,站在萧玦身侧。凤袍上的凤凰纹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冠上的东珠折射出细碎光芒,却不及她眼底的从容与坚定。她指尖轻触颈间暖玉,玉佩传来的温润触感让她想起三个月前,自己初登朝堂时的忐忑,如今看着阶下臣服的百官与广场上欢呼的百姓,心中满是感慨。
“陛下,皇后娘娘,吉时已到,可宣新科进士入殿!”礼部尚书高声奏报,声音透过扩音铜器传遍广场。
萧玦抬手示意,内侍尖细的嗓音响起:“宣新科状元、榜眼、探花入殿——”
三位身着崭新官服的进士快步走入殿内,跪倒在丹陛之下,声音洪亮:“臣等叩见陛下,叩见皇后娘娘!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沈清辞目光落在状元郎身上——此人名为苏明远,出身寒门,前世因得罪萧景渊的亲信,虽有才华却始终不得重用,最终郁郁而终。今生在沈清辞的暗中相助下,他不仅顺利通过恩科,还凭借一篇《民生策》赢得了萧玦的赏识,拔得头筹。
“平身。”萧玦声音温和,“尔等皆是大渝栋梁,往后当以民生为重,清正廉洁,切勿辜负朕与百姓的期望。”
“臣等遵旨!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位进士齐声应道,眼中满是感激与坚定。
赐宴仪式开始后,百官与新科进士纷纷举杯,向萧玦与沈清辞敬酒。户部尚书李大人举杯走到丹陛之下,语气诚恳:“陛下,皇后娘娘,自新政推行以来,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此乃陛下英明、皇后贤德之功!臣敬陛下与皇后一杯,祝我大渝国泰民安,盛世长存!”
“臣等敬陛下、皇后娘娘!”百官纷纷起身,举杯致敬,声音整齐洪亮,震彻殿宇。
沈清辞端起酒杯,目光扫过阶下百官——曾对“后宫干政”心存顾虑的老臣们,此刻眼中满是敬佩;寒门出身的官员们,脸上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就连曾经依附萧景渊的官员,也早已洗心革面,全心辅佐新帝。她微微一笑,与萧玦对视一眼,两人默契地举杯饮下杯中酒。
宴席过半,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声。沈清辞撩开殿帘,看到广场上的百姓正围着几位内侍,领取朝廷发放的米粮与绢布。原来,为庆祝新政见效,萧玦特意下令,今日向京城百姓每户赏赐米二石、布一匹,由内侍与禁军亲自发放,确保无人克扣。
“娘娘您看,百姓们多开心啊!”晚翠凑到沈清辞身边,指着广场上一位抱着米袋的老妇人,“方才那位老妇人还说,自陛下与娘娘执政以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
沈清辞点点头,眼中满是暖意。她想起前世,此时的京城正因萧景渊的苛政而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如今这般国泰民安的景象,是她重生后拼尽全力换来的,也是她与萧玦同心协力的结果。
“清辞,在想什么?”萧玦走到她身边,顺着她的目光望向广场,“是不是在想前世的事?”
沈清辞转头看向萧玦,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陛下怎会知道?”
萧玦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力量:“我虽不知你前世的具体经历,却能感受到你的不易。不过现在好了,有我在,再也不会让你受委屈,也不会让百姓再遭苦难。”
沈清辞靠在萧玦肩上,心中满是踏实。她知道,萧玦不仅是她的夫君,更是她最坚实的后盾,有他在,她可以放心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辅佐他治理好这大渝江山。
宴席结束后,萧玦与沈清辞乘坐龙辇,在禁军的护送下巡游京城。街道两旁挤满了百姓,他们挥舞着手中的绢花,高呼“陛下万岁”“皇后千岁”,声音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沈清辞撩开车帘,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这便是她重生的意义,不仅要守护家族,更要守护这天下万民。
巡游至城西时,沈清辞看到一群孩童正在街边放风筝,风筝上画着她与萧玦的画像,旁边还写着“帝后同心,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她忍不住笑了起来,对萧玦说:“陛下你看,连孩子们都知道我们同心协力治理天下呢。”
萧玦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眼中满是温柔:“这都是你的功劳。若不是你辅佐朕,推行新政,严惩奸佞,哪有如今的太平景象?清辞,你是朕的贤内助,更是大渝的福星。”
沈清辞摇摇头,语气谦逊:“陛下过奖了。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而是陛下英明决策、百官尽心辅佐、百姓积极配合的结果。往后,臣妾还需与陛下一同努力,让大渝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巡游结束后,两人返回皇宫。刚进入宫门,便看到内侍监总管匆匆走来,神色略显慌张:“陛下,皇后娘娘,太后娘娘在慈宁宫等候,说是有要事商议。”
沈清辞心中一凛——自萧玦登基以来,太后便一直居住在慈宁宫,很少过问朝政,今日突然召见,不知有何用意。她与萧玦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一丝警惕。
“知道了,朕与皇后这就过去。”萧玦语气平静,却难掩眼底的一丝凝重。
慈宁宫内,气氛肃穆。太后端坐在主位上,身着明黄色宫装,脸上没有丝毫笑容。看到萧玦与沈清辞进来,她只是淡淡点头,并未起身相迎。
“儿臣参见母后。”萧玦躬身行礼,沈清辞也跟着屈膝行礼:“臣妾参见太后娘娘。”
“免礼。”太后语气冷淡,目光落在沈清辞身上,带着几分审视,“皇后,哀家听说,近日你频繁参与朝政,甚至还设立了什么‘凤仪台’,协助陛下处理国家大事?”
沈清辞心中一紧,知道太后是在针对自己。她定了定神,语气恭敬:“回太后娘娘,设立凤仪台是陛下的旨意,臣妾只是按照陛下的安排,协助处理一些朝政事务,并无越权之举。”
“并无越权之举?”太后冷哼一声,语气严厉,“皇后,你可知‘后宫不得干政’是祖制?你身为皇后,理应安分守己,打理后宫事务,而非频繁插手朝政,扰乱朝纲!哀家看,这凤仪台还是尽早撤销为好,免得让百官非议,让百姓笑话!”
沈清辞没想到太后会如此直接地反对自己辅政,心中有些委屈,却并未示弱:“太后娘娘,祖制虽规定后宫不得干政,但如今是特殊时期。前朝因萧景渊谋逆,朝纲混乱,百姓困苦,臣妾辅佐陛下推行新政,严惩奸佞,也是为了早日让大渝恢复太平,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如今新政初见成效,百官臣服,民心所向,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你还敢狡辩!”太后脸色一沉,拍了拍桌子,“哀家不管什么新政不新政,总之,后宫就是不能干政!萧玦,你是皇帝,难道忘了祖制吗?还不赶紧下令撤销凤仪台,让皇后安分守己!”
萧玦上前一步,挡在沈清辞身前,语气坚定:“母后,清辞辅佐朕治理朝政,并无不妥。如今大渝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清辞的功劳。祖制虽重要,但也需顺应时势而变。儿臣不会撤销凤仪台,也不会让清辞停止辅政。”
太后没想到萧玦会如此维护沈清辞,气得浑身发抖:“好!好!你们夫妻同心,根本不把哀家放在眼里!哀家倒要看看,你们这样违背祖制,能有什么好下场!”
说完,太后便起身拂袖而去,留下萧玦与沈清辞站在原地。沈清辞看着太后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担忧:“陛下,太后今日如此反对,恐怕日后还会从中作梗,影响朝政。”
萧玦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坚定:“别担心,有朕在,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也不会让任何人阻碍新政的推行。太后那边,朕会亲自去沟通,你无需为此烦心。”
沈清辞点点头,心中却明白——太后的反对,只是后宫风波的开始。自她辅政以来,后宫中便有不少嫔妃对她心怀不满,如今有太后撑腰,她们恐怕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制造事端。但她并不畏惧,前世的苦难早已磨砺出她坚韧的意志,今生她有萧玦的支持,有暖玉的守护,更有百官的臣服与百姓的拥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有信心克服。
回到坤宁宫后,晚翠连忙上前,递上一杯凉茶:“娘娘,您没事吧?方才在慈宁宫,太后的语气那么严厉,真是让人担心。”
沈清辞接过凉茶,喝了一口,心中的烦躁渐渐消散:“我没事。太后反对我辅政,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往后,我们在后宫行事需更加谨慎,避免给人留下把柄。”
“娘娘放心,奴婢会多加留意的。”晚翠连忙应道。
沈清辞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晚霞,心中满是感慨。她知道,百官臣服、民心所向只是暂时的平静,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她——太后的反对、后宫的风波、潜在的敌国威胁……但她不再是孤军奋战,她有萧玦的支持,有一群忠心耿耿的大臣,更有天下百姓的拥护。她相信,只要她与萧玦同心协力,携手并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大渝的盛世也一定会长久延续下去。
次日早朝,萧玦在朝堂上公开表示,会继续支持沈清辞辅政,凤仪台不会撤销。百官纷纷表示支持,无人提出反对意见。太后得知后,虽心中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暂时收敛锋芒,等待时机。沈清辞站在萧玦身边,看着阶下臣服的百官,心中满是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