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学的老音乐教室藏在教学楼拐角,窗棂上爬着枯藤,阳光透过玻璃落在1930年的老琵琶上。
琴身是深褐色的枫木,琴轴处缠着半圈褪色的红绳,其中一根琴轴松得能轻轻转动,琴腹内侧刻着模糊的“1935.秋 苏”——是当年音乐老师苏先生的落款。
岳川蹲在琴前,指尖捏着松动的琴轴,能摸到轴孔内壁的磨损痕迹:“得用‘木楔加固法’,找和枫木纹理相近的小木楔,削成细条嵌进去,再用细棉砂纸打磨,不能用现代螺丝,不然会毁了琴身的包浆。”
这“木楔加固法”是他从地球《中国古乐器修复图鉴》里记的工艺,连木楔的尺寸都严格按古法来——宽两毫米,长五毫米,得用当年苏先生可能用过的楠木,才能保证纹理契合。
吴师傅从工具箱里掏出块老楠木,用竹制刻刀慢慢削木楔,“沙沙”的刻木声混着窗外的桂花香,像在给老琵琶哼摇篮曲:“这琴轴孔磨损得厉害,得嵌三根木楔,每根之间留零点五毫米的空隙,不然琴轴会转不动。”
周曼这时递来一卷羊肠弦——是吴师傅托人从苏州老弦匠那订的,按1930年代的配方制作,用当年的晾晒工艺,弦身泛着淡淡的米黄色。
“老琵琶就得用羊肠弦,”吴师傅拿起弦,对着光看弦的粗细,“金属弦太硬,会磨坏琴码,苏先生当年肯定也用这种弦,你看琴码上的压痕,宽度正好和这羊肠弦匹配。”
林野把这些细节都拍进视频里,从刻木楔的角度到羊肠弦的比对,连吴师傅用竹镊子清理琴轴孔木屑的动作都没放过。
岳川看着镜头里的老琵琶,突然想起地球某部关于古乐器的纪录片——里面说“老乐器的每个磨损痕迹,都是岁月的签名”,这话用来形容眼前的琵琶再合适不过。
可中午时分,周曼的手机突然震个不停——星娱的官微发了篇《星娱独家复刻杭州中学百年老琵琶,流量歌手林溪将演绎民国校歌》的通稿,还附了段“复刻琵琶”的直播视频。
视频里,林溪穿着民国学生装,抱着一把外观相似的琵琶,对着镜头说:“这把复刻琵琶完全还原了原版,连琴轴的红绳都一模一样,我会用它在‘民国音乐盛典’上唱校歌,让大家感受百年音乐魅力。”
“这根本是个仿制品!”
杭州中学的老校友李奶奶(1950年跟着苏先生学琵琶的学生)拄着拐杖走进来,指着视频里的琵琶,“苏先生的琵琶琴腹内侧有‘1935.秋 苏’的刻字,他们的复刻版根本没有!而且苏先生的琵琶用的是羊肠弦,他们用的是金属弦,音色差远了!”
李奶奶还掏出个旧笔记本,里面记着苏先生当年教的琵琶技法:“你看,苏先生教我们弹《校歌》第三段时,要‘轻挑慢捻’,金属弦根本弹不出那种柔劲,星娱的歌手肯定不知道。”
星娱见李奶奶发声,立刻换了说辞——在直播里说“原版琵琶已损坏,复刻版是唯一传承”,还请了个“古董鉴定师”对着镜头说“复刻版的木材年代和原版相近,是最专业的复刻”。
可没等团队回应,吴师傅突然拿着从琴轴孔清理出的木屑,对着阳光说:“这些木屑能做年代分析,肯定是1930年代的枫木,星娱的复刻版用的是新枫木,一测就知道!”
岳川立刻联系当地的文物鉴定机构,把木屑送过去检测。两小时后,鉴定报告出来了——木屑的碳十四检测显示,木材年代确实是1930年代左右,和老琵琶的制造时间完全吻合。
林野把鉴定报告和星娱复刻版的木材检测对比图(星娱没做真实检测,只是口头声称)发在网上,配文“真实的岁月藏在木屑里,不是靠流量明星能复刻的”。
评论区瞬间炸了——有懂木材的网友分析“新枫木的纹理更粗,老枫木经过几十年干燥,纹理更细腻”;有学琵琶的网友指出“羊肠弦弹‘轻挑’时会有细微的‘丝鸣’,金属弦没有”。连之前支持林溪的粉丝都留言“希望星娱别再糟蹋老乐器,尊重真实的历史”。
傍晚时分,老琵琶的修复终于完成。吴师傅把羊肠弦上好,李奶奶坐在老音乐教室的藤椅上,指尖轻轻落在弦上。
《杭州中学校歌》的旋律缓缓散开——轻挑时的“丝鸣”混着枫木琴身的共鸣,第三段“轻挑慢捻”的处理,像把1950年的课堂又拉回眼前。
岳川让陆哲把琵琶音录下来,混进跨校音乐会的串烧里,古筝的温润、管风琴的庄重、琵琶的清冽,终于凑齐了“三校音色”。
“当年苏先生弹到这里时,会故意放慢半拍,”李奶奶停下指尖,指着琴弦,“他说‘校歌要慢慢弹,才能品出里面的书香气’。”
她边说边翻开琴盒,想把琵琶放回去,手指却突然碰到琴盒夹层——里面藏着一张泛黄的乐谱,纸边已经脆化,上面是苏先生的字迹,写着《校歌》的“隐藏变奏版”,备注着“1936年教学生为校庆改编”。
李奶奶捧着乐谱,手都在抖:“当年苏先生说过有个变奏版,可惜我一直没见过,没想到藏在琴盒里!”
岳川凑过去看,乐谱上的变奏用红笔标注,在“银杏叶落满阶”这句加了段琵琶泛音,像落叶飘在台阶上的声音。
“这个变奏版可以加进音乐会,”他指着乐谱,“让三校的乐器一起配合,琵琶泛音开头,古筝接旋律,管风琴收尾,肯定特别动人。”
周曼这时收到跨校音乐会组委会的消息:“场地定在滨江的槐巷广场,下周开幕,还邀请了全省的老校友,到时候会同步直播,让更多人看到老乐器的风采。”
凌薇立刻掏出平板,修改音乐会的节目单:“把《校歌变奏版》放在压轴,前面加个‘老乐器故事分享’环节,请李奶奶、陈奶奶他们讲讲乐器背后的故事,再放你们拍的修复视频,让观众先懂故事,再听音乐。”
吴师傅收拾工具箱时,特意把剩下的楠木碎块装进小袋:“这碎块留着,要是以后还有老乐器要修,说不定能用得上——老手艺就像这碎木,看着不起眼,却能把岁月的裂缝补上。”
岳川接过小袋,看着里面的楠木碎,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抄”来的修复工艺,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被苏先生的乐谱、李奶奶的回忆、吴师傅的手艺,酿成了有温度的“岁月传承”。
林野突然指着窗外的桂花树:“咱们拍段李奶奶弹琵琶的视频,背景用桂花树,配文‘百年琵琶,今又弦音’,发在音乐会的官微上,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来。”
陆哲也点头:“我把今天录的琵琶音剪成30秒的片段,加在视频里,让大家先听听老琵琶的音色,比星娱的复刻版好听一百倍。”
李奶奶抱着老琵琶,走到音乐教室的窗边,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琵琶的枫木琴身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她指尖再次落下,变奏版的泛音轻轻响起,飘出窗外,和桂花香混在一起。岳川看着这一幕,突然发现琴盒里的乐谱边缘,还有个小小的音符标记——像是苏先生当年特意留下的暗号,等着几十年后的人,再把这段弦音续上。
周曼看了看时间:“咱们得赶紧把乐谱扫描下来,发给三校的老校友,让他们提前排练变奏版,别耽误了音乐会。”岳川点头,接过乐谱,小心地展开——纸页上的红笔标注虽然褪色,却像在诉说着当年的校庆故事,也像在为下周的音乐会,写下新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