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车碾过邻村的土路基时,车斗里的旧戏本被风掀起两页——是陈老人手抄的《王小赶脚》,纸页边缘卷着,上面用红笔批注的“赶车调子要晃,像走乡路”,被阳光晒得格外清晰。
岳川扶着车斗里的老马车轱辘(邻村校长特意提前找的),指尖划过木轮上的深沟:“到了就用这轱辘搭戏台,让孩子们演‘赶车送思念’。”
邻村的操场比留守儿童学校更简陋,只有一片压得结实的黄土地,边缘立着几棵老榆树,树底下堆着村民们凑来的旧物件:缺了辐条的旧车轮、装过化肥的麻袋(洗得发白)、绑过柴火的麻绳。
“星娱要是来,肯定会拉两车塑料花、充气马车,”校长蹲在旧车轮旁叹气,“上次有个综艺来拍,道具堆得比庄稼还高,拍完就扔,看着心疼。”
岳川没接话,转头对凌薇说:“把旧车轮立在土坡旁当背景,麻袋铺在地上当‘车板’,麻绳系在榆树上,让孩子们拉着‘赶车’——不用搭复杂的,乡野的戏台,越简单越真。”
这话是借鉴前世地球“户外环境戏剧”的理念——以自然场景为舞台,用原生道具构建沉浸感,只是换了“乡野赶车”的主题,伪装成“看土路基时的灵感”。
陆哲立刻掏出录音笔,跟着村民去田埂上录声音——拖拉机的“突突”声、风吹麦浪的“沙沙”声、老黄牛的“哞”声,这些声音要混进剧场音效里:“孩子们拉麻绳‘赶车’时,就放拖拉机的远音,像乡路尽头来的车,星娱的合成音效根本出不来这股子土腥味。”
林野的相机对准老车轮,拍木轮上的车辙印——是常年碾乡路磨出来的,深的地方能塞进手指:“这些车辙里藏着邻村人的脚印,比星娱的塑料马车有戏。”
刚拍了两张,就有群孩子围过来,怯生生地摸麻袋:“这能装东西吗?我想把给爸妈的画装进去。”
夏晚晴蹲下来,顺着孩子的话引导:“咱们就演‘赶车送画’——有人拉车,有人装画,有人敲锣喊‘爸妈接信咯’,好不好?”
她没拿剧本,只把陈老人戏本里的“赶脚”改成“赶车送思念”,调子编得更晃:“车轱辘,转呀转,乡路长呀,思念远;麻袋沉,装满满,爸妈快呀,把家还。”
张武生和陈老人在旁边调试乐器——陈老人拉胡琴,调子跟着乡路的起伏变,时而缓时而晃;
张武生敲旧鼓,每拍都像车轮碾过土坑的“咯噔”声:“当年戏台演《王小赶脚》,赶车的调子就得跟着台下观众的呼吸走,现在演给孩子看,更得跟着他们的脚步晃。”
可刚布置好,周曼就收到村民消息:“星娱的直播车停在村口了,带了个充气马车,还雇了两个‘小演员’,穿得花里胡哨的,说要演‘乡野戏曲’。”
岳川抬头望了眼村口,隐约能看到彩色的充气马车顶:“别管他们,咱们的戏,孩子们愿意演就够了。”
果然,星娱的“直播戏台”很快就成了笑话——充气马车被风刮得歪歪扭扭,雇来的小演员照着台词念“赶车送祝福”,声音甜得发假;主播拿着话筒喊“家人们点赞,看小朋友演大戏”,可周围的孩子全跑到岳川这边,围着旧车轮看怎么“赶车”。
有个穿花衣的小演员忍不住跑过来,指着麻袋问:“我能装我的画进去吗?”被星娱的工作人员一把拉回去,惹得孩子当场哭了。
这边的小剧场已经热热闹闹地开演了——扎羊角辫的女孩(从滨江小学跟来的,跟着团队看活动)拉着麻绳当“赶车的”,小身子往后仰,嘴里喊着“驾!慢点走,别掉画”;
穿补丁衣服的男孩(邻村的)抱着麻袋,把其他孩子的手绘思念画塞进去,塞得太满,麻袋口的麻绳松了,画掉出来几张,他慌忙蹲下来捡,嘴里念叨“别掉别掉,这是给爸妈的”。
陆哲的音效适时响起——拖拉机的远音混着胡琴的晃调,鼓点“咯噔咯噔”的,正好对应女孩拉麻绳的节奏。
陈老人坐在榆树下,拉着胡琴,眼睛跟着孩子们转,调子时不时往上挑,像在给他们加油。张武生站在旁边,悄悄纠正女孩拉麻绳的姿势:“胳膊别太直,像拽着老黄牛的缰绳,松一点,才稳。”
夏晚晴抱着吉他,坐在麻袋旁伴奏,孩子们跟着唱改编的调子,跑调跑到天边,却越唱越起劲儿。
有个小男孩突然指着村口喊:“看!充气马车歪了!”众人回头,只见充气马车被风吹得倒在地上,星娱的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扶,主播的喊声都变了调:“家人们别走开,马上调整!”
台下的村民们笑成一团,一个大爷叼着烟说:“塑料的就是不经风,哪像咱们的旧车轮,跑了几十年乡路都没歪过。”
林野的相机抓拍下这一幕——孩子们围着旧车轮笑,充气马车在远处歪成一团,画面里一半是真热闹,一半是假冷清。
小剧场演到一半,突然下起了小雨,细密的雨丝打在旧车轮上,溅起细小的泥点。孩子们不但没散,反而把麻袋顶在头上当伞,继续演“赶车躲雨”。
岳川找村民借了块旧塑料布,搭在榆树下,让孩子们移到树下继续——塑料布上有个破洞,雨丝漏下来,滴在麻袋上,晕开小小的湿痕。
“星娱要是遇到下雨,早收摊了,”周曼递过来两把伞,“咱们这戏,淋点雨更有乡野的味道。”
雨停时,小剧场也到了结尾——孩子们拉着麻绳,顶着麻袋,围着旧车轮转圈,喊着“爸妈快接画呀”,声音里混着雨后泥土的腥气。
陈老人的胡琴拉得更亮,张武生的鼓点打得更急,陆哲把雨后的鸟鸣也录了进去,混在音效里,像乡路尽头传来的回声。
星娱的直播早就关了——直播间里只剩几个弹幕吐槽:“看人家淋着雨还演得开心,再看这边的充气马车,尴尬死了”“星娱能不能别来乡野丢人了?连孩子都不爱看你们的假戏”。他们收拾东西走时,充气马车还在漏气,瘪瘪地堆在村口,像个被丢弃的笑话。
傍晚收拾道具时,邻村的老木匠扛着个修好的旧车轴来:“这是我从老马车拆下来的,加在你们的车轮上,更结实,孩子们能拉着跑。”
车轴上涂着新的桐油,却特意留着几道旧划痕——是当年赶车时撞在石头上的。“别全修新,”老木匠笑着说,“划痕是车的念想,跟人一样。”
凌薇立刻把车轴装在旧车轮上,试了试,车轮转起来更稳了,“咯吱”声里多了桐油的清香。孩子们围着车轮,争着要拉麻绳:“明天还要演,我想赶车去田埂上,给爸妈送画。”
岳川看着老木匠和孩子们,手里攥着那张被雨打湿的戏本页——《王小赶脚》的赶车调子旁,又多了孩子们即兴加的“雨中小调”批注。
周曼走过来,手里拿着邻村家长的留言:“他们想让咱们多留两天,把‘赶车送思念’的戏,演给田埂上干活的大人看。”
林野的相机里,存满了雨后的画面——旧车轮上的泥点、麻袋上的湿痕、孩子们顶着麻袋笑的脸,还有远处田埂上,村民们扛着锄头往这边望的身影。下一章,田埂上的戏台,就要从这把沾着雨痕的旧戏本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