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京都火车站,依旧是人潮涌动。
这里是“年”的具象化体现——大包小包的行李,焦急张望的眼神,疲惫而期盼的面孔,空气中弥漫着泡面、汗水与归心似箭混合的独特气息。
这里是无数故事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人在囧途》这部电影最真实、最广阔的天然背景板。
下午四点半起,候车大厅中央,一块事先架设好的、原本用于播放车次信息和安全提示的巨型LEd屏幕,内容悄然改变。
没有红毯,没有闪光灯,没有盛装出席的明星嘉宾。
取而代之的,是屏幕上方打出的一行朴实无华却瞬间吸引无数目光的红色大字:
“电影《人在囧途》新春首映场 | 献给所有在路上的人,祝您旅途平安,早日团圆!”
屏幕下方,简单地摆放了几排临时增加的塑料座椅,但更多的,是席地而坐、或靠着自己行李的旅客。
他们好奇地张望着,议论着。
“《人在囧途》?啥电影?”
“没听说过啊,在这儿放电影?”
“许昊?是那个唱歌的许昊吗?他拍电影了?”
“反正车还早,看看呗?”
五点整,电影即将开始。
没有主持人聒噪的开场白,只有一阵轻快而略带诙谐的音乐前奏。
就在这时,几个身影低调地出现在了屏幕侧后方。
有人眼尖,立刻认了出来。
“哎!那不是许昊吗?!”
“真是他!还有徐峥!王宝强!”
“我的天,他们怎么来了?!”
只见许昊穿着一件普通的黑色羽绒服,戴着鸭舌帽,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他身边是同样穿着休闲的徐峥和王宝强。
他们没有走上任何形式的舞台,就那样站在屏幕旁边,像几个偶然路过的、来看热闹的旅客。
许昊拿起一个便携式麦克风,他的声音透过候车大厅的广播系统传了出来,没有舞台上的激昂,只有如同朋友聊天般的亲切:
“各位叔叔阿姨,兄弟姐妹,在路上辛苦了的各位朋友,大家过年好!我是许昊。”
简单一句问候,引来了现场一阵小小的骚动和掌声。
“我们拍了一部电影,叫《人在囧途》,讲的就是过年回家路上发生的那些囧事、乐事和暖心事。”
他指了指大屏幕,
“今天,我们把它带到这里,带到大家中间,进行第一次放映。不为什么宣传,就想在大家候车的时候,能给大伙儿添个乐子,解个闷儿。希望这部电影,能陪大家一段回家的路。”
“祝大家,一路顺风,平安到家!谢谢!”
没有冗长的致辞,没有商业的吹捧,只有最朴素的祝福。
许昊说完,就和徐峥、王宝强一起,走到了人群边缘,找了个空地,也像普通旅客一样坐了下来,准备和所有人一起观看。
这个举动,瞬间拉近了与所有旅客的距离。
当徐峥饰演的李成功那种精英范儿遇上王宝强饰演的牛耿那身接地气的绿皮棉袄、那句带着口音的“老板”时,候车大厅里第一次爆发出了哄堂大笑。
这笑声极具感染力,迅速蔓延开来。
随着剧情推进,牛耿在飞机上要开窗户,在火车上狂喝牛奶,两人因为丢失身份证被迫共居一室,开着破车一路颠簸……一个个囧态百出的桥段,精准地戳中了这些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旅途艰辛的人们的笑点。
大厅里笑声此起彼伏,暂时驱散了等待的焦躁和疲惫。
然而,《人在囧途》不仅仅只有搞笑。当剧情发展到李成功和牛耿因为钱包被偷,不得不在荒郊野岭共度除夕,分享一碗带着泥沙的方便面,听着远处村庄传来的依稀鞭炮声时,许多旅客的笑声渐渐止住了。
那种有家难回、身处囧境的酸楚,深深触动了他们。
有人想起了自己买票的艰难,有人想起了路上可能遇到的麻烦,有人想起了家中等待的亲人……感同身受的共鸣,让不少人的眼眶湿润了。
尤其是当牛耿憨厚地说出:
“老板,没事,有我陪着你呢!”
时,那种小人物的善良与温暖,让许多硬汉都忍不住别过头去。
许昊坐在人群中,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反应。
他看到人们开怀大笑,也看到有人偷偷抹泪,更看到许多人一边看,一边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车票,或搂紧了身边的孩子、伴侣。
他知道,这部电影,成了。
电影的节奏紧凑,但火车不等人。
“各位旅客请注意,由京都开往xx方向的Kxxx次列车现在开始检票了……”
“由京都开往xx方向的Kxxx次列车即将停止检票……”
广播声一次次响起,像是一道道催场符。
每当这时,总有一片区域的观众不得不遗憾地站起身,拖着行李,一步三回头地看着屏幕,脸上写满了“舍不得”。
“哎呀,正到关键处呢!”
“这牛耿太逗了,可惜看不完了。”
“老板,后来他俩和好了没啊?”
甚至有大胆的旅客冲着许昊他们坐的方向喊了一句。
许昊笑着朝那个方向挥了挥手。
许多被迫提前离场的观众,在走向检票口的路上,还忍不住讨论着剧情。
“这电影真不错,又好笑又感人。”
“是啊,比那些大片实在。”
“等回去了,我一定得去电影院再看一遍,把结尾补上!”
“对!补上!这电影值得买张票!”
“算我一张,回头咱约着一起去!”
“回家再看一遍”、“补上这张电影票”……类似的话语,在通往不同检票口的人流中,不断响起。
这不仅仅是一句随口的话,更像是一个承诺,一种对电影质量的认可和尊重。
两个小时的电影,在断断续续的离场和持续不断的笑声与感动中,终于落下了帷幕。
当片尾字幕升起,许昊、徐峥、王宝强再次站起来,向依旧留守到最后的观众鞠躬致意时,现场爆发出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发自内心,远比任何首映礼上的都要真诚和宝贵。
人群渐渐散去,他们带着《人在囧途》的故事和未看完的悬念,登上了开往全国各地的列车。
这些旅客,来自天南海北,他们将把这个在火车站候车室看了一部“特好笑特温暖”的电影的经历,把对结局的期待和“欠一张电影票”的心情,带回他们的家乡,带入他们的人际圈。
许昊站在渐渐空荡下来的候车大厅里,看着屏幕上定格的“再见”二字,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无比满足的笑容。
徐峥走过来,感慨道:
“许总,你这招,绝了!我敢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特别、最成功的一次首映!”
王宝强也憨厚地笑着:
“昊哥,俺觉得,这些人回去了,肯定得跟家里人念叨咱这电影!”
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赢麻了”!
赢在场景共鸣: 在春运的枢纽,面向最广大的归乡人群放映一部关于“回家囧途”的电影,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是任何豪华影院都无法比拟的。
赢在口碑裂变: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成为了无数个自发性的、分布极广的“口碑传播节点”。他们带着“未看完的遗憾”和“补票的承诺”,其传播效果远超传统广告。
赢在情感连接: 这次活动剥离了商业的冰冷,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节日温情。“陪您一段回家路”的定位,极大地提升了许昊个人和昊天影视的品牌美誉度。
赢在成本与效果: 相比于动辄千万的宣发费用,这次火车站首映的成本极低,但其引发的社会讨论和预期中的口碑效应,却是几何级数的。
当那些在火车站“浅尝辄止”的观众回到家乡,走进电影院,真正“补上这张电影票”时,当他们在亲朋好友间口口相传时,《人在囧途》的票房潜力,将会爆发出怎样惊人的能量?
许昊知道,这把火,已经借着春运的东风,成功地撒向了全国。
接下来,就是等待星火燎原的时刻了。
这个春节档,注定会因为这场别开生面的火车站首映,而变得更加有趣。
他几乎已经能看到,未来几天,关于#人在囧途火车站首映#、#欠人在囧途一张电影票#等话题,席卷网络的盛况了。
这步棋,走得险,走得奇,也走得……妙到毫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