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深秋,襄阳城外的演武场依旧杀声震天,但州牧府内的波澜却愈发深沉。林羽“隐秘安置”何太后与纳张春华入府的两步棋,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扩散至荆襄政治的各个角落。
一、 凤影疑云,流言悄起
静思园虽戒备森严,但“前朝贵人”入住的消息,仍不免在极小范围内引起猜测。尽管林羽严令知情者封口,但“州牧府内藏有身份极高之女眷”的模糊流言,依旧如同秋日薄雾,在襄阳上层士族间若有若无地弥漫。这流言与林羽近日略显频繁前往静思园的举动交织,引得蔡瑁、蒯越等重臣心中暗自揣度,却无人敢轻易探问。何太后(何莲)身处园中,对外界风波亦有感知,她深知自己已成为林羽棋局中一枚极其特殊而危险的棋子,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二、 春华立威,内宅微澜
张春华入住州牧府后,并未因出身和过往而自觉卑微。她性情刚烈冷静,行事极有分寸,对周芷执礼甚恭,对貂蝉、糜贞等人亦不卑不亢。然而,对于试图挑衅的蔡姝,张春华却展现出强硬一面。一次,蔡姝借故在宴席上言语暗讽,张春华当即放下筷子,目光平静却锐利如刀,直刺蔡姝:“妾身虽出身罪臣之家,然既入此门,便为林氏之人。夫人若有指教,不妨明言,何须效仿长舌村妇,徒惹人笑?” 一番话掷地有声,噎得蔡姝面红耳赤,在场众人皆惊。周芷出面圆场,事后却对林羽感叹:“张夫人非寻常女子,府中日后恐难平静。” 林羽闻之,不置可否,心中却对张春华的应对暗自嘉许,这无疑有助于压制蔡姝日渐骄纵的气焰。
三、 西凉稳边,孟起请战
长安方面,徐庶、周猛送来详细军报。马超已基本平定凉州,韩遂远遁羌中,短期内难成气候。马超上表,一方面感谢林羽表奏其为凉州牧,进献良马五千匹;另一方面,则再次强烈请求趁势西征,剿灭韩遂残部,并“打通西域,复汉家威仪”。表文中,马超的复仇怒火与开疆拓土的雄心交织,言辞激烈。
林羽与诸葛亮、徐庶(通过文书)商议后,认为凉州新定,羌胡未完全归心,不宜贸然远征。但亦不宜过度压制马超的锐气。遂回信,嘉奖其功,同意其清剿凉州境内韩遂残匪,但严令暂不出玉门关,并以筹措军粮、巩固地方为由,要求其将主要精力放在安抚羌胡、恢复生产上。同时,密令徐庶、周猛加强对马超军粮补给的控制,以柔性的方式节制其行动。
四、 系统反馈,潜流暗涌
【系统提示:】
1. “凤隐”剧情线发展:何太后隐秘安置度维持35%,流言开始滋生,触发“信息管控”挑战。若流言失控,可能导致曹操势力察觉,触发外交危机。
2. 内部整合效果:张春华事件后续发酵,内宅稳定性小幅波动(-5%),但成功震慑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蔡姝),长期看有利于确立规矩。获得特质【内帷肃静】(小幅提升后院事件处理效率)。
3. 西凉战略评估:成功稳住马超,凉州进入消化期。获得缓冲时间。马超忠诚度维持85%(因其请战被部分驳回,略有微词)。
4. 触发新机遇:“谛听营”探报,益州刘璋因畏惧林羽势大,与汉中张鲁摩擦加剧。可考虑暗中煽风点火,或秘密联络张鲁。
五、 暗室密谋,仲达遗计
就在林羽以为司马家之事已告一段落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在一个雨夜求见。来人是司马懿生前的一名心腹老仆,冒死从河内温县赶来,声称奉司马懿遗命,有密信呈交林羽。
林羽在密室接见。老仆呈上一卷以特殊药水处理过的绢帛,言道:“主人临终前嘱托,若荆州牧林公能保全司马一族,并善待夫人、公子,则将此信献上。若不能,则焚之。”
林羽展开绢帛,上面是司马懿亲笔,字迹略显潦草,似是在病重或危急时所书。信中并无哀求之语,反而是一篇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以及给林羽的“三策”:
* 上策:西和诸戎,南抚巴蜀,东联孙氏,北拒曹公。待中原有变,可命一上将出宛洛,主力出秦川,则天下可定。
* 中策:若与孙权联盟破裂,则当先取江东,全据长江,与曹操划江而治,徐图北进。
* 下策:与曹操正面争锋于中原,虽勇,然胜负难料,纵胜亦元气大伤,恐为他人所乘。信末,司马懿写道:“……羽公雄略,必不甘久居人下。然操之势大,非独力可抗。懿此言,非为求生,实念汉室倾颓,不忍见神州再陷战火耳。若公能纳忠言,则懿虽死无憾。”读完此信,林羽久久不语。司马懿此人,即便死后,其智谋与深远布局,依旧让人心生寒意。这封信,是示好?是自保?还是更深远的算计?他将其示于诸葛亮。诸葛亮观后,叹道:“司马仲达,确为奇才。此三策,颇合时宜。然其心难测,主公可参考其策,但不可不防其族。”司马懿的阴影,似乎并未随着他的死亡而消散。
秋雨敲打着窗棂,林羽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暗流涌动,前朝太后的隐秘存在,司马家族的归附与隐患,都让他必须更加谨慎地驾驭这艘行驶在乱世激流中的巨舰。下一步,是继续深化内政,还是在外交或情报上寻求突破?新的抉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