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木龙收到澳大利亚奶农威尔逊的求助邮件时,正在托斯卡纳参加 “欧洲有机农业论坛”。邮件里的照片让他揪心:成片的奶牛因饲料不足瘦骨嶙峋,威尔逊的妻子抱着刚断奶的小儿子,身后是即将被银行收回的牧场 —— 澳洲乳业正遭遇 “双重打击”:国际奶价暴跌,本地乳业巨头 “澳洲奶业集团” 趁机压价收购,还要求奶农 “以牧场抵押供货”,威尔逊这样的中小奶农,要么低价卖奶,要么看着牛奶倒掉。
这一次,刘木龙决定让 “全球助人联盟” 的南北半球资源联动起来。他让思琪牵头制定 “澳洲乳业帮扶计划”,思远负责研发适合澳洲牧场的智能饲喂设备,自己则带着慕沛灵、苏晴赶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实地调研当地情况。刚到威尔逊的牧场,刘木龙就看到心酸的一幕:威尔逊正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倒进排水沟,小儿子拉着他的衣角问 “为什么要倒掉牛奶”,威尔逊红着眼眶说 “因为没人买,留着会坏”。
思琪的方案迅速落地:在墨尔本建立 “惠民澳洲乳业总部”,一方面从新西兰调运低价饲料,解决奶牛 “口粮危机”;另一方面建立 “鲜奶深加工工坊”,将鲜奶制成奶酪、黄油、奶粉,产品通过惠民的全球渠道销往中国、东南亚,收购价比澳洲奶业集团高 35%;更关键的是,思琪推动成立 “澳洲奶农合作社”,整合 2100 户奶农,统一与银行谈判延期还款,还争取到澳大利亚政府的 “乳业补贴”。
思远的技术支持更是 “及时雨”。他研发的 “智能饲喂系统”,能根据奶牛的体重、产奶量精准配比饲料,减少浪费的同时提升产奶量,威尔逊的牧场引入系统后,每月产奶量提升 20%,饲料成本却下降 15%。“以前喂牛全凭感觉,现在靠数据,不仅牛长得壮,产的奶品质也更好了!” 威尔逊拍着奶牛的背,笑得格外踏实。
苏晴则带着公益团队,在总部附近建立 “奶农健康驿站”,免费给奶农和家人做体检,还开设 “乳业技能培训班”,教奶农做奶酪加工,威尔逊的妻子就是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现在在深加工工坊里当技术员,“以前只能在家喂牛,现在能赚钱还能学技术,感觉日子又有希望了。”
家庭线的温暖,也在南半球蔓延:慕沛灵将 “欧洲女性创业计划” 延伸至澳洲,在墨尔本开设 “乳业文创工坊”,教当地妇女用牛奶制作手工皂、酸奶面膜,这些产品通过惠民的电商平台,成了 “澳洲天然好物” 的代表;思泽和思安跟着妈妈去驿站帮忙,思泽会给奶农的孩子递澳洲坚果,思安则用蜡笔画 “奶牛和彩虹”,贴在驿站的墙上。
【检测到宿主启动澳洲乳业帮扶计划,推动助人联盟向南半球延伸,系统触发 “澳洲乳业公益生态” 判定】【奖励:1. 澳大利亚农业与水利部颁发的 “澳中农业合作杰出贡献奖”;2. “南半球农牧公益基金” 200 亿元(用于乳业、畜牧业、种植业升级);3. 系统 “全球农牧冷链互通” 功能升级(实现南北半球农产品跨境冷链运输效率提升 50%);4. 个人财富突破 1.2 万亿,“木龙慈善基金会” 新增 “澳洲奶农扶持专项基金”,每年投入 25 亿元支持奶农转型】
站在威尔逊的牧场里,刘木龙望着远处悠闲吃草的奶牛和孩子们的笑脸,想起 12 年前负债 50 万的那个雨夜 —— 那时他连女儿的绘本都买不起,如今却能带着家人和伙伴,把 “助人致富” 的种子撒遍五大洲。慕沛灵轻轻靠在他身边:“接下来,我们还要去南美帮茶农搞有机种植,去非洲帮棉农建加工厂,对吗?” 刘木龙笑着点头,看向身边的孩子们:思琪正和威尔逊讨论明年的奶酪出口计划,思远在调试新的饲喂设备,思泽和思安正追着牧场里的小羊跑。
他知道,惠民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因为 “助人” 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征途,而是一群人的同行 —— 从中国的生鲜店到北欧的三文鱼工坊,从中东的节水牧场到澳洲的乳业总部,每一处都藏着 “公益无界,温暖无远” 的初心。而那枚最初激活的 “助人返还系统”,早已不是简单的 “奖励工具”,它成了连接全球爱心的纽带,见证着一个又一个 “从绝望到希望” 的故事。这条路上,刘木龙和他的家人、伙伴们,会一直走下去,让助人的火种,照亮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