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组的驻地在城郊的一处老式院落,院子里种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繁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阴影。院落分为前后两进,前院是办公区,后院是住宿区,房间干净整洁,每张床上都铺着厚厚的棉被,桌上还放着暖水瓶和新鲜的水果。“这里原来是部队的旧营房,后来改成了工作组的临时驻地,环境虽然简单,但胜在安静,适合休整。” 赵组长一边领着众人参观,一边介绍,“你们先放行李,半个时辰后到前院的食堂吃早饭,吃完我们再清点物资。”
沈砚之的房间在后排,窗户对着院子里的梧桐树。他放下背包,开始小心翼翼地整理自己的物品 —— 首先是天枢,他用一块柔软的丝绸仔细擦拭着宝石表面,淡蓝色的光芒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他将天枢放进一个贴身的布包里,系在腰间,确保不会遗失;然后是青铜令牌,令牌上的 “沈苗共守” 刻字依旧清晰,他用细布蘸着温水轻轻擦拭,去除上面的海水痕迹;鹿骨符则被他放在枕头边,符身的星纹在灯光下隐隐发亮,像是在守护他的睡眠;最后是那本完整的《青囊经》,他将紫檀木盒放在书桌的抽屉里,锁上抽屉,钥匙串在自己的腰带上 —— 这是守护地脉的关键,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整理完物品,沈砚之走到窗边,看着院子里的梧桐树。他想起在地宫的日子,想起玄虎和玄龟的守护,想起地脉之源的淡金色光芒,心里充满了感慨。这次去昆仑山,虽然危险重重,但他不再是孤身一人 —— 有祖父的指引,有乌林答氏的经验,有阿妹的草药,还有国家的支持,他有信心找到地脉钥,守护好华夏的地脉。
半个时辰后,众人在食堂集合。早餐很丰盛,有广州特色的米粥、肠粉、叉烧包,还有热气腾腾的鸡蛋和小菜。赵组长坐在主位,一边吃饭一边介绍随行人员:“这次陪你们去昆仑山的,有两位向导和一位医生。向导老周和老杨,都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在昆仑山脚下生活了几十年,熟悉那里的每一条山路、每一片冰川,还懂藏语,能和当地的牧民交流;医生小徐,是部队医院的内科医生,擅长处理高原反应和冻伤,还带了足够的急救药品,确保你们的安全。”
众人看向坐在旁边的三位同志 —— 老周和老杨穿着朴素的夹克,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眼神里透着淳朴与干练;小徐医生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看起来文静却很精神。“沈先生,乌先生,以后多指教!” 老周率先开口,声音洪亮,“昆仑山的冬天不好走,不过有我们在,保证能把你们安全带到瑶池!”
小徐医生也笑着说:“我给大家准备了抗高原反应的红景天,出发前三天开始吃,能有效缓解头痛、胸闷的症状。另外,我还带了便携式氧气瓶和冻伤膏,路上要是有不舒服的,随时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