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标选择上,时川尤其着重强调了必须严格执行的优先打击顺序:首要且绝对优先的目标是鬼子的机枪手和掷弹筒手,其次才是那些手持指挥刀、试图组织部队的军官。这个关乎全局效率的打击顺序,被要求各连队务必在战斗打响前的最后时刻,反复向所有士兵灌输、强调,确保人人牢记于心。他具体指示各连指挥员:“在战斗发起前,要重点反复强调两点:第一,核心战术精髓就是严格执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有在战斗爆发的初期,敌人完全处于懵懂状态、反应不及的极短时间内,才被允许在同一个阵地冒险开第二枪。一旦战斗全面打响,敌人开始有组织反击,则严禁在任何情况下,于同一位置试图开第二枪,这是保命的铁律!第二,必须像本能反应一样执行打击顺序:发现目标,第一时间锁定并消灭机枪手,其次解决掷弹筒手,最后才是军官。任何颠倒顺序的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考虑到新兵排可能因经验不足而误判战场信号,时川在布置各部协同作战信号时特别指出:如果伏击主力部队因某些原因提前开枪,极有可能让新兵排误认为这是发起总攻的信号,导致其行动混乱或过早暴露。因此,他最终决定采用一种更为明确、不易混淆的触发方式——当部署在东面山上的主力部队按计划对鬼子主力发起袭击的同时,新兵排必须同步向下方道路投掷至少三枚手雷。手雷在地面猛烈爆炸产生的巨大声响和冲击波,将作为通知整个伏击圈内所有部队发起总攻的清晰无误的信号。他随后详细解释了这个选择的战术理由:“第一,爆炸声在群山环绕、地形复杂的山地环境中,声波传递效果远优于枪声,更容易被各部辨别方向且不易与其他零星枪声混淆;第二,根据鬼子惯常的战术,在其进行火力侦察阶段,通常不会轻易动用掷弹筒和手雷这类重火力,最多使用机枪和步枪进行扫射试探。因此,手雷的猛烈爆炸,在此刻战场环境中具有极高的信号独特性和辨识度,足以作为总攻令。”
对于鬼子可能进行的先遣侦察行动,时川也早已预判并制定了周密的应对方案:当鬼子的先头小股侦察部队小心翼翼地进入山区进行搜索时,我方埋伏在道路两侧山上的主力部队会保持最大限度的静默,暂时隐蔽或主动后撤至更深的预设二线阵地,避免过早暴露主力和火力配置。只有当鬼子的主力第三大队完全踏入预设的伏击“口袋”底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时,伏击部队才会骤然开火。此举的首要目的,既是吸引鬼子大部队的注意力,迫使其将火力集中于道路两侧,同时也正是为新兵排创造投掷手雷发出总攻信号的绝佳时机。与此同时,那些早已部署在关键位置、经验丰富的狙击手们,将负责悄无声息地、精确地清除掉可能威胁新兵排或试图传递信息的鬼子侦察兵,彻底扫清新兵排执行关键信号任务时的潜在障碍。
鉴于最新情报显示鬼子增援了四百多名生力军,时川迅速且果断地调整了整体部署。他决定从现有的炮兵队伍中抽调十名技术最精湛的骨干炮手,再从九个步兵连中精心挑选出四十名经验最为丰富、心理素质过硬的老兵,临时组建一个火力强大的加强炮兵排。这个应急组建的炮兵排将装备四门此前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他们将预先精确计算好所有射击诸元,炮口直指封锁部队进山的唯一山口。一旦新兵排开始撤退或战局需要,他们将以最快的速度,将密集而精准的炮火倾泻在预定区域,形成一道猛烈的火墙,为撤退中的新兵排提供强有力的炮火遮断和后方掩护,迟滞甚至粉碎敌人的追击企图。
此外,时川还将正在师部直属连接受强化训练的六十名学员兵也紧急调派到各个伏击点,作为一股重要的预备力量。这些学员虽然仍在接受系统训练,但个个都经历过至少两次以上实战袭击的考验,枪法精准,心理素质稳定,且全部装备着射速快、威力强大的二十响驳壳枪。他们将被分散配置在整条伏击路线的关键节点和预备阵地上,利用他们相对丰富的经验和凶猛的火力,在战斗胶着时起到稳定军心、巩固防线、关键时刻实施反冲击的“定海神针”作用。
直属连这支精锐中的精锐,其力量也被时川做了极具针对性的安排:所有技术高超的狙击手被集中起来,部署在靠近伏击圈入口的山口区域,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在战斗爆发伊始,第一时间猎杀鬼子的机枪中队成员和炮兵中队的炮长、瞄准手等关键操作人员,瘫痪其重火力。而直属连建制内的机枪排和掷弹筒排,则被整体加强到新兵排所在的伏击圈出口区域,大大增强了该方向封锁和阻击火力的密度、强度与持续性,为撤退通道再添一道保险。
时川对整个行动的最后收尾阶段也做了清晰规划:如果袭击能够按原计划取得成功,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后,所有参战部队将在统一号令下,迅速脱离与敌人的接触,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有条不紊地向道路两侧预先选定的山口集结点集中。到达集结点后,各部需立即依托有利地形构筑简易防御工事,准备全力阻击那些可能因辎重遇袭而疯狂回身救援的鬼子主力部队,确保主力部队能够安全转移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