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刚把泉眼的水面染成淡白,林野就蹲在沙丘上,望着远处的雨林和海岸出神。手里攥着块从泉眼边捡的光滑石子,指尖摩挲着石面——昨天整理泉眼时,看着窝棚方向的炊烟,突然觉得那地穴窝棚太单薄了:茅草屋顶挡得住雨却防不住大雪,栅栏只能拦小兽,要是遇到野狗群或是更大的兽物,根本撑不住;更别说离雨林太近,夜里总听到林子里的动静,睡不踏实。
“得建个真正的避难所。”这个念头像颗种子,在心里猛地扎了根。之前的地穴窝棚是临时凑活的,可现在他有了草药、泉眼,还握着铜钥匙和秘密线索,要在岛上长期待下去,甚至探索雾谷,必须有个结实、安全、能挡风遮雨防猛兽的永久住处。
他站起身,沿着海岸和泉眼之间的路来回走——避难所不能离泉眼太远,取水方便;也不能离海岸太近,怕涨大潮淹到;更不能靠雨林太近,得避开兽踪和毒蛇。走了约莫一个时辰,终于在背风的山坳口停住脚——这里地势高,能看到远处的海面和泉眼,山坳挡住了海风,地面是坚硬的黄土地,不用怕雨季积水,周围只有几棵稀疏的桉树,没有密林的瘴气和兽患,简直是绝佳的选址。
林野蹲下身,用石斧在地上画了个长方形——长五米,宽三米,足够他住,还能隔出储物区和烹饪区。他又在长方形的角落画了个小圆圈,是火塘的位置,得离墙壁远些,免得烧到木头;门口朝东,对着泉眼的方向,采光好,还能看到来人。
越画心里越亮堂,他甚至想到了屋顶要盖两层,底层茅草,上层铺些棕榈叶,更能挡雨;墙壁要用原木搭建,榫卯结构(之前试过初步的,能用上),比泥土墙结实;还要留个小窗户,既能通风,又能观察外面的动静。
回到窝棚时,太阳已经升到头顶。林野没顾上吃饭,先把铜钥匙、羊皮纸和小册子仔细包好,藏在地窖最深处——这些是命根子,建避难所时不能弄丢。然后开始清点物资:石斧、渔刀、麻绳、晒干的草药、储水罐……一一记在木板上,看看缺什么——缺足够的原木、榫卯工具、防水的油布,还缺加固墙壁的藤蔓。
下午,他扛着石斧去山坳附近的桉树林砍树。选了几棵碗口粗的桉树,树干直,没有太多枝丫,适合当墙壁的主料。石斧砍下去,“嘭”的一声闷响,树皮裂开道口子,树汁顺着斧刃往下滴。砍倒第一棵树时,林野特意留了树干底部的根须——能当支撑柱,更稳。
砍到傍晚,山坳边堆了十多根原木。林野靠在树干上,擦了擦汗,望着远处的夕阳,心里满是期待。明天要把原木去皮、削直,还要挖地基,虽然活儿多,却一点不觉得累——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新避难所的样子:原木墙壁,茅草屋顶,门口挂着兽皮门帘,火塘里的火苗跳动着,储水罐里装满了泉眼的淡水,再也不用怕风雨和猛兽。
回到窝棚,林野煮了锅鱼汤,就着烤兔干吃了。坐在火塘边,他拿出木板,用炭笔画下避难所的草图:长方形的屋子,隔成两个小间,一间睡觉,一间储物,火塘在中间,门口对着泉眼,窗户留在西边。画完,他摸了摸草图,心里踏实极了——从今天起,他不再是“凑活”着活下去,而是要在这个岛上,真正建一个“家”,一个能支撑他解开所有秘密的家。
夜色渐深,林野躺在铺着干茅草的地上,却没多少困意。建永久避难所的念头在心里翻涌,他甚至开始盘算明天的步骤:先去皮削木,再挖地基,下午试着搭几根原木当框架。他知道,这活儿不容易,可能要十几天甚至一个月,但他有耐心,有力气,更有盼头。
火塘里的火苗渐渐弱了,林野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明天,就是建造永久避难所的第一天,也是他在岛上求生的新开始——不再被动防御,而是主动为自己打造一个安全的港湾,为接下来的探索,打下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