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金辉透过落地窗,给海蓝的办公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他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手里端着一杯温热的咖啡,袅袅的热气模糊了他眼底的笑意。
楼下的人群行色匆匆,有提着菜篮的主妇,有背着书包的学生,还有穿着工装赶路的工人。海蓝的目光落在街角那家熟悉的连锁超市——那是海天旗下的第52家分店,招牌在夕阳下闪着柔和的光。
“大哥这速度,真是让人佩服。”海蓝低声自语,嘴角忍不住向上扬起。
他想起刚从美国回来时,海天的超市还只有市中心那一家老店,面积不大,货架挤得满满当当,却总透着一股让人安心的烟火气。那时候,大哥每天天不亮就去进货,忙到深夜才关门,累得倒头就睡,却从不说一句苦。
如今,不过短短几年,海天的超市已经像雨后春笋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扎根。第52家刚开业一个月,第53、54、55家的装修已经进入尾声,听海天说,这几家要一起剪彩,到时候让海丽的孤儿院孩子们去敲锣打鼓,热闹热闹。
“以前一家家开,是没底气。”上次家庭聚餐时,海天喝了点酒,红着脸说,“现在不一样了,手里有闲钱,又有那么多信得过的孩子帮忙,不多开几家,怎么对得起大家跟着我干?”
海蓝当时没说话,只是给大哥满上了酒。他懂海天的心思——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想给那些从孤儿院出来的孩子一个安稳的依靠,让他们知道,只要肯努力,就能在这个城市扎下根。
思绪飘到自己的公司,海蓝的眼神更亮了些。父亲留下的基业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些年又凭着自己的人脉和眼光,在海外开拓了不少市场。从中国到美国,再到欧洲、东南亚的几个国家,分公司的招牌一个个立起来,业务版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爸,您看到了吗?”海蓝对着窗外的天空轻声说,“咱们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他想起父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的话:“阿蓝,钱不重要,一家人整整齐齐、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强。”那时候他还不太懂,总觉得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才算对得起父亲的期望。现在才明白,父亲说的“整整齐齐”,不只是人要聚在一起,更是心要连在一起。
就像海丽,她是几兄妹中起步最晚的。当初决定开孤儿院时,不少人劝她:“女孩子家,开个小店安稳度日多好,管那么多孤儿干嘛,吃力不讨好。”可海丽不听,硬是东拼西凑,把城郊那栋旧居民楼改造成了温馨的孤儿院。
如今,她的孤儿院已经收养了上百个孩子,还办起了技能培训班,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学手艺。听说最近又在筹备第10家分院,专门接收残疾儿童,海蓝已经让财务打了一笔钱过去,算是他这个二哥的一点心意。
“三姐这股韧劲,真随妈。”海蓝笑了笑,想起母亲在世时,也是这样,再难的日子都能笑着扛过去,心里永远装着别人。
目光转向手机里存着的照片——那是海雅和海露合伙开的第30家美容美发店的开业照。照片里,海雅穿着米白色的连衣裙,站在“雅露美容美发”的招牌下,笑得眉眼弯弯;海露则穿着笔挺的西装,搂着姐姐的肩膀,一脸得意。
这对兄妹的默契,是从小就有的。海雅想开美容院,海露二话不说,非要在旁边开理发店,说要“肥水不流外人田”,还能互相照应。这些年,他们的店从最初的街边小店,开到了商场里的连锁品牌,每一家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海雅心思细腻,负责美容项目的技术和服务;海露脑子活,擅长招揽顾客和管理员工。兄妹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配合得天衣无缝。上次家庭聚会,海露还拍着胸脯说:“等开到第50家,我就给四姐在市中心买栋楼,让她的美容院当旗舰店!”
海蓝当时笑着敲了他的脑袋:“先把这30家管好再说。”心里却为他们感到骄傲。
咖啡渐渐凉了,海蓝却不觉得冷。他想起小时候,一家人挤在狭小的老房子里,冬天没有暖气,就围着煤炉取暖,母亲给他们织毛衣,父亲给他们讲生意上的趣事,大哥带着他们在院子里堆雪人,三姐给他们讲故事,五弟总爱抢四姐的零食……
那些日子很苦,却像窖藏的酒,越品越有味道。
如今,他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各自的牵挂,却依然像小时候那样,彼此扶持,彼此牵挂。海天的超市给大家提供安稳的后盾,海丽的孤儿院是大家共同的牵挂,海雅和海露的店是家里的“颜值担当”,而他的公司,则像一棵大树的主干,努力为这个家遮风挡雨。
“该回家了。”海蓝放下咖啡杯,拿起椅背上的外套。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撒在人间的星辰。海蓝知道,无论他飞得多高,走得多远,总有一个地方在等着他——那个有大哥做的热饭,有三姐的唠叨,有四姐温柔的笑容,有五弟的嬉闹,还有小海威叽叽喳喳的家。
车子驶出地下车库,汇入晚高峰的车流。海蓝打开车窗,晚风吹拂着他的脸颊,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他的头脑更加清醒。
他想,或许真正的成功,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开了多少家店,而是看着身边的人都过得好,看着这个家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而他们,正是这棵树上最坚韧的枝丫,彼此缠绕,彼此支撑,共同迎着阳光,茁壮成长。
想到这里,海蓝踩下油门,车子向着家的方向,稳稳地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