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渊”行动前的最后二十四小时,墨盟驻地被一种混杂着紧张、期待与肃杀的气氛所笼罩。每个人都清楚,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侦察或伏击,而是主动将手伸向深渊,去拨动那根可能引来灭顶之灾的弦。
王铁山主导的战术推演在驻地的模拟作战室内进行了整整三轮。全息沙盘上,黑石湾的海底地形、洋流变化、预设伏击点、干扰器投放位置、乃至可能出现的各种敌方反应及应对方案,都被反复拆解、组合、优化。张猛和孙宇甚至为了一个水下交叉火力掩护的细节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王铁山的仲裁下才达成一致。这种近乎苛刻的准备,是为了将行动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罗教授的实验室里,最后的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便携式高精度能量测绘仪被封装在一个流线型的防水壳内,仅有手提箱大小。强效节点干扰器——被罗教授命名为“深渊低语”——则更像一个布满散热孔的小型金属圆墩,据他说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扭曲节点正常能量流动的强力脉冲。同时,他还神秘兮兮地拿出了几个如同大型胶囊般的装置。
“这是根据‘灵鸣者’信息素改良的‘深潜者诱饵’,”他解释道,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延时启动,可调节释放强度。关键时刻扔出去,保证能让附近的高等海族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扑过来!”
张猛拿起一个“胶囊”掂量了一下,咧嘴笑道:“这玩意儿好!到时候俺给它们来个惊喜!”
相较于男队员们将紧张转化为近乎狂热的备战,李静则显得更加安静。她大部分时间都独自待在隔音效果最好的冥想室内,进行着深度精神调息。林墨的嘱咐她记在心里,她在尝试改变自己的感知习惯,从以往精细入微的深入探查,转向更宏大、更模糊的范围性扫描,如同雷达般只捕捉大致的能量轮廓和生命群体的动向,避免与那些高危个体产生直接的精神接触。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需要极强的精神控制力,几次尝试后,她的额头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眼神却愈发坚定。
赵明和小玲也感知到了驻地不同寻常的气氛。赵明主动找到了王铁山,要求承担一些后勤支援任务,哪怕只是帮忙检查装备的电池能量或者整理物资。小玲则默默地为即将出征的队员们准备好了充足的饮用水和应急医疗包,虽然依旧话不多,但那双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感激与担忧。
就在这种紧绷的氛围中,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带来了片刻的轻松。负责检查装备的张猛,在测试一套“潜蛟”作战服的水下机动性时,因为用力过猛,背后的微型推进器突然失控,带着他在训练池里像只没头苍蝇般疯狂转圈,溅起漫天水花,好不容易才被孙宇用钩索拉住,呛了好几口水,狼狈不堪地爬上岸,引得围观的队员一阵哄笑。
“笑啥笑!”张猛一边咳嗽一边梗着脖子嚷道,“俺这是在测试装备极限!懂不懂?万一在水下遇到强流,就得有这应变能力!”他这死要面子的辩解,反而让笑声更大了。
林墨站在训练场边,看着这一幕,嘴角也微微勾起一丝弧度。这种在重压下依然能苦中作乐的韧性,正是这支队伍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傍晚,最后的装备检查和物资清点完成。所有参与行动的成员齐聚会议室,进行最后一次简报。
王铁山站在光幕前,神色冷峻:“行动计划不再重复。我只强调三点:第一,绝对隐蔽。抵达目标区域前,不能引起任何注意。第二,果断执行。测绘、布设、伏击、撤离,每个环节必须精准到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活着回来。无论任务成功与否,我要看到你们每一个人,都平安回到这里。”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实,也最沉重的命令。
“明白!”众人齐声低吼。
散会后,众人各自进行最后的准备。林墨回到了静室,他没有再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或能量探索,而是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调整呼吸,将身体和精神都维持在最佳的平衡状态。他取出那颗使者核心晶石,握在掌心,感受着其中冰冷而浩瀚的能量,并非为了吞噬,而是为了熟悉,为了让自己更深地理解即将面对的力量本质。
夜深人静时,他独自走上驻地的了望台。基地大部分区域已经陷入沉睡,只有围墙上的灯光如同永不疲倦的眼睛。远方的海平面隐没在浓重的夜色里,深邃得令人心悸。那里藏着未知的敌人,诡异的网络,以及可能颠覆一切的秘密。
王铁山无声地出现在他身边,递给他一个小巧的金属酒壶。“喝一口,暖暖身子,壮行。”
林墨没有拒绝,接过抿了一口,辛辣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带来一丝灼热感。这是末世里用变异植物根茎酿造的劣酒,味道粗粝,却带着一股野性的力量。
“都安排好了?”林墨问。
“嗯。”王铁山望着黑暗的大海,“基地方面,杨将军会调动部分力量在近海策应,但主力需要固守防线。魏老大会确保外城稳定,不会给我们添乱。家里……有赵明和留守的队员,出不了岔子。”
两人沉默了片刻,享受着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
“还记得我们刚认识的时候吗?”王铁山忽然开口,“在那个破败的安全屋,你带着一身秘密和决绝出现。”
林墨目光微动,那段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日子,仿佛已经很久远了。“记得。”
“那时候,我只觉得你是个危险的独行者,一把锋利的刀。”王铁山笑了笑,带着些许感慨,“没想到,这把刀最后成了撑起这片天地的脊梁之一。”
“脊梁不是我一个人。”林墨摇头,看向脚下驻地中那些亮着灯的窗户,他的队员们就在里面,“是我们所有人。”
王铁山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二天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码头区。一艘经过特殊改装、通体哑光黑色、线条流畅如同海豚的小型潜航器,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滑入水中。这就是他们此次行动的座驾——“夜鲛”,基地技术部门与罗教授合作的结晶,具备出色的静音性能和短途水下航行能力。
林墨、王铁山、张猛、孙宇、李静,五人小队依次登上“夜鲛”。舱门闭合,将外界的光线和声音隔绝。内部空间狭窄,但设备齐全,幽蓝的仪表盘灯光映照着众人坚毅的脸庞。
“检查装备,十分钟后下潜。”林墨坐在指挥位,声音平静。
“夜鲛”微微震动,引擎发出低沉的嗡鸣,开始向既定的坐标下潜。透过厚重的舷窗,外界的光线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海的绝对黑暗,只有潜航器自身的探照灯在身前投射出有限的光柱,照亮前方无尽的神秘与危险。
李静闭上眼睛,双手轻按在太阳穴两侧,无形的感知力如同水波般向外扩散。
“能量测绘仪启动。”
“深渊低语干扰器待命。”
“深潜者诱饵就绪。”
……
一声声准备就绪的报告在通讯频道内响起。
林墨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潜航器破开水流的细微震动,目光穿透舷窗,望向那更深、更暗的远方。
“探渊行动,开始。”
“夜鲛”如同一枚黑色的利刺,无声无息地射向黑暗深渊,驶向那决定着基地命运,也牵引着未来走向的未知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