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阳光开始带上些许灼人的温度。林知意抱着一摞刚从图书馆借来的画册,穿过爬满常春藤的行政楼走廊,心情如同这天气,有些莫名的烦躁。昨晚,班级群里炸开了锅,学校为推动学科交叉创新,重磅推出了“艺术与科技”融合项目,要求跨院系组队完成。名单是强制分配的。
她,林知意,美术系大三,和……陆辰屿,计算机系大四,科技社社长。
那个在雨中只有一面之缘、留下了一把伞和无数校园传说的“代码先生”。论坛里关于他“冰山脸”、“终结者式沟通”、“眼里只有二进制”的标签,她看得不少。这样一个存在于另一个维度的学神,要和她这个活在色彩和感性世界的人一起做项目?
光是想象那个画面,林知意就觉得手里的画册又沉了几分。
项目启动说明会的会议室就在前面。门虚掩着,里面已经传来些许人声。林知意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会议室里光线充足,稀稀拉拉坐了几组人,正在互相熟悉。她的目光几乎是瞬间就被窗边那个身影攫住了。
陆辰屿。
他独自坐在靠窗的位置,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背脊挺直,正低头看着摊在桌上的平板电脑,手指偶尔在上面快速滑动。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让他整个人像一座线条冷硬、拒人千里的雕塑。
似乎察觉到门口的动静,他抬起头,目光没什么情绪地扫了过来。
那双眼睛,和雨中初遇时一样,清澈,深邃,却像结了冰的湖面,看不出丝毫波澜。他的视线在林知意脸上停留了不到一秒,仿佛只是确认了一个无关紧要的Id,便重新落回了自己的屏幕。
林知意准备好的、关于“谢谢你的伞”的开场白,瞬间卡在了喉咙里,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她默默地走到会议桌的另一头,隔着他好几个座位,拉开椅子坐下。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形的低气压,让她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
负责项目的老师很快到来,简单说明了项目的宗旨和要求——需要完成一个兼具艺术观赏性和技术实现性的交互作品,期末展示评分,占比很重。
“现在,请各小组自行熟悉,并开始初步构思。”老师宣布道。
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其他组员们互相交换着联系方式,热烈地讨论起来。唯有林知意和陆辰屿这一角,陷入了诡异的寂静。
林知意攥了攥手指,鼓起勇气,主动挪到了他旁边的座位。“那个……陆辰屿同学,你好,我是林知意,美术系的。”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
陆辰屿再次从屏幕上抬起头,看了她一眼,微微颔首:“嗯。”算是打过招呼。
“……关于项目,你有什么初步的想法吗?”林知意硬着头皮继续找话题。
“缺乏必要参数,无法构建有效模型。”他回答,语气平淡得像在陈述一个数学定理,“需要先明确技术边界和艺术表达的核心诉求。”
林知意眨了眨眼,花了点时间消化他这句话。意思是……得先知道能做什么,才能想做什么?
“我的核心诉求是……情感的表达和视觉的冲击力。”她尝试解释,“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能随着观众情绪变化而改变色彩和形态的光影装置……”
“情绪如何量化?通过面部识别心率监测还是脑电波?数据采集的精度和伦理问题如何解决?视觉变化的算法依据是什么?随机性还是预设模式?”他一连串的问题抛过来,逻辑严密,语速平稳,却像一颗颗冷水,浇在林知意刚刚燃起的一点小火苗上。
她张了张嘴,发现自己那些浪漫的、感性的构想,在他这些无比具体、无比理性的问题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我……”她卡壳了。
陆辰屿看着她有些无措的样子,沉默了一下,似乎在组织更易于理解的语言。“或者,你可以先提供几个具体的美术风格参考和希望实现的最终视觉效果。我再来评估技术可行性。”
他的本意或许是解决问题,但那公事公办的口吻,听在林知意耳中,却像是在对她的专业领域进行冰冷的审视和挑剔。
第一次小组会议,或者说,第一次attempt of munication(沟通尝试),在一种鸡同鸭讲的无力感中,匆匆结束。两人交换了联系方式(陆辰屿只给了一个工作用邮箱和科技社的群聊二维码),便再无交流。
走出会议室,林知意感觉比连续画了十张速写还要累。阳光照在身上,她却觉得有点冷。和这样的人合作一个需要深度碰撞、激发灵感的项目?她几乎已经预见到了前路的坎坷。
她拿出手机,点开闺蜜夏晚晴的聊天框,悲愤地敲下一行字:
【救命!我觉得我的项目搭档,是个没有感情的人形bUG制造机!】
而此刻,已经走到实验楼下的陆辰屿,停下了脚步。他拿出手机,点开刚刚添加的、备注为“美术系-林知意”的聊天界面,指尖在空白的输入框上停留了片刻。
他微微蹙眉,似乎遇到了一个比优化核心算法更棘手的问题。
最终,他关掉了聊天框,转而点开了周屿的头像,发送了一条信息:
【查一下,情感表达与视觉冲击力,在交互设计中的常见技术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