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搪瓷缸,”哈桑举起手中那个布满岁月痕迹的缸子,“就是张工送给我父亲的。那时候物资匮乏,这缸子可是好东西,既能喝水又能吃饭。张工说,‘老哈桑,留着做个纪念,等路修通了,让孩子们都知道,这路是怎么来的。’”
【张工……这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
【技术精湛,人品高尚,那个年代的人真纯粹!】
【“兄弟”这个词,承载了太多重量!】
【看着那个搪瓷缸,仿佛看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哈桑小心翼翼地挂回搪瓷缸,目光重新变得坚定:“我父亲常说,正是因为有了像张工这样真诚、勇敢、不怕牺牲的中国兄弟,和我们巴基斯坦工人肩并肩,流血流汗,才能在人迹罕至的‘世界屋脊’上,硬是开凿出这条‘天路’!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这是用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汗水甚至生命铸就的路!”
他的讲述结束了,小小的休息站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外山风的呼啸声,仿佛在为那些逝去的英魂吟唱。
良久,哈桑平复了一下情绪,指着窗外远处一个正在施工的隧道口,那里隐约能看到机械和人员活动的身影。“兄弟,这条路的故事还没完。现在中国的兄弟还在帮助我们,帮我们升级KKh,修建新的隧道,绕过这些最危险、最容易塌方落石的路段。这条连接我们两国的路,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安全。”
哈桑的话语还在简陋的休息站里回荡,那份跨越时空的友谊情谊沉甸甸地压在林墨心头,也感染着直播间的每一位观众。
突然,休息站里那台布满灰尘、连接着沿线监控探头的老旧显示器,发出了急促而尖锐的“滴滴”警报声!一个红色的光点在代表前方不远处弯道的屏幕上疯狂闪烁。
哈桑像被电击般猛地从椅子上弹起,一个箭步冲到显示器前,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他紧紧盯着屏幕,脸色变得异常凝重。
“不好!”他低吼一声,语气急促地对林墨说,“兄弟,前面三公里处,七号监测点,山体位移数据异常,有大规模滑坡的迹象!必须立刻封路!”
没有丝毫犹豫,哈桑瞬间进入了战斗状态。他一把抓起身旁的对讲机,用乌尔都语语速极快地下达指令:“全体注意!七号点预警!红色警报!重复,红色警报!立刻封闭上下游所有车道,设置路障,引导已有车辆到安全区域!快!快!快!”
与此同时,他熟练地拿起另一部专门用于联通的无线电,切换频道,用生硬却异常清晰的中文呼叫道:“中国营地!中国营地!这里是护路员哈桑!七号点,可能大滑坡!需要支援!需要支援!”
【紧张!突然就预警了!】
【看着哈桑的样子,心都揪起来了!】
【反应好快!专业!】
【还要叫中国工程队?联动起来了!】
几乎是话音刚落不久,远处就传来了工程车辆引擎的轰鸣声。
不过几分钟,两辆黄色的、印着中文标识的重型工程车以及一辆载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皮卡,卷着尘土,疾驰而至,稳稳地停在了哈桑的休息站附近。
一位戴着红色安全帽、身材精干的中国工程师跳下车,他看起来三十多岁,皮肤因长期高原作业而显得粗糙黝黑,但眼神锐利沉稳。
他径直走向哈桑,没有任何寒暄,直接用地道的中文问道:“老哈,什么情况?监测数据给我看看!”
“王工!这里!”哈桑立刻将监控屏幕指给他看,两人头挨着头,紧盯着那不断跳动的数据流和山体实时画面,用夹杂着中文、乌尔都语和英语的混合语言快速交流着:
“这里,裂缝在扩大……”
“含水量突然升高,可能是冻土层融化……”
“必须立刻加固,或者提前引爆危险岩体……”
“同意!我调破碎锤和支护材料!”
没有客套,没有废话,只有基于专业判断和高度信任的迅速决策。
林墨的直播镜头,忠实地记录下这紧张的一幕:哈桑和王工,两位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守护者,他们的手指在同一块屏幕上比划,他们的眉头因同样的担忧而紧锁,他们的目标无比一致——抢在灾难发生前,拦住它!
命令迅速下达。橙色背心的巴基斯坦护路员和戴着各色安全帽的中国工程队员混合编组,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立刻投入战斗。
护路员们熟练地设置着更远距离的警示牌和路障,用扩音器呼喊,确保没有任何车辆和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中国工程队的操作手则驾驶着庞大的挖掘机和破碎锤,如同钢铁巨兽,勇敢地靠近不稳定的山体边坡,试图用机械臂清理那些已经明显松动的巨大岩石。
其他人员则快速从车上卸下液压支护杆、金属网等抢险物资,准备进行临时加固。
山风呼啸,卷起阵阵尘土。空气中弥漫着柴油味、汗味和紧张的气息。对讲机里各种语言的指令声、机械的轰鸣声、岩石滚落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与自然之力抗争的激昂乐章。
在这个过程中,哈桑和王工的配合堪称默契的典范。
哈桑用他生硬的中文喊着:“王工!左边!左边石头要掉!” 王工立刻用对讲机指挥挖掘机:“二号机,注意左翼边坡,小心落石!” 当中国队员需要当地护路员配合牵引钢丝绳时,王工只是一个手势,哈桑立刻就明白了,马上招呼手下人上前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