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重磅消息!”天幕上,朱迪钠一拍桌子,“永乐大帝的时代结束了!咱们的胖皇帝,哦不,是洪熙帝朱高炽,正式登基了!这下,咱们的汉王殿下朱高煦,可算是傻眼了。”
【不吃香菜】:“哈哈哈,主播别卖关子,汉王现在啥表情?是不是气得在家砸东西?”
朱迪钠嘿嘿一笑:“砸没砸东西史书没写,但我估计他内心是崩溃的。大家想想,他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模仿他爹朱棣啊!他爹的成功路径在他眼里就是:大哥(朱标)早死 -> 侄子(朱允炆)上位 -> 起兵清君侧 -> 成功!结果现在呢?他大哥朱高炽不仅没早死,还活得好好的(相对而言)登基了!他模仿了个寂寞?”
【熬夜冠军】:“破防了!汉王肯定破大防了!这就好比学霸的解题思路你刚学会,老师突然把题目给改了!”
【喵星人】:“信念崩塌了属于是。他一直以为自己在玩‘永乐大帝模拟器’,结果系统提示‘该剧本无法载入’,直接给他弹回桌面了。”
“更扎心的是,”朱迪钠继续道,“他此刻恐怕会想起他爹朱棣曾经‘语重心长’对他说过的话:‘若你大伯(太子朱标)在,朕也只能做个安分守己的王爷。’”
【西瓜霜含片】:“噗!杀人诛心啊!当年觉得是风凉话,现在发现是预言家发言!”
朱迪钠点头:“没错。网友‘汽水泡泡’说得好:朱高煦陷入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他把父亲在特定历史窗口期下的特殊成功案例,当成了可以无限复制的普遍真理。当现实与预期出现毁灭性偏差时,他的整个精神支柱就垮了。他现在肯定在疯狂自我怀疑:难道我爹的成功,真的只是运气好?如果大伯朱标一直活着,我爹他……真的会老实待在北平吗?”
这个问题,不仅让天幕下的朱高煦迷茫,也让洪武十一年的朱棣心头猛地一跳。
【路过的小透明】:“这就涉及到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了:人是环境的产物,还是自我意志的体现?朱棣的成功,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朱高煦显然认为是前者,并且盲目照搬,结果……悲剧了。”
“而更让他无所适从的,是他大哥朱高炽的态度。”朱迪钠切换了画面,仿佛看到洪熙帝温和地召见汉王,嘘寒问暖。“新皇帝没有清算,没有训斥,反而展现出一种近乎笨拙的兄长关怀。这完全超出了朱高煦的应对范围。”
【奶茶三分糖】:“主播我懂!朱高煦这种吃硬不吃硬的钢铁直男(王爷),你跟他硬刚,他能跟你玩命;但你跟他来软的,用亲情融化他,他直接就cpU(大脑)过载,死机了!他积蓄了半辈子的怨气和力量,这下彻底没地方发泄了。”
朱迪钠笑道:“总结到位!这就叫‘以柔克刚’。仁宗皇帝或许不是最有魄力的君主,但他对弟弟的这份宽容和试图弥补裂痕的真心,恰恰是朱高煦最不擅长应付的。他此刻心里肯定是又憋屈,又有点……莫名的酸楚?原来被大哥关心,是这种感觉?”
“在这个时候,他逝去的母亲,徐皇后的话,恐怕会在他脑海里疯狂刷屏。”朱迪钠用模仿的腔调说道:“‘炽儿仁厚,他若在位,必能保全你们兄弟……若是由煦儿你……娘怕你们兄弟,终难两全啊……’”
【今天也要加油鸭】:“徐皇后:你看,我说什么来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发呆爱好者】:“这一刻,朱高煦恐怕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深意和远见。只有他大哥这种性格当皇帝,才能容得下他这样功高震主、性情暴烈的弟弟。如果反过来……他自己都不敢想自己会怎么对待大哥。”
朱迪钠总结道:“所以,朱高煦此刻可能终于认清了现实——放弃争夺,接受大哥的统治,才是他们三兄弟都能活下去,甚至活得还算体面的唯一出路。他模仿父亲的野心之火,不是被强力扑灭的,而是在大哥的温言和母亲的遗训中,一点点被浇熄的。”
奉天殿前,太子朱标静静地听着天幕的讲述和后世之人的评点,他的脸色有些苍白,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听到了自己可能的早逝,听到了四弟未来的造反,听到了侄子们相残的预言……这一切都让他心绪难平。尤其是听到徐皇后那句“唯有大哥在位,兄弟方能保全”时,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他侧过头,看向站在藩王队列中的四弟朱棣,目光中没有责怪,反而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和怜悯。他仿佛透过天幕,看到了未来那个在权力与亲情间痛苦挣扎的四弟,也看到了那个因模仿父亲而迷失自我的侄子朱高煦。
“帝王家……”朱标在心中轻轻叹息,一种超越时空的明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维系兄弟和睦,避免后世子孙重蹈覆辙,孤……责任重大。” 他更加坚定了要以仁德待弟、稳固国本的决心。天幕所揭示的残酷未来,如同一面镜子,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身为太子、身为兄长的道路。
而朱棣,感受到大哥投来的目光,那目光中没有愤怒,只有深沉如海的忧虑与包容,让他心头剧震,竟不敢直视,慌忙低下了头。
---
朱迪钠继续讲道:世上之事往往难以预料,比如就在乐安州,汉王府。
朱高煦刚刚送走了朝廷派来颁赏的使者,大哥朱高炽登基后,对他这个弟弟确实不薄,赏赐丰厚,言语温和。他甚至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该上一道奏折,借着大哥这份“念旧情”,请求改封到云南或者安南去。那里虽然偏远,但至少天高皇帝远,或许还能有机会重掌兵权,在边疆一展拳脚,总好过在这中原腹地的小城里无所事事地憋屈到老。
他刚铺开纸笔,斟酌着措辞,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王爷!王爷!京师八百里加急!”心腹家臣连滚爬爬地冲了进来,脸色煞白,手中高举着一封插着乌羽的急报。
朱高煦的心猛地一沉,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他。他一把夺过急报,撕开火漆,目光急速扫过上面的文字——洪熙皇帝朱高炽,驾崩!在位仅十个月!
“哐当!”他手中的笔掉落在宣纸上,墨迹污浊了一大片。他整个人僵在原地,脸上血色尽褪。
安分守己的王爷? 刚刚在他心中构建起来的那一点点脆弱的愿景,随着这纸讣告,轰然倒塌,碎成齑粉。
【熬夜冠军】:“卧槽!洪熙帝这就没了?才十个月!朱高煦这心情怕不是坐过山车吧?刚想着怎么安稳度日,结果最大变数来了!”
最初的震惊过后,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悲伤、震惊、以及……狂喜的复杂情绪,如同地底的岩浆,猛地冲上了朱高煦的心头!
希望!他在绝望中本以为永远失去的东西,竟然以这样一种残酷而意外的方式,重新降临了!
“大哥……你到底还是没能撑住……”他喃喃自语,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不知是悲是喜。随即,他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无比,如同盯上猎物的鹰隼。
“父皇!您的路,没有错!!”一个声音在他脑海里疯狂叫嚣,“看吧!兄长早逝,留下年轻的侄儿继承大统!这局面,与当年何异?!这分明就是……就是虽迟但到啊!”
那本被他以为已经失效的“朱棣成功学剧本”,此刻再次被他虔诚地捧起,每一字每一句都闪烁着金光。他失去的榜样和目标,瞬间回归,并且前所未有的清晰——截断那个“朱允炆”的上位之路,重现父皇靖难的荣光!
【大明金牌杠精】:“完了完了,汉王又上头了!他这是典型的路径依赖晚期,看见个坑就觉得是给他准备好的龙椅!他也不想想,朱瞻基是朱允炆能比的吗?”
天幕上,网友们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转折炸开了锅。
【历史课代表】:“看,这就是典型的历史错觉!朱高煦只看到了表面相似性(皇帝短命,太子年轻),却忽略了核心差异:朱棣是经过长期准备,并且建文帝削藩给了口实;而朱高煦是仓促起事,朱瞻基地位稳固且能力远超朱允炆。”
【摆烂喵喵】:“@历史课代表 分析得对!而且他心态就不对,朱棣造反是逼不得已加野心,朱高煦这纯属是‘我爹行我也行’的模仿秀,画虎不成反类犬。”
朱迪钠看着弹幕,点头接口道:“网友们看得透彻。朱高煦此刻的心理,与其说是深思熟虑的战略抉择,不如说是一种被压抑已久的野心,在找到看似合理的出口后的总爆发。他太渴望证明自己,太渴望走通父亲那条路,以至于选择性忽略了巨大的风险和差异。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决策。”
激动的情绪稍稍平复,残酷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如何操作?
朱高煦在厅内急促地踱步。“朱瞻基……他现在还在南京!”他的眼睛猛地亮起,“从南京到北京,千里之遥!这是天赐良机!”
他深知,他这个太子侄子,可不是朱允炆那种深宫里养出来的文人。那是被父皇朱棣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上过战场见过血的“好圣孙”!如果让他顺利回到北京,登基称帝,以其能力和威望,自己将再无机会。
“必须在路上解决他!”一个冷酷的念头成型了。“虽然大哥有十个儿子,但杀了朱瞻基,就如同斩断了父皇钦定的继承链条,剩下的群龙无首,我以皇叔之尊,靖难功臣之威,入主北京,顺理成章!”
他觉得这比直接起兵攻打北京要省力得多,风险也更小。这仿佛是对父皇靖难之路的一种“优化”。
【路人甲】:“想得挺美!在路上截杀太子,这成功率得多低?真当朝廷驿传和护卫是摆设啊?感觉汉王已经有点赌徒心态,孤注一掷了。”
决心已定,朱高煦立刻行动起来。他秘密召集了自己的护卫心腹,以及那些依旧对他抱有期望的旧部。
“机会来了!诸位,随本王,再创一场不世之功!”他压抑着兴奋,低声吼道。他没有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因为此刻根本无侧可清。他的目标明确而直接——杀死返京途中的太子朱瞻基。
乐安州的兵马,在夜色中悄然调动,向着南京通往北京的官道要害之处潜行。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即将上演。
朱高煦骑在战马上,看着黑暗中 行进的队伍,心中充满了久违的激情与一种扭曲的使命感。他仿佛看到了二十多年前,他的父皇朱棣,在北平誓师出征的场景。
“父皇,您未竟的……不,您走过的路,儿子今日,再走一遍!”他握紧了手中的缰绳,眼神灼热而偏执。
这一场他自认为的“靖难第二幕”,这场叔侄之间的生死追杀,就在这漆黑的夜幕和忐忑的人心中,拉开了血腥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