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仁政的推行,德乾的威望与日俱增,声名远播,那些地处偏僻、鲜为人知的小部族,纷纷前来归附。
然而,随着人口的聚集,生产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也逐渐显现,这些棘手的问题,考验着子荔的智慧和治理能力。
一天,一阵嘈杂声打破王城往日的宁静,只见甲乙二人互相撕扯着,满脸气愤地来到德乾跟前,某甲的脸上写满委屈,他声泪俱下地大声喊道:“尊敬的德乾,小民有天大的冤情,请您做主!”
德乾神色温和,轻声说道:“老伯莫急,有事慢慢讲。”
某甲深吸一口气,开始诉说起来:“小民平日靠着一棵果树维持生计,我精心照料它许多年,看着它一点点长大,开花结果,如今即将成熟,可是有一根树枝伸到邻家院中,邻家不管三七二十一,非要将那根树枝上的果子全部占为己有,小民实在气愤不过,才将他扯到这儿来,请德乾为小民做主。”
子荔静静地听完某甲的诉说,目光转向某乙,轻声问道:“是这样吗?”
某乙振振有词地说:“小民认为,他的果树伸进我家院子,这侵占了我家的空间,那树上的果实,每到收获季节,他家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吃着果子,哼着小曲,欢声笑语不断。可我家孩儿尚幼,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所以小民觉得,侵入我家院内的果子应该归我所有。”
子荔微微点头,接着问道:“侵入你家院内的果子共有多少?”
某乙赶忙回答:“回德乾,共有四十五颗。”
子荔再次看向某甲,认真地问道:“请问老伯,将伸出去的树枝砍掉,你是否愿意?”
某甲一听,脸上顿时露出为难的神色,急忙说道:“小民就靠这棵果树生活,每年收获的果子,都会拿到集市上售卖,用它换取其它生活品。如果将那伸出去的树枝砍掉,岂不是少了许多生活来源?故此小民不愿意。”
子荔又转向某乙问道:“某甲将那棵侵进你院中的树枝砍掉,你是否愿意?”
某乙也有些不情愿地说:“尽管树枝伸进我家院内,对我的生活也没造成多大影响,每到果子成熟,我家小儿多少还可以吃上几颗,如果砍掉,就连一颗果子也吃不到了。而且那树枝在院里,到了夏天还可以乘凉,如果砍掉,既不能乘凉也吃不上一颗果子了。”
子荔又向某甲问道:“那伸出去的果子全部归邻家所有,你是否愿意?”
某甲连连摇头:“此非小民所愿,那些果子毕竟是我辛苦照料出来的,怎能全部送给别人呢?”
子荔接着问道:“那你是否愿意将其中一部分果子送给邻家?”
某甲思索了片刻,缓缓说道:“这样小民尚可接受,毕竟大家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
子荔略作思考,然后严肃地说道:“既然如此,那就作出如下判决:某甲果树伸出邻家院内,结果四十有五,双方平分。鉴于邻家小儿尚幼,多给五颗,甲方得果二十,乙方得果二十五。以后每年按结果多少两家平分,此果谓之平果(因为草木之果,后面加一草字头,遂称之为苹果)。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望两家今后和睦相处。”
甲乙双方听了判决,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笑容,欢天喜地地回去了。
一天,又有两个牧民神色匆匆地来到德乾跟前,他们身后跟着一群羊,咩咩叫着,显得十分不安,其中牧民甲满脸焦急地说道:“尊敬的德乾,我和他的羊群在草原上混在了一起,如今难以分辨哪些羊是我的,哪些羊是他的。他的羊混入我的羊群里的羊少,我的羊混进他的羊群里的羊多,我向他索要,他执意不肯,这分明是想趁机占有,请德乾为小民做主。”
子荔看着眼前混乱的羊群,问道:“你们都能各自认出自己的头羊吗?”
两个牧民都点了点头,子荔沉思片刻后说道:“你们把羊群赶到一片草地上,然后观察它们的行动。一般来说,羊都会跟着自己熟悉的头羊走。现在,我们先看看头羊的情况,再仔细闻闻羊群身上的气味,以此来区分。”
两个牧民按照子荔的吩咐做了,只见羊群在草地上散开后,逐渐分成两拨,分别跟着两只头羊,子荔又让牧民凑近羊群仔细闻,他们也根据熟悉的气味确认了归属。
子荔指着两拨羊说:“两群羊互相混合,这在草原上是经常发生的事,但牧民乙不该心生贪念,此次不做处罚,下不为例。牧民甲以后放牧的时候也要多加小心,做好管理和标记,避免再出现此类事情。”
牧民甲领回了自己的羊,对判决十分满意,赶着各自的羊群离开了。
又有一天,部落里再次喧闹起来,两个农人拉拉扯扯地来到德乾跟前,他们的脸上满是愤怒和不满,嘴里还不停地争吵着。
子荔见状,连忙问道:“两位所来何事?有话好好说。”
某甲气呼呼地说道:“启禀德乾,我的一条牛缰绳被某乙捡到,被我发现后,他却拒不归还,请德乾为小民做主。”
子荔看向某乙,质问道:“你为何不归还给某甲?”
某乙理直气壮地说:“自古天地万物,有缘者得之,我捡到了,那就是我的缘分,凭什么要还给他?”
子荔严肃地说:“但凡天地万物,无主者谁得之为谁所有,尚无不可,但牛缰绳原物有主,你若将其据为己有,实为不妥。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能见利忘义,这个你应该知道。”
某乙眼珠一转,狡辩道:“我捡到了,至少应将其一分为二,一人一半。这样多公平啊。”
子荔听了,厉声喝道:“他人之物,岂可据为己有。今念你初犯,不予责罚,判你物归原主,朕崇尚心底无私,助人为乐,最恨巧取豪夺,心存贪欲。今后若再有人拾物不还,罚刑十鞭。望全族百姓勤力共勉,共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良好风尚。”
某乙听了低下头,不敢再语,乖乖将牛缰绳还给了某甲,心中懊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