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晨光洒在宋家屯的土路上,扬起细细的灰尘。两辆轿车停在村口,林薇和楚瑶带着孩子们下了车,踏上这条他们曾经走过无数次的乡间小路。
“妈,我们来这破地方干什么?”宋知遥皱着眉头,小心避开地上的鸡粪。
楚瑶没有回答,只是指着不远处一栋低矮的土房:“看,那就是我和你林薇阿姨刚来宋家屯时住的地方。”
土房里的记忆
土房显然很久没人住了,门板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锁。林薇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旧钥匙,轻轻一拧,锁竟然开了。
“这锁还能用?”楚瑶惊讶地问。
“我经常来。”林薇轻声说,推开了吱呀作响的木门。
屋内昏暗,只有一扇小窗户透进光来。炕上的席子已经发黄,灶台积着灰,但一切还保持着原样。
“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家。”林薇抚摸着炕沿,“当时这屋里连电灯都没有,晚上点煤油灯。下雨天屋顶漏雨,要用盆接。”
宋佳好奇地问:“大伯母,你们为什么不住好一点的房子?”
楚瑶笑了:“那时候哪有钱啊?我们所有的积蓄,加起来只够租下这间土房,剩下的钱要留着做生意。”
她打开一个旧木箱,取出几件发黄的衣服:“看,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工作服’。一件衣服穿三年,补丁叠补丁。”
孩子们围过来,摸着粗糙的布料,难以置信。
茶叶蛋的起点
林薇带着大家来到村口一棵大槐树下:“这里,就是我们摆茶叶蛋摊的地方。”
她从包里取出一个木牌子,上面用毛笔写着“茶叶蛋”三个字,字迹已经斑驳。
“就这个?”宋浩轩不敢相信,“靠卖茶叶蛋能起家?”
“对,就这个。”楚瑶在树下的石头上坐下,“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生火煮蛋,六点出摊。一个茶叶蛋挣五分钱,一天卖两百个就是十块钱。这十块钱,要养活一大家人,还要攒下来做本钱。”
林薇接着说:“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摊子被掀翻了,茶叶蛋滚了一地。我们一个个捡起来,洗洗干净继续卖。那天,你奶奶哭着说别干了,太苦。但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孩子们沉默地听着,想象着当年的场景。
第一桶金
中午,大家在老宅的院子里吃饭。赵金凤特意用旧灶台做了当年的家常菜——玉米面窝头、咸菜疙瘩、棒子面粥。
宋知遥咬了一口窝头,粗糙的口感让他直皱眉。
“吃不惯?”林薇看着他,“我们当时能吃上这个就不错了。记得攒够第一笔大钱的时候,我们买了半斤猪肉包饺子,那顿饺子,是全家人吃过最香的一顿饭。”
“第一笔大钱是多少?”宋佳问。
“五百块。”楚瑶说,“攒了整整一年。是用卖茶叶蛋、帮人缝补衣服、农忙时下地干活,一分一分攒出来的。”
她取出一个铁盒子,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一些旧票据和一个小本子:“看,这是当时的账本。每一笔收入支出都记着。”
孩子们传看着那个泛黄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
“3月5日,卖茶叶蛋收入2.5元”
“3月6日,买鸡蛋支出1.8元”
“3月7日,扯布做衣服支出0.5元”…
转型的艰难
饭后,林薇带着孩子们在村里转悠,指着现在宋氏集团的方向:“从卖茶叶蛋到开小卖部,我们用了两年时间。但这中间的艰难,你们想象不到。”
她讲起去县城进货的经历:“每次都要走十里路到镇上,坐拖拉机去县城。冬天,手冻得握不住车把;夏天,汗水湿透衣服。有一次拖拉机坏在半路,我们硬是把货扛了回来。”
楚瑶补充道:“最难的是刚开始没人信任我们。村民习惯了去供销社,不愿意来我们这小店。我们就送货上门,赊账记账,慢慢地才赢得信任。”
走到村中心,林薇指着一处空地:“这里原来是个打谷场,我们第一间小卖部就开在那里。只有十平米,货架是自己钉的,柜台是旧门板改的。”
“那么小的地方?”宋浩轩惊讶地问。
“对啊,”楚瑶笑了,“但当时觉得可大了。每天晚上数着零钱,计划着明天要进什么货,觉得特别充实。”
深夜谈话
晚上,大家住在老宅里,睡在当年的土炕上。孩子们第一次体验没有空调、没有wiFi的生活。
宋知遥翻来覆去睡不着,忍不住问:“妈,你们当时不觉得苦吗?”
楚瑶在黑暗中回答:“苦,怎么不苦。但心里有盼头,知道今天的苦是为了明天的甜。而且…”
她停顿了一下:“最重要的是,我们是一家人在一起。你奶奶帮我们照看家里,你爸爸他们兄弟几个轮流帮忙,邻里之间也互相照应。这种温暖,比什么都珍贵。”
另一间屋里,林薇也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记得有一次,你发高烧,家里没钱去医院。是你楚瑶阿姨连夜走了十里路,去镇上请来医生。那时候我就想,再苦再难,我们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
清晨的感悟
第二天清晨,孩子们破天荒地早起,帮着生火做饭。
宋知遥试着挑水,扁担压在肩上生疼;宋佳学着手洗衣服,搓得手都红了;宋浩轩跟着去菜地摘菜,被露水打湿了裤脚。
吃早饭时,孩子们格外安静,默默地吃着简单的早餐。
“现在明白了?”林薇轻声问。
宋知遥点点头:“有点明白了。原来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你们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宋佳小声说:“我以前总觉得钱来得容易,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现在才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传承的意义
临走前,林薇把老宅的钥匙交给宋知遥:“以后,这里就交给你打理。定期来打扫,想想前辈们走过的路。”
楚瑶则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笔记本:“从今天起,记录你们的每一笔支出和收入。要学会管理财富,首先要懂得珍惜。”
回程的路上,孩子们不再抱怨,而是认真地看着窗外的风景。
宋知遥突然说:“妈,我想把暑假实践做完。这次我不会再抱怨了。”
“我也是,”宋佳说,“我要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
宋浩轩挠挠头:“我...我也再试试。”
新的理解
晚上回到家,孩子们主动聚在一起讨论。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奶奶总舍不得扔东西了。”宋佳说,“因为他们那个年代,什么东西都得来不易。”
宋知遥翻看着老照片:“看,这是爸妈年轻时在茶叶蛋摊前的合影。他们笑得那么开心,完全不觉得苦。”
“因为他们心里有希望。”宋浩轩若有所思,“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反而不知道该追求什么了。”
这一刻,孩子们似乎真正理解了父辈的艰辛,也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潜移默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
宋知遥不再追求最新款的电子产品,而是开始研究如何优化超市的运营效率;宋佳学会了精打细算,甚至主动要求学习财务管理;宋浩轩也不再眼高手低,认真对待仓储部的每一项工作。
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懂得感恩。宋知遥在生日那天,用自己实习赚的钱给全家买了礼物;宋佳主动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宋浩轩学会了关心员工,经常帮老师傅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次家庭聚餐时,赵金凤欣慰地说:“这些孩子,总算有点大人样子了。”
宋老实点点头:“根正了,苗才能长直。”
传承的延续
夜深了,楚瑶来到儿子房间,看见宋知遥正在灯下写东西。
“在写什么?”她轻声问。
“在写老宅的修缮计划。”宋知遥抬头,“我想把那里保持原样,以后带我的孩子去看看,让他们知道宋家是怎么起步的。”
楚瑶的眼眶湿润了。她知道,传承的种子已经在这个夏天悄然种下。
言传身教,不在于说多少大道理,而在于让下一代亲身体会前辈的艰辛,理解财富的来之不易。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精神的传承比物质的继承更加重要。
而宋家的故事,正在新一代的理解和认同中,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