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道韵相携金石透,灵钥自启待缘人
石窟内寂静无声,只有穹顶裂隙渗下的天光,在布满古老刻痕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斑。
空气里弥漫着泥土、水汽以及汪细卫刚刚带回的那些崭新物品散发出的淡淡棉布和铁器气味。
两人相对而坐,呼吸声在这极致的安静中清晰可闻。
汪细卫看着静娴道长那双比星辰更亮的眸子,里面似乎藏着许多未言明的话。
他深吸一口气,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在空旷的石室内显得格外沉稳:“静娴,过来坐。和我细说说,玄云道长究竟是怎么个说法?山里那东西,到底是个什么来历?”
静娴道长依言起身,走到他身旁的石凳坐下,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汪细卫放在角落的那个大包袱,看到里面露出的崭新被褥、铁锅和油盐罐子,眼底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暖意。
她整理了一下思绪,才缓缓开口,声音清越如山涧流泉。
“玄云师叔翻阅了门内珍藏的古老典籍,找到了些许线索。他说,这片老君山区域,在修炼界有一个流传极久却鲜为人知的传说,被称为‘化神禁地’。”
“化神禁地?”汪细卫浓黑的眉毛立刻拧了起来。
化神境,那是传说中的境界,远在元婴之上,对他这个刚跨过金丹门槛没多久的人来说,简直遥不可及。
“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连元婴的门槛都还没摸到呢。” 他的语气带着务实者的困惑。
静娴道长微微颔首,努力回忆着玄云道长的原话。
“师叔说,典籍记载语焉不详,只模糊提及,化神境修士需谨记,莫入老君山,否则易生不测。”
“他推测,山中可能存在某种上古遗留的奇异禁制,能够干扰、甚至压制进入者的修为境界。我前日感受到的灵力和神识受制,恐怕正是触及了这禁制的边缘。”
汪细卫听着,眉头皱得更紧。
这消息听起来骇人,但对他而言,却像隔着一层纱,有些不得要领。
他最关心的是现实问题:“这些传说太远了。我就想知道,眼下,这里还安全吗?我们需不需要立刻放弃这里,另寻他处?”
他的目光扫过这间充满灵气的石室,这里是他快速提升的依仗,若非万不得已,绝不愿舍弃。
感受到他的焦虑,静娴道长的语气放得更加柔和安抚。
“师叔特意强调了,据他推断,金丹期及以下修士在此修炼,应当是无碍的,那禁制主要针对的是更高层次的存在。我们目前在此,反而可能是安全的。”
“这就奇怪了……”
汪细卫摩挲着下巴,提出一个关键疑问。
“按你这么说,那留下这处石窟、最终得以飞升的前辈,他又是如何在此修炼到那般境界的?难道他不受这禁制影响?”
他总觉得这传说里透着矛盾。
静娴道长轻轻摇头:“此间奥秘,恐怕非我等所能揣度。玄云师叔也言明,他所知亦来自残破典籍,难窥全貌。”
“或许那位前辈有特殊法门规避,或许这禁制本身另有玄机。”
她顿了顿,将话题引向更近切的人,“玄云道长一切安好,他还让我带话,说他近日隐隐捕捉到一丝突破元婴的契机,正在闭关调整状态。”
汪细卫眼睛一亮:“玄云道长要冲击元婴了?这是大好事!”
他心里立刻明白,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静娴道长看着他,眼中带着一丝了然的笑意:“嗯。待他准备妥当,或许会亲来此地。他晋升元婴,恐怕少不了需要你这‘福星’从旁相助呢。”
这话带着些许调侃,却也点明了汪细卫那独特天赋的重要性。
听到这里,静娴道长像是忽然想起什么,绝美的脸颊上浮现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语气也变得有些犹豫和歉然。
“细卫,有件事……我未经你同意,擅自做了主。你之前赠我的那瓶灵液……我……我转赠给玄云道长了。我想着他若能顺利晋升元婴,对我们、对玄女门都是莫大的保障,我们也能更安全些……”
她微微垂眸,长睫轻颤,像是担心汪细卫会因此不悦。毕竟那是他赠予她的心意。
汪细卫先是一愣,随即大手一挥,脸上没有丝毫介怀,反而带着赞许。
“嗨!我当什么事呢!你做得对!瞧我这脑子,光顾着自己这点事,都没想到这一层。玄云道长是我们最大的倚仗,帮他就是帮我们自己!一瓶灵液算什么?”
他言语恳切,没有丝毫作伪,让静娴道长心中一松,涌起一股暖流。
汪细卫更是站起身,指着石窟深处那间密室:“走,我现在就带你再去取一瓶!这东西你带在身上,关键时刻能保命,我心里也踏实。”
他的关心直接而质朴,却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人心动。
静娴道长抬头望向他,看着他眼中纯粹的担忧和毫不犹豫的信任,心中那点因私自赠送灵液而产生的忐忑瞬间烟消云散,化作眼底一片柔和的星光。
她轻轻点头,唇角弯起一抹清浅却真实的笑意:“好。”
石窟内,光线柔和。汪细卫正蹲在地上,笨拙却认真地安置着新买来的铁锅、陶碗和竹筷等物品,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为这寂静的洞天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而另一边,静娴道长则轻挽道袖,露出半截如玉皓腕,正细致地铺展着汪细卫带来的崭新被褥。
棉布柔软,带着阳光晒过般的气息,她将其在平整的石面上铺展得一丝不苟,动作轻柔而专注,眉眼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丝温婉,竟真如寻常人家新婚的小媳妇在精心布置自己的卧榻。
她没有选择将那间更私密的石室作为寝处,而是将卧榻安置在这最大的、刻有“道”字的石窟中。
此地灵气最为充盈浩瀚,更便于他们随时观摩那个蕴含无上道韵的字迹进行修炼。
看到汪细卫终于将重心放在提升自身实力上,她心中是说不出的欣慰与支持,也愈发珍惜能与他在此一同潜心向道的时光。
当锅碗归位,床褥铺就,两人不约而同地直起身,目光在空中交汇,无需言语,便已明了彼此心意。
他们一同走到那张古老的石桌前,再次将目光投注于那个苍劲古朴、仿佛蕴藏着天地至理的“道”字上。
这字迹乃是飞升仙人所留,其中蕴含的道意对金丹期的他们而言,如同浩瀚海洋,每一次观摩体悟,都能汲取不同的养分。
静娴道长修道年岁较长,境界更为稳固,但汪细卫的优势在于,他得到的是那位飞升者系统性的传承指引。
其《内丹术》直指大道本源,使得他在感悟这“道”字时,往往能触及更深层的玄奥,速度也更快几分。
汪细卫凝神静观,心神逐渐沉浸其中。
那笔画勾勒间,仿佛不再是静止的刻痕,而是山川的走势,是流水的脉络,是星河的运转,是万物生灭的轨迹。
不知过了多久,他眼神骤然一亮,似有所得,口中无意识地喃喃低语,吐出四个字:“道法自然。”
此言一出,仿佛一道灵光劈开迷雾。
他不再执着于观摩,而是顺应着内心涌起的明悟,自然而然地盘膝坐在一旁冰凉的地面上,双手结印,眼帘低垂,体内《内丹术》的心法随之悄然运转,进入了物我两忘的修炼状态。
而一旁的静娴道长,本就处于感悟的边缘,听到汪细卫这如同醍醐灌顶般的四个字,娇躯猛地一震!
她死死地盯着那个“道”字,原本略显晦涩的道韵,此刻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变得鲜活而清晰起来。“道法自然”的真意,如同清泉般流入她的心田。
她没有立刻跟随修炼,而是依旧站立在原地,红唇轻启,一段蕴含着她数年修道体悟的《道德经》经文,伴随着清越而空灵的声音,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在这石室中回荡。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珠玑,蕴含着她对“道”的理解与虔诚。
这声音如同无形的涟漪,也清晰地传入了已进入修炼状态的汪细卫耳中。
他虽在定境,灵台却一片清明,静娴的吟诵与他方才“道法自然”的体悟相互印证、融合,仿佛为他指引了更清晰的方向。
他体内原本就顺畅运转的灵力,此刻更是如同得到了号令,循着更为玄妙自然的轨迹加速循环,周身气息愈发圆融内敛。
汪细卫依照《内丹术》法门,全力吸纳着石窟内近乎液化的浓郁灵气。
这些灵气入体后,并非简单地扩充气海,而是按照一种更为古老玄奥的方式,开始进一步锤炼、凝固他的肉身经络,四肢百骸仿佛被无形之力反复锻造,剔除杂质,向着更完美的道体进化。
丹田之内,那枚金丹滴溜溜旋转不休,贪婪地汲取着精纯的能量,色泽愈发璀璨,道韵自生。
此时,静娴道长也终于缓缓坐下,姿态优雅如静莲初绽。
她并未运转龙藩之术,而是开启了玄女门正统的修炼心法。
然而,有汪细卫这个近乎“灵气旋涡”的存在在身边,他疯狂吸纳灵气时所带来的强大聚灵效应,使得静娴周身的灵气浓度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
她无需刻意争夺,精纯的灵气便自然而然地涌入她的经脉,推动着她的功法高速运转,滋养金丹,稳固境界。
石窟内,再次陷入了寂静。
唯有两人均匀深长的呼吸声,以及灵气涌动时带来的微弱嗡鸣。
一人如大地厚土,沉凝厚重,不断夯实根基;
一人如九天玄女,清灵飘逸,借势精进。
他们虽修炼功法不同,却在此刻,因同一个“道”字而共鸣,因同一方灵地而受益,气息隐隐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充满道韵的修炼画卷。
暮色的天光透过裂隙,温柔地洒落在这天坑的地面上,仿佛连这古老的石窟,都在默默祝福着这对一心向道的伴侣。
而就在汪细卫他们在这里修炼时刻,密室里的第五个木箱,悄然发生了变化,封印悄然松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