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离别,没有再像上一次那样,引来全城的围观和送别。
铜都城,这台已经学会了自我运转的机器,在它既定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执政官何山,正忙于战后的抚恤和新一轮的军制改革。
他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开始注重后勤和情报体系的建设,变得比过去更加稳重和成熟。
学政何月,则带领着她的学者们,对那场战争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开始从经济、文化和制度的层面,去分析战争的成本与收益,为联盟未来的战略决策,提供着理性的数据支持。
他们,都已经成长为了能独当一面的、合格的领导者。
他们,不再需要那个如神明般的父亲,时刻守护在他们身边了。
何维的离去,平静而又充满了温情。
在一个普通的清晨,他和往常一样,与阿雅,与已经长成了健壮青年的何川、何石,以及抱着孙子前来送别的何山、岩溪,在庭院里共享了一顿最寻常的早餐。
没有嘱托,没有不舍。
所有的情感,都已融入了这数十年朝夕相处的、平淡的日常之中。
早餐后,他换上了一身由余涛特意送来的、用最坚韧的防水鱼皮和竹纤维混合制成的、适合航行的劲装。
他的行囊很简单,只有几卷空白的麻纸,一盒最耐用的墨块,和他那支陪伴了他近两个世纪的、黑色的骨笛。
阿雅,亲手为他系上了最后一个纽扣,踮起脚尖,在他的额头上,印下了一个温柔的吻。
何山和何月,带着他们的弟弟们,对着父亲,行了一个最庄重的、属于公民的抚胸礼。
“父亲,保重。”
何维笑着,揉了揉他们每一个人的头。
然后,他转身,没有再回头,大步流星地走出了这座他生活了近百年的庭院。
……
一个月后,渔港城。
这座联盟最繁华的贸易港口,正停泊着一支崭新的内河船队。
那是整整十艘经过了数次改良的“河巡者”级长船。
它们的船底更平,吃水更浅,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内河航道。
船身中央的桅杆和硬帆,则能让它们在宽阔的河面上,最大限度地利用风力,节省人力。
船舱里,装满了足以支撑两百人半年的生活物资。
船上是两百名经过了最严苛选拔的、铜都联盟为了这次探索而专门组建的新人。
他们不再是何维熟悉的第一代或第二代成员。
他们是铜都文明培养出的第三代。
他们的领队是一位从学宫中毕业,又在磐石卫队服役了十年,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当选为公民的年轻将领,名叫“张武”。
他们的学者团队,是一群充满了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毕业生。
当何维,独自一人,乘坐着一艘小小的独木舟,出现在这支整装待发的庞大舰队面前时。
所有的船员,自发地站到了甲板之上,对着那个孤身前来的身影,行了一个庄重的注目礼。
张武,亲自驾驶着旗舰,来到何维的面前,从船上放下了一张柔软的绳梯。
“老师,”他的声音,年轻而又充满了力量,“‘远望一号’船队,全员集结完毕。请您登船。”
何维笑着,登上了旗舰。
他看着甲板上,那些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的年轻脸庞。
“我的孩子们,”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舰队中每一个人的耳中,如同吹响新时代的号角,“旧的世界,是我们强大的港湾,新的世界,就在这条河的尽头。”
“或许,那里充满了暗流、险滩和我们从未见过的敌人。或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将永远也无法再回到故乡。”
“但是,”他的眼中,燃烧起了光芒,“我们将成为第一批,看到这条母亲河入海口的人。我们将为我们的文明,带回一个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出海口!”
“你们,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五百个年轻的声音,汇成一股冲天的声浪,在河道之间回荡。
何维很满意。
他转过身,对着身旁的张武,下达命令。
“起航。”
“呜——!”
悠远而又雄浑的号角声,在渔港城的上空,吹响。
十艘巨大的长船,升起了画着“齿轮与麦穗”徽记的巨大风帆。
在所有人的欢呼和注视下,缓缓驶离了港口,调整方向,向着那片充满了未知与希望的出海口,乘风破浪而去。
旗舰“远望一号”的船头,何维凭栏而立,看着熟悉的渔港城在视野中慢慢变小,心中百感交集。
他没有直接命令船队全速向下游进发,而是下达了第一个目的地指令——彭头山城。
这个决定,让年轻的船队长张武有些不解。
“老师,”他恭敬地问道,“我们的任务,不是探索未知的下游吗?为什么要先去彭头山城?”
何维笑了笑,他看着眼前这个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反问道:“张武,我问你,一支军队,在奔赴遥远的战场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张武思索了片刻,立刻回答:“是检查武器,清点粮草,确保后勤无虞。”
“完全正确。”何维点点头,“而彭头山城,就是我们这次远征,最重要的‘后勤基地’。”
他指着那片被绿色覆盖的、广袤的南方大陆。
“我们这次出去,不知道要去多久,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我们必须确保,在我们身后,有一个足够强大、也足够稳固的后方,能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补给,并在我们遭遇不测时,能成为我们最后的退路。”
“我要去亲眼看一看。在我离开的这些年里,云算和石猛,将彭头山城打造成了什么样子。”
船队转入了宽阔的澧水支流,逆流而上。
两天后,当彭头山城那独特的、由白色水泥墙体和深色干栏式木楼组成的轮廓,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在铜都城长大的张武,也不禁为之赞叹。
如果说,铜都城像一个威严、肃穆、充满了秩序感的北方巨人。
那么彭头山城,则像一个灵动、秀美、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南方姑娘。
城市的外围,是一圈深邃宽阔的护城河。
河道上,修建着一座座可以升降的木质吊桥。
大量的民居和作坊,都巧妙地临水而建,家家户户门前都停靠着小巧的独木舟,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水乡画卷。
当“远望一号”船队那巨大的、画着联盟徽记的旗帜,出现在河道上时,整个彭头山城,立刻响起了欢迎的钟声。
城主云算,和城督石猛,早已带领着城里所有的公民和官员,在新建成的中央码头上,恭敬地等候着。
两人齐声道:““学生云算,石猛,恭迎老师!”
两人上前,对着缓缓走下旗舰的何维,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
何维看着眼前这两个已经褪去了青涩,变得成熟稳重的学生,心中充满了欣慰。
他没有进城主府,而是直接去视察这座城市最重要的两个地方——农田和工坊。
在“联合稻作所”的试验田里,何维看到了让他都感到惊叹的景象。
云算,这位天生的学者型城主,带领着他的农业团队,在何维留下的“杂交”理论基础上,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代全新的水稻品种!
“老师,您看!”云算指着一片长势格外茁壮的稻田,兴奋地介绍道,“这是我们将您带来的、北方一种耐寒的野生‘血米’,与我们本地最高产的‘珍珠稻’,进行了数百次杂交和筛选后,得到的新品种。我们称之为‘北丰一号’!”
“它的产量,虽然比不上珍珠稻,但它的耐寒性和抗病性,却提高了整整一倍!这意味着,我们甚至铜都城的丘陵地带,进行水稻的试验性种植!”
何维看着那些沉甸甸的、呈现出淡红色光泽的稻穗,觉得非常满意。
这是他想要看到的结果!
云算不是对他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基于他的理论,进行创新,并结出全新的果实!
而在“竹木工坊”,石猛则向他展示了另一项发明。
“老师,这是我们按照您的‘模块化’理念,最新制造的‘冲锋舟’。”
石猛指着一排停泊在船坞里的、更小巧、更迅捷的新式独木舟。
这些船,所有的零部件——船壳的木板、船身的肋骨、甚至是船桨,都是统一尺寸,可以随时拆卸和替换。
“以前,我们造一艘独木舟,需要一个老师傅带着几个学徒,花上半个月的时间。现在,”石猛自豪地说道,“我们的工坊,一天就能组装出三艘这样的冲锋舟!而且,如果船身受损,我们只需要在半个时辰内,就能换掉受损的木板,让它重新投入战斗!”
工业化的思维,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何维看着这两位学生,交出的完美的答卷。
他的心中,最后一丝对后方基地的担忧,也烟消云散了。
“很好。”他看着云算和石猛,“你们都做得很好。”
“现在,我需要你们,为我的远征,提供最重要的帮助。”
何维摊开了他的航海图。
“我需要你们,在未来的半年里,为我准备足够一千人,消耗一年的粮食——一半是易于保存的稻米,一半是高热量的肉干和鱼干。”
“我还需要你们,利用你们最新的造船技术,为我建造二十艘更小巧、更坚固、专门用于在未知浅滩和支流中进行侦察的——‘斥候舟’。”
“当这些,都准备好时。”
何维的目光,再次望向了那片通往大海的出海口。
“就是我们,真正向未知,发起挑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