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伤痕下的悸动
科学界的呼声:一批德高望重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行星科学家联名发表《深空宣言》,呼吁:“我们不能让近地空间的阴影永远遮蔽我们的视野。战争的教训之一是狭隘导致冲突,而开阔的视野带来包容。重启深空探索,是人类文明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民意的悄然转向:民间对太空的关注点,开始从军事频道、国防新闻,逐渐回归到科普纪录片、火星影像、木卫二海洋探测的猜想。社交媒体上,关于“黑洞新发现”、“系外类地行星”的话题热度悄然攀升,超过了“轨道对峙”的新闻。
新一代的梦想: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记忆充斥着警报和恐惧。如今,他们更渴望一个充满希望和探索的未来。全球各地的科技馆和天文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热潮。
2. 破冰之举:从竞争到合作的试探
“火星样本返回”国际研讨会:在瑞士一个中立国举行,中美欧俄印等国的科学家首次在战后坐在同一会场。会议焦点不再是地月政治,而是如何联合攻克从火星取样返回的技术难题。尽管会议上仍有龃龉,但科学的共同语言开始消融政治坚冰。
“木卫二快车”任务:欧洲空间局率先提出一个大型合作项目——发射一个联合探测器,详细探测木卫二冰下海洋。出于成本和技术风险考虑,欧方主动向中美俄印发出参与邀请。这成为一个微妙的外交试探气球。
中国的姿态:出乎意料地,中国宣布将向国际社会有限度地开放其“天眼”射电望远镜的部分观测时间,用于搜寻地外文明信号(SEtI)。这一举措被视为一种善意的、面向全人类的科学姿态。
3. 官方项目的悄然转向
美国:NASA的预算申请中,用于“太空防御”的项目增速放缓,而“科学任务理事会”下属的“行星探索”和“天体物理”项目的预算申请获得了更多支持。一项名为“星帆”的太阳系边际探测计划被重新提上日程。
中国:在稳步推进“玄鸟计划”的同时,国家航天局公布了“觅音计划”的路线图——一个旨在直接成像邻近恒星系类地行星的大型空间望远镜阵列。其科学目标超越了国家安全范畴,直指“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的终极问题。
合作雏形:中美两国太空军的高级将领,在一次关于“避免深空探测器意外碰撞”的技术磋商中,意外地就共享部分小行星轨道数据达成初步协议。这个小小的技术合作,被视为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破冰信号。
4. 民间力量的崛起
“新哥伦布”竞赛:数家由顶级富豪支持的私人太空公司(如中国的“寰宇探索”、美国的“星尘之旅”)宣布,将独立或联合开展载人小行星采矿、甚至载人绕火星飞行任务。商业资本看到了比地球轨道冲突更广阔的“蓝海”。
全球众筹科学项目:一个名为“方舟档案馆”的项目启动,旨在通过全球众筹,将代表人类文明精华的数字信息(文学、艺术、科学知识)刻入特殊材质的磁盘,由一艘低成本探测器携带,飞向星际空间。数百万普通人参与捐款,表达了对未来的共同希望。
5. 一种新的共识
尽管地月空间的军事对峙依然存在,信任的建立漫长而艰难,但一种新的共识正在全球范围内,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形成:人类不能永远被困在自家门口的泥潭里。向深空进发,不仅是科学探索的必然,也可能是避免文明内耗、寻找共同命运的唯一出路。
______
本章结尾:
在“广寒宫”基地的一个观测台,一名中国宇航员和一名来自欧洲空间局的访问科学家,共同调试着一台新的深空光谱仪。他们暂时忘记了地面的指令和国家的界限,沉浸在猎户座大星云的壮观图像中。
“看那片星云,”欧洲科学家指着屏幕说,“那里正在诞生新的恒星和行星系统。”
中国宇航员点点头,轻声说:“是啊,相比起那里的宏大和寂静,我们之前的争斗,显得多么渺小。”
两人沉默片刻,继续工作。窗外,是漆黑无垠的宇宙,而人类的视线,终于再次勇敢地投向那更深、更远的地方。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愈合,但探索的引擎,已经重新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