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员伤亡:无法承受之重
中国方面:
太空军:确认阵亡官兵 7,843人,其中包括“赤龙号”在内的各型舰船船员、空天战机飞行员、轨道空降兵。失踪(遗体无法找回)1,522人。伤者过万,许多人因辐射、真空暴露或重伤留下永久性残疾。
月球及空间站人员:“广寒宫”基地守备部队和科研人员伤亡数百人。
地面支持人员:因基地遇袭、过度劳累殉职者亦有数百之众。
故事切入点:镜头跟随一位名叫李悦的年轻女军官,她是“赤龙号”伤亡评估委员会的成员。她的任务是核对一份份阵亡通知书,联系家属。她面对着一个熟悉的名字——她飞行学院的同学,一位优秀的战机飞行员,在一次阻击战中为掩护母舰而牺牲,尸骨无存。她必须强忍悲痛,用最官方的语言向战友的年迈父母解释他们儿子的“英勇事迹”。
美国方面:
太空军:损失更为惨重,尤其是随着“秃鹫号”的沉没,一次性就有超过 5,000名 官兵阵亡或失踪。总阵亡人数高达 11,205人,伤者无数。
故事切入点:通过一位名叫戴维斯的五角大楼文职分析师的视角展现。他负责将前线的伤亡报告汇总成简报送交总统和国会。他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名单,其中有一个是他邻居的儿子,一个开朗的德克萨斯小伙,曾在“秃鹫号”上服役。戴维斯回想起出征前这个小伙子在社区烧烤派对上的笑容,如今只剩下一行冰冷的“KIA”(阵亡)标识。巨大的负罪感和虚无感笼罩着他。
2. 装备损失:钢铁坟场的代价
中国:
主力舰:“赤龙号”重创,需大修至少18个月。1艘“巡天级”护卫舰被毁,2艘重创。
辅助舰船:损失各类驱逐舰、补给舰、侦察舰共计 15艘。
空天战机:损失各型战机 127架。
太空设施:多处空间站模块、卫星加油站受损,一座大型轨道船坞被毁。
美国:
主力舰:旗舰“秃鹫号”沉没,成为太空史上最大的单舰损失。另有2艘航空母舰级别的空天母舰遭受重创。
辅助舰船:损失巡洋舰、驱逐舰等 22艘。
空天战机:损失 189架,包括最新式的生物机械战机。
太空设施:月球前沿基地“自由站”被严重破坏,多个天基武器平台被摧毁。
视角:通过轨道清理船的镜头,展现触目惊心的战场残骸带。扭曲的金属、冻结的液体、偶尔飘过的宇航服残躯,构成了一幅寂静的地狱图景。清理工作耗时且危险,这些碎片本身已成为对后续航行的长期威胁。
3. 经济与科技损失:透支的未来
直接经济损失:双方投入战争的直接费用(燃料、弹药、装备损耗、人员抚恤)均超过 十万亿美元 规模。
间接经济损失:全球供应链因轨道运输风险和高额保险费用而几乎中断,太空采矿、太空旅游、卫星服务等行业陷入停滞,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
科技损失:无数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伤亡是无法弥补的。双方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宝贵的稀有材料(用于护盾、聚变引擎等)。许多耗资巨大的前沿科研项目因资金和人力被战争占用而无限期推迟。
视角:通过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的内部报告和一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听证会,展现这组天文数字对两国国力的深远影响。报告结论沉重:这场战争透支了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潜力。
4. 无形的损失:信任与共识的崩塌
国际太空合作:国际空间站等合作项目名存实亡。未来的深空探索计划(如火星登陆)因相互猜忌和技术封锁而变得遥遥无期。
学术交流:科学家社群因国籍和政治立场而割裂,曾经畅通无阻的学术交流戛然而止。
民众心理:无论是中国“惨胜”后的悲壮,还是美国“受挫”后的愤怒与悲伤,都演变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对方的深刻仇恨,为下一代人的对立埋下种子。
______
本章结尾:
李悦终于下班,她走出戒备森严的指挥部大楼,仰望夜空。一颗人造卫星缓缓划过,她已无法分辨那是友是敌。她想起那位牺牲的同学曾经说过,从太空看地球,没有国界,只有一片蔚蓝的脆弱。如今,这片脆弱之上,布满了人类自己制造的伤痕。清算出的每一个数字,都像一颗钉子,深深楔入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上,提醒着人们这场战争的愚蠢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