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月转移轨道,一片繁忙但通常秩序井然的太空高速公路。一艘中国“嫦娥级”无人货运飞船“玉兔七号”,正满载着为“广寒宫”月球基地提供的生命维持物资、科研设备和替换零件,沿着精确计算的霍曼转移轨道,平稳地驶向月球。
飞船由高度自动化的系统控制,仅由地面控制中心进行远程监控和偶尔的轨道微调。这是一次例行公事的运输任务,在过去的数年里,类似的航行已进行了上百次,从未出现过重大纰漏。
然而,今天的情况不同。
在“玉兔七号”飞行至轨道中段,一个相对空旷的区域时,地面控制中心的遥测数据屏上,突然出现了一阵剧烈的、毫无征兆的波动。
“报告!‘玉兔七号’导航信号受到强烈未知干扰!GpS和北斗信号信噪比急剧下降,星图定位系统出现偏移!”监控员的声音带着惊愕。
“尝试切换备用导航模式!启动光学自主导航系统!”控制中心主任立刻下令。
但干扰似乎具有针对性,备用系统也受到了影响。更糟糕的是,“玉兔七号”的自动驾驶系统在强干扰下,似乎产生了误判,开始执行一个非预设的轨道修正机动。
“指令响应异常!我们正在失去对飞船的精确控制!”
就在地面工程师全力抢修,试图重新建立稳定控制和纠正航向的短短几分钟内,“玉兔七号”已经偏离了安全航道数百米。而就在其新的、不受控制的航迹前方,一颗早已报废多年、被列为太空垃圾的日本旧气象卫星“向日葵三号”,正沿着其固定的轨道缓缓飘过。
一切发生得太快。尽管地面控制中心发出了紧急避撞指令,但为时已晚。
“玉兔七号”的侧翼太阳能板,与“向日葵三号”锈迹斑斑的主体结构发生了轻微的、但足以被传感器记录的刮蹭。
撞击并不猛烈,没有导致灾难性后果,但“玉兔七号”的太阳能板部分受损,电力输出下降,姿态也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次“意外”的发生,本身就充满了诡异。
几乎在撞击发生后的瞬间,未等中方做出任何反应和说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外交部门,就在全球各大媒体和外交渠道上,抢先发布了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和声明。
视频画面来自“向日葵三号”残骸上可能仍能工作的老旧摄像头,角度刁钻,显示中国的货运飞船“鲁莽”地、几乎是“主动”地撞向了“静止”的日本卫星。声明措辞严厉,指责中方“严重违反太空交通规则”,“对太空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并要求中方“立即解释并承担责任”。
消息传出,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在中国空天军“天宫”指挥中心,高级将领和技术专家们看着日方公布的视频和声明,脸色铁青。
“这是阴谋!”一位技术专家愤怒地拍案而起,“干扰源的特征分析结果出来了,具有明显的、与‘神嗣号’电子战系统相似的技术指纹!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电子攻击!”
另一位战略分析员冷静地补充:“对方选择的目标、时机和后续舆论操作,都恰到好处。报废卫星没有价值,撞了白撞;发生在公海轨道,难以直接归责;利用老旧卫星的视角,扭曲事实,抢占道德制高点。这根本不是意外,这是一次标准的、教科书式的灰色地带试探。”
指挥中心内气氛凝重。所有人都明白,日方的目的有多重:
测试中国空天力量的态势感知和应急反应能力。
试探中国在遭遇此类“非致命”挑衅时的底线和应对策略(是强硬反击,还是克制应对?)。
在国际上抹黑中国形象,将中国塑造为“太空规则破坏者”。
为未来可能更激烈的行动,进行铺垫和热身。
“他们想看看,被激怒的巨龙会如何反应。”司令员凝视着屏幕上“玉兔七号”传回的受损部位图像,声音低沉而冰冷,“沉默会被视为软弱,过激反应则可能落入他们设下的更大圈套。”
他沉思片刻,下达指令:
“第一,立刻向国际社会公布我们掌握的、关于此次事件遭受恶意电子干扰的完整技术证据链,揭露事件真相!”
“第二,外交部门强势回应,严厉驳斥日方不实指控,并反诉其进行危险的空间电子攻击行为,要求其立即停止并道歉!”
“第三,命令‘赤龙号’特混编队,前出至事件空域附近,进行‘护航和保障我航天器安全’的演习,展示我们的存在和决心!”
“第四,技术部门立刻研发并部署针对此类新型空间电子干扰的反制措施,绝不允许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命令被迅速执行。一场围绕真相、舆论和战略意志的无声较量,在茫茫太空和地球上的外交战场同时展开。日方的试探,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它成功地触动了中国的神经,但也让中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个新对手的狡诈与危险。这场危险的试探,让本就紧张的太空格局,变得更加波诡云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