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同步轨道,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阵列主控中心。
巨大的环形大厅内,光线柔和,只有服务器散热风扇的低沉嗡鸣和操作员敲击键盘的清脆声响。正对着地球的巨型舷窗外,是缓缓转动的蔚蓝星球,宁静而壮美。然而,大厅内部的气氛,却与这份宁静格格不入。
年轻的资深数据分析师林海,正眉头紧锁地盯着自己面前的三块高分辨率显示屏。屏幕上流淌着如同瀑布般的数据流,是“巡天”阵列刚刚传回的对近地空间特定区域的深度扫描结果。他的工作,就是从这些海量的电磁波谱、能量辐射和轨道参数中,筛选出异常信号,为太空态势感知提供支撑。
今天,他的目光聚焦在了一片特殊的空域——那里密布着日本“天网”公司的民用通信卫星星座。这些卫星为全球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以其高效率和稳定性着称,是日本太空商业实力的象征。
然而,林海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不寻常。
“奇怪……”他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将一段数据流单独提取、放大、进行频谱分析。
数据显示,在过去72小时内,这片卫星星座的背景电磁辐射水平,出现了数次极其微弱的、但统计学上显着的异常峰值。这些峰值并非持续存在,而是像脉搏一样,间歇性跳动,持续时间极短,能量级别也远低于军用雷达或通信系统的典型值,几乎淹没在宇宙背景噪音中。
更让他警觉的是异常能量的特征。它不像常规的通信信号或卫星姿态调整推进器的喷射,其频谱形态更加复杂,带有一种……人为编码的规律性,但又刻意做了模糊化处理。
“小赵,”林海招呼旁边工位的同事,“你过来看一下这段‘天网’星座东北象限的数据,背景辐射的这个波动模式,有没有觉得眼熟?”
同事小赵凑过来,仔细看了看频谱图,摇摇头:“能量太低了,而且形态很怪。不像太阳风扰动,也不像已知的空间碎片碰撞效应。会不会是某个新实验的民用信号?或者只是我们传感器本身的周期性噪声?”
“传感器自检报告一切正常。”林海指着另一块屏幕上的诊断数据,“而且,你看这个时间序列,波动并非完全随机,隐约有种……心跳般的节奏感。民用信号没必要做得这么隐蔽。”
他调出了“天网”星座的公司公开信息和使用频段申报记录,与检测到的异常频率进行比对。结果发现,这些异常波动完全不在申报的民用频段之内,属于未经授权的“暗频率”发射。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这些民用卫星,是否在被用于非民用目的? 比如,作为某种分布式低功耗传感网络,或者更糟——作为秘密通信的中继节点?
他想起了不久前“巡天七号”科研船遭遇的莫名干扰,以及“玉兔七号”与报废卫星的“意外”刮蹭。虽然官方结论尚未明确指向日本,但内部的警示通报已经将日方的潜在威胁等级调至最高。
林海立刻将异常数据打包,附上自己的初步分析报告,标记为“优先级A:需进一步调查”,准备提交给上级主管和“筑城者”情报分析部门。
然而,就在他点击“发送”按钮的前一刻,他犹豫了。
证据太微弱了。仅仅是背景辐射的微小异常,根本无法构成任何确凿的证据。贸然上报,很可能被斥为“神经过敏”或“过度解读”,尤其是在当前中日关系因签署合作协议而看似缓和的背景下。他甚至能想象出主管可能会说的话:“林工,不要捕风捉影,民用卫星有正常的维护和调试信号很正常。”
他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舷窗外,地球安然旋转,那片承载着异常信号的卫星群,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林海心中的不安却越来越强烈。那种被刻意隐藏的规律性,那种心跳般的节奏,仿佛是一种无声的倒计时。他相信自己的专业判断,相信数据不会说谎。
最终,他没有点击发送正式报告。而是将数据加密,通过一条非正式的、但绝对安全的私人信道,发送给了他在“筑城者”技术分析部门的一位老同学,并附上了一段简短的留言:
“老同学,附件数据,来自‘天网’星座。我感觉不对劲,像是一种低功耗、分布式的激活信号。能量很低,模式隐蔽。我权限不够,无法深入追踪源头。你有空帮我看一眼,或许是我多虑了。”
发送完毕,林海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作为一名基层数据分析师,他无法调动更多资源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只能希望,自己的这份警觉,能够通过特殊的渠道,引起更高层的注意。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显示屏,那片代表着“天网”星座的光点群,在态势图上安静地闪烁着。在他眼中,那不再只是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商业设施,而仿佛变成了一张悄然张开、等待着某种指令的隐形巨网。
星链依旧,疑云已生。